【摘要】在語文寫作教學思維訓練中,觀察思維訓練亦很重要。以觀察思維訓練為著眼點,從層級觀察思維訓練、多角度觀察思維訓練、情境體驗觀察思維訓練三方面談一談自己的看法,嘗試為寫作教學思維訓練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語文;寫作教學;觀察;思維訓練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寫作思維”一詞越發得到了教育專家及一線教師的重視。寫作,作為思維的外在表現形式,一旦離開了思維本身,便成為無源之水。在寫作教學中進行思維訓練尤為必要。本文主要針對寫作教學的觀察思維訓練,從層級觀察思維訓練、多角度觀察思維訓練、情境體驗觀察思維訓練三方面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層級觀察思維訓練
觀察相同的事物或景物,不同的人透過不同的觀察方法可以形成不同的觀察結果。層級觀察訓練法主要強調在觀察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層次和序列進行觀察。透過觀察,可以得到關于事物、景物的層次性特征。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將腦海中所得到的關于事物、景物的層次性特征付諸筆端,寫出來的文章才會具有一定的層次性。
那么應該怎樣進行層級觀察訓練呢?很多大家的文學作品,在景物描寫上就具有一定的層次性。我們可以透過分析這些大家的文學作品,去學習如何觀察景物,使得寫出來的作品具有層次性。我們不妨先走進大家有關寫景的文學作品,看看他們是如何來觀察并描寫景物的,從而寫出富有層次感的文章來。透過對寫景文段的細致分析,歸納總結出一些層級觀察訓練的方法。
《荷塘月色》中,對月下荷塘的描寫就具有一定的層次性。
課本上這段文字如下: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在整體解讀上,我們會看到,作者朱自清分別從荷葉、荷花、荷香、荷韻與流水五方面描寫荷,這便給讀者一個完整的荷的形象,在語言上稍加修飾,便成了一篇美文。
而在具體描寫上,由荷葉—荷花—荷香—荷韻—流水又符合我們的觀感。試想一下,當我們漫步在荷塘邊上,面對如此眾多的荷,緊湊地挨在一起,首先映入眼簾的必然是一大片一大片綠油油的荷的葉子,緊接著透過葉子會看到亭亭的荷花。這時候,似乎又聞到了縷縷荷香。這個時斷時續,所嗅到的縷縷荷香又該怎么去描述呢?直接描寫又未免有些乏味,表現不出來那樣的感覺,不妨運用通感的手法,把荷香比作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時而聽得見,時而聽不見,正像這荷香般,斷斷續續,如絲如縷。這便宛然增添了韻味性,讓讀者細細把玩和體會。
到了這里,我們又會發現:對荷葉、荷花的描寫皆屬于靜態描寫,對荷香的描寫算作是動態的描寫吧。可只寫這些,又未免過于單一。荷塘里的荷花不能時刻都是靜態的呀,靜態的荷花如此,那動態下的荷花又是什么樣子呢?緊接著作者便對動態的荷花展開描寫。微風吹過,荷葉與荷花有一剎那間的顫動,然后這顫動就像電波一般,霎時傳過整個荷塘,形成一道道的波痕。最后作者以流水相襯,更顯荷葉的風致。
通過對這個段落的分析,不難得出:在橫向上,作者朱自清先生分別從荷葉、荷花、荷香、荷韻與流水五方面描寫荷,這便給讀者一個完整的荷的形象;在縱向上又對每一個層次展開細致的描寫。有靜景,有動景。有遠眺,也有近觀。沒有全方位細致的觀察,是寫不出來這樣的美文的。
學生在學習文章的時候,對這些寫景較好的段落應該仔細分析,從中學習觀察的著眼點,觀察的層次性。
二、多角度觀察思維訓練
多角度觀察思考,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表現在審題立意上,一方面表現在觀察景物的角度上。
我們首先看審題立意的觀察和思考。中高考作文中,圖畫作文所占比重越發增大。2016年高考新課標全國一卷,作文是一則漫畫材料。作文要求如下:
結合材料的內容和寓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漫畫大體內容是這樣的:兩個孩子手持分數單。第一個孩子第一次得了100分,被賞了一個吻;第二次得了98分,卻被賞了一個巴掌。第二個孩子第一次考了55分,挨了一個巴掌;第二次考了61分,得了一個吻 。
我們可以將巴掌象征為懲罰,將吻象征為表揚。
單從第一個孩子來看,我們可以立意為:對孩子的成長不要苛責,不必追求完美,應當允許孩子存在一定的不足。從第二個孩子的遭遇來看,我們又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對于孩子的進步,要予以肯定。
若將兩個孩子的遭遇綜合到一起看,從不同的角度,我們又會得出不一樣的認識:
從教育方式的角度看,我們可以這樣立意: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嚴格的要求與嚴厲的責罰固然重要,但對于孩子的進步,還是要多鼓勵多肯定,對孩子的小小失誤也不能苛求完美。
從評價的角度看,我們會發現:對漫畫中的兩個孩子的評價主要憑借孩子的分數。分數考得高就被表揚,分數考得低就被批評。這是一種完完全全只看考試分數的唯分數論,這種單一的評價方式,又會嚴重忽視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漫畫所諷刺和批評的對象可以是學校、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家長和社會。
細細研究,我們會發現這則漫畫具有極強的社會現實性。因而,作文表面上看是漫畫型作文題,實則為社會現象評論型作文題,需要就事論事。同時,這個作文題又充滿了思辨性,要求考生在一定程度上聯系社會現實,全面地思考“分數”的意義,思考表揚與批評的運用,思考學生進步與退步的原因,思考如何科學地對待孩子的成長的問題。
通過對這個作文材料的分析,我們的觀察思路大體如下:先獨立觀察漫畫的各個部分,分析立意:接著在將整體統一觀察,確定新立意;然后注重對畫面細節的觀察,尤其是漫畫中的文字,思考漫畫主要反映的是哪方面的內容,對這個內容進行分析;最后在結合社會生活實際,因為近年來的作文話題大多來自生活,思考其形成原因,表現形式以及轉化措施。不得不說,在整個觀察思考的過程中,觀察要細致,要注意思維的思辨性特征。這個寫作的大體思路在其他漫畫中,也可以借鑒。
下面我們再來分析一下觀察景物的角度。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面對同一座山峰,站在不同的角度,它所呈現出來的樣子也不同。同樣地,同一處景物在不同的條件下,所呈現出來的樣子也不同。
不同的氣候天氣條件下,景物的狀態不同。同樣是一座小山峰,在艷陽高照的天氣下,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在雨后,綠地逼你的眼;在雪后,銀裝素裹,一片白茫茫。
一天中的不同時刻,景物的狀態也不一樣。正午時,陽光艷照,多了些許生機盎然;傍晚,黃昏時分,多了些許暗淡和寂寥。
不同的心境下,眼中的景物也不一樣。高興時,眼中所觀察到的景物也是快樂的,悲傷時,眼中的景物也會披上一層哀傷的思緒。
因而想要描寫一個景物,需要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觀察,總結出景物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變現出來的不同樣子。將這些綜合到一起,才應該是景物自身完整的樣子。
觀察一個景物,又不能只是描摹景物自身。例如:若觀察松柏,除了觀察松柏的枝干、葉子,得出松柏的總體特征外,還要觀察它所處的環境,它的用途,還要通過松柏的特征聯想到人的一些高貴品質。若是要描寫荒原,不能只觀察荒原的樣子,還要思考荒原之所以成為荒原的原因,觀察得足夠深入,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能更加深刻。
三、情境體驗觀察思維訓練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歇。”學生寫出真情實感的文章,前提是對所寫之物有獨特的情感體驗。對于寫景作文,不妨在恰當的時間帶著學生到學校的周邊去寫生。學生深處于大自然中,遠離喧囂,可以全身心地放松自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此刻形成真切的情感體驗。這種方式巧妙地避免了在教室寫作的各種束縛。
一般而言,在體驗式觀察中,首先對所體驗的環境會有一個總的概括;接著便可以分別觀察這個大環境中的各個組成部分,思考它們的聯結;繼而觀察各個部分的突出特征。我們可以動用視覺、聽覺、嗅覺等不同的感官體驗,全方位去真切感受。但體驗感受如果不及時記錄下來又會稍縱即逝,等到寫作文的時候就不會描寫得生動形象了。所以需要注意的是,在整個觀察過程中要及時做記錄。
當學生身處在樹林之中的空地上,會形成對這個地方的第一感覺。由于學生對不同景物的捕捉,又會形成自身獨特的感受。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當學生產生了感受,會形成自身獨特的體驗。這樣,他們的觀察體驗會集中在一種或者幾種景物上,對選取的這些景物展開細致的觀察,總結出來他們的主要特征,為寫作提供一手精準的素材。
在訓練學生的觀察思維時,教師還可采取情景體驗與再現的方法。教師可以在事先沒有通知學生的情況下,私下找班級幾名學生配合表演。讓學生在穿戴、表情、手里拿的東西等方面做個打扮。然后讓學生在班級中速走一圈,走后,問班級同學這個學生的各方面特征:從大的方面到小的方面。如學生服飾的搭配,面部的表情,衣服的扣子,手持畫板上的人像,人像的面部表情,等等。在學生走馬觀花式的觀察里,對越是細節的東西,觀察越不精細。教師問完問題之后,再讓這個同學走一圈。這一次,會極大地調動學生觀察的積極性,同學會觀察得更細致、更具體,隨著訓練次數的增多,學生的觀察能力可以取得顯著的提高。
在訓練學生觀察思維時,應按照由簡單到復雜的原則。首先,觀察要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其次,觀察要抓住事物的外部特征,最終,觀察要能夠看出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和本質特征。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
老師要事先布置寫作題目。部分老師喜歡留當堂作文:上課伊始,布置寫作題目,學生在一節課內完成習作,下課后,統一交上來。這樣一來,確實可以考驗學生真實的寫作情況,提升學生的寫作效率;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果寫作內容是一種景物,或者一個人,即便這個景物學生每天都可以看得到,這個人學生每天都會接觸,在事先沒有告知寫作題目的情況下,他們的觀察都是無意識的,大略不細致的。因為腦海中有關的資料極其有限,又及其模糊,表現在寫作中就是大而空,往往是想起什么就寫什么,整體看來,邏輯思維混亂。
教師在布置寫作題目后,還要布置寫作的要求。若是寫景或寫人的文章,在內容上應該布置寫作范圍等,在寫作手法上應該布置運用幾種描寫方法等。面對同一個題目,缺失了寫作要求,很可能學生在不同時間段的寫作大同小異。都寫母親。在低學年段,介于學生自身的發展水平,對母親的描寫可以局限在粗線條的勾畫;在中高年級,可以加大難度,針對一個細節,展開描寫。例如:母親的手。透過母親的手而塑造出母親的形象;在高年級,可以再加深難度,在刻畫母親形象時,運用多種描寫手法,這樣學生會更全面,更細致地觀察,進而完成寫作。這樣一來,盡管是同一個寫作題目,因為設置了不同的寫作要求,寫出來的效果也不一樣。
參考文獻
[1]馬正平.中學寫作教學新思維[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衛燦金.語文思維培育學[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吳楠,女,1992年生,遼寧寬甸人, 渤海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2015級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專業。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