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期以來,我國高職教育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如今,高職院校已為國家輸送了大量可實用型人才。隨著社會經濟的轉型,我國高職院校的發展也處于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而作為高職院校中最為重要的語文課程,其改革的浪潮也迫在眉睫。在高職語文教學中,主要是圍繞如何提高學生專業化能力為主。本文闡述了高職院校培養專業化能力的要求,并對有效提高高職語文教學的職業能力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議。
【關鍵詞】高職語文;職業能力;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一、我國高職語文教學的現狀與問題
通過調查研究,我們發現,在一些高職院校中,很多教師對職業化培養這一目標并不明確,在其培養方式上,僅僅依靠書本教學、口頭教學來實現培養。具體到課堂上,教師在講臺上喋喋不休地講,學生在下面玩手機打發時間的現象比比皆是,分析原因,主要歸結為兩點:一是教師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沒有切實考慮學生的職業化培養,二是這種教學模式早已過時,教師應該更新教學內容來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針對我國的高職語文教學改革,加強學生的職業能力是最為重要的培養目標。所謂的職業化是要強調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人文性就是要求學生對事物具有審美的能力,能從生活中發現樂趣、體驗樂趣。而工具性指的是它作為一種語言工具,能借助語言文字來表達思想等,比如會寫公文,會撰寫合同,能與他人溝通、演講等技能。而綜合來考查,我們會發現我國的語文課程的職業化培養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很多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閱讀能力及表達能力欠佳。
二、加強高職語文職業化的對策
(一)教學內容上傾向于學生職業道德、能力的培養
具體而言,語文教學內容的職業化培養指的是加強學生的人文精神,語文課程中的人文精神也是課程的核心。一方面,人文精神是支撐人類心靈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人文精神是對生命萬物的思考與探索。人文精神是每一個學生都必須擁有的,這是一種氣質,是一種凜然正直的陽剛之氣。人文精神的培養依賴于語文課程中的滲透。教師在講解文章內容時,一定要注意這方面能力的培養。比如我們在講《離騷》時一定要涉及屈原為國家寧死不屈的愛國之情,他對國家的深深眷戀就是人文精神滲透的絕佳例子。講到陶淵明的詩歌時,不僅僅要欣賞他筆下的田園生活,還要看到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貴人格。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人文方面的培養目標,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一定要傾向于學生職業道德、職業文化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他們走上社會時,才能更加自信。
(二)在教學方法上,注重互動教學和開放式教學
改變教學方法,就是要打開思路,以學生為本,平時可以多采納學生所提出的合理建議。通過研究發現,學生都不喜歡枯燥的理論知識,如果能在理論之中穿插一些有意思的故事就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到語文課程中,教師可以多講一些有意思的故事,比如在講杜甫的詩歌時,就可以講一下杜甫和李白的友誼以及杜甫的流亡的人生經歷。這樣帶著故事的講授方法就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在有情節的故事中更能體驗文學的魅力。
我們在教學中還要積極利用互聯網的強大力量,如今已經是信息化時代,互聯網成為人們了解外界的窗口。在互聯網上也會有很多的重要信息和一些精品課,教師在備課時就可以查閱一下互聯網,積極利用互聯網。
我們在教學方式上,要改變之前一言堂的填鴨式教學方法。要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組成小組,在自我探索與小組討論中完成教學目標,之后可以派小組代表來總結學習成果。通過學生的發言,教師可以發現他們的知識漏洞。對于他們好的成果進行表揚,對于不正確的探索給予糾正。同時我們還要改變之前的學生怕老師的狀況,教師和學生是同等的地位,是相互學習的。只有在這樣互動開放的教學環境中,學生才能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力投入到學習之中。
(三)考核評價上,實行可選擇的全方位、全過程的考核標準
我們傳統的語文課程的考核標準往往很單一,分為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分別占30%和70%。平時成績分為考勤和課下作業,而期末成績就是期末考試的實際成績。這樣的考核方式過于單一,我們在借鑒外國的高職培養時,可以看出他們的考核更注重平時的實踐教育。所以說我國的高職語文課程的在考核評價上,也需要積極改革。
首先,我們應該豐富平時成績所考核的項目。平時,我們應該多組織一些演講比賽、詩詞大賽、辯論賽等多樣化的活動,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展示學生的語文能力,鼓勵他們積極參加此類活動,如果能在這些活動中展露能力,也可以納入平時成績的考核之中。
其次,我們的期末卷子的出題方式也應該相應變化。試卷題目不能只是單純的記憶性的內容。很多學生雖然平時不怎么學習,但是期末考試前只要背一背就能獲得高分,這樣的評價機制顯然是不科學的。所以,我們的考查內容要多為語文知識能力的培養,可以綜合性地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因為在語文課程中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是職業化培養的兩大重要內容支撐。
三、結語
高職語文教育的職業化培養是符合我國高職人才培養的要求的,在高職語文培養的道路上,我們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機制上全方位地進行改革。以學生為本,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核心,積極利用互聯網教學。通過多樣化的考核機制,重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讓學生在邁入社會時,能迅速融入具體職業中,也為國家輸送實用型人才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袁昌仁.試論語文教學與人文精神建構[J].陜西教育,2002(8).
作者簡介:趙燕玲,女,1979年生,白族,貴州畢節市人,畢業于貴州教育學院,就職于畢節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高職教育。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