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偉
摘要: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以驚人的速度在不斷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改革。要真正對學生教育負責,教師應當促進他們全面、自主、有個性地發展。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高中數學;必然趨勢
實施高中新課改以來,數學課堂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如何在新課程改革的春風下,認清現狀,發現問題,并制定高效可行的策略來完成高中數學的教學任務已成為我們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認清新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要順應趨勢,調整心態,及時轉換角色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以驚人的速度在不斷增加和更新,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改革。要真正對學生教育負責,教師應當促進他們全面、自主、有個性地發展。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觀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要在課程改革中占據主動地位,以飽滿的熱情,開放的心態投入課程改革的浪潮,迎接新課程所帶來的全新挑戰,教師應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參與者,促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學習的主體和認知意識的主動建構者。可以說, 新課程的實施給教師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施展才華的發展空間,教師要在新課程改革中更新教師角色、盡快使自己適應新課程改革。
二、分析問題,堅持原則,采取優秀策略確保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1、教育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第一、出現了課時劃分不合理,課時不夠的現象。從必修《函數》有關內容看,課時量較大,但由于全體高一數學老師都是第一次接觸新課改,哪些要補充,哪些不要補充都沒有確切答案,新教材盡管在難度上可能低于舊教材,但比舊教材內容多;和以前相比,教學內容增加了許多,每節課課堂容量都較大,可能導致課時嚴重不足。第二、對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準。新教材中內容多,受慣于使用舊教材的思維定勢的影響,哪些內容要降低難度,降到什么難度還搞不清楚。
2、面對不良教學的習性,教育教學改革應遵循以下原則:
(1)主動性原則。在新課程文化中,要求高中數學教師把自己的教學情感、教學觀念浸潤于新課程文化,從中汲取的精神營養;參與新課程教學改革,讓自己的教學情感、教學觀念得以豐富、發展。
(2)反思性原則。反思自我,是一個積極主動地改造自我、解放自我的過程,在反思自我中使教學行為不斷改進著創新著,教學行為背后的教學習性也于潛移默化中不斷得以改造。
(3)辯證否定原則。改造教學習性既不是全盤否定也不是全盤肯定,必須堅持辯證否定原則,對過去的教學習性是既克服又保留,即“揚棄”,才能實現對教學習性的有效改造。
(4)循序漸進原則。改造教學習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對于高中數學教師來說,可以在日常的課堂中逐步改進自我的數學教學,邊改進邊總結,邊總結邊改進,循序漸進的改造教學習性。
(5)開放性原則。堅持開放性原則,以真誠坦率的性情,教師才能從師生教學信息的交流中獲得改進教學的啟發,從新課程文化中獲得改進教學的營養。
3、抓住關鍵,制定應對策略。第一、將“教教材”改為“用教材教”。 教材不等于教學內容,它僅僅是達成課程標準的中介,它只起著參照物的作用,需要因時、因地、因人的不同而實現再加工。新課程強調“教師即課程”。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只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更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新課程與舊課程的根本區別就在于,新課程認定課程知識不是由專家、學者發展出來傳遞給教師,再由教師傳遞給學生的。專家設計的課程僅僅是一種暫時性的假設,教師要在課程實施中加以實驗,與學生交互作用,與同事討論、對話,只有經由這種過程建構的結果才是知識。第二、把握好教學中的“度”。對于教過多年舊教材的教師來說,在上必修課時,總是按照以往的知識經驗,在課堂上隨意補充自認為很重要、高考必考的內容,這樣自然覺得課時緊,出現隨意增加課時現象。如果我們明確了教學內容與教學要求的變化,在課內就不會隨意拓展、挖深內容。與過去依大綱寫的教科書相比較,很難用教學的要求是“降低了”還是“提高了”來簡單地回答,也不能簡單地回答“理論性的東西降低了”,“實際應用性的東西加強了”。例如,對函數的定義域、值域的要求是降低了不少,只要求“會求一些簡單函數的定義域和值域”,但對函數的圖象、函數的應用、函數的建模、函數與方程的關系、函數的擬合問題的要求提高了。第三、根據新課標嚴格控制知識的拓廣。一方面對重點的傳統知識應作適當拓廣,新課標對傳統的高中數學知識作了較大的調整,內容變化也較大,有的從整個編排體系上都作了改變。另一方面新課標淡化的知識不拓廣新課標對一部分傳統數學知識作了”淡化”處理,有的降低要求,有的僅僅介紹。而這些內容是高中教師比較熟悉的知識,講起來也比較順利,很容易在講課時拓廣去講,對這些內容不宜拓廣加深,如“集合”,課標要求把集合作為一種語言、一種工具介紹給學生,學生會用集合語言進行表述,理解其含義,因此在講集合時不宜把集合內容一下子講得過多、過難。此外,對考試要求和范圍進行限制規范考試命題,及時調整試卷命題要求,能有效地減少教師的諸多困惑,讓教師知道課怎么上,學生怎么去輔導,教材怎么去處理。
總之,新課程改革需要穩中求變,切忌“翻天覆地”、“橫空出世”,這樣才能使我們在課程改革的道路上盡可能的克服片面性,防止絕對化,少走彎路,少出現反復,才能使課程改革沿著科學的軌道一直走下去。筆者認為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應當不斷吸取新的教學理念、積極推動教學模式的不斷轉變,努力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從而使學生能夠在一個比較寬松的氛圍中進行高中數學的學習,并在此基礎上逐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創新意識,從而有效的實現我們進行高中數學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