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冬
摘要:受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歷史教學一直未能讓師生另眼相看,作為歷史教師要轉變觀念,對歷史學科厚愛一層高看一眼,“授之以魚,并且授之以漁。”多措并舉,從而打造高效歷史課堂。
關鍵詞:歷史教學;多措并舉;方法指津
歷史是一門包羅萬象的科學,跟什么都沾上邊。作為一門連接過去和現在的特殊學科,已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如何開展高中歷史教學,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成為了人們倍加關注的話題。本文展開以下分析。
一、待解決的問題
歷史學科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副科”,家長學生都不重視,導致學習時間保證不了,特別是一些學生認為歷史課就是記記背背,沒有什么智力含量,只要努力記就一定能學好,所以課余時間學生基本上不學歷史,把時間用在學習“主科”上。正所謂態度決定一切,對歷史學科的不重視直接影響到了教學效果。另一方面,歷史學習中確實需要記憶一些知識,涉及到很多的年代、事件、人物、地點等紛繁復雜瑣碎的知識點,記憶起來容易混淆,導致很多學生有畏難情緒。為了取得一個理想的成績,不少學生便對考試知識點死記硬背,成為背誦教材和應對考試的機器,歷史課在他們眼里也成了枯燥乏味的記憶課。而在背過之后,考試依舊不能取得優異的成績,打消了學生們的積極性,以致學生對歷史課提不起興趣,課堂氣氛沉悶,學習效率不高。
二、教學效率低
教學方法陳舊落后。受教材編排體系、考試制度、課時安排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數學教學論課程基本上還是“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注入式教學方法,教學思想落后,教學方法僵化,多采用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教學中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關注不夠,學生死記一些教學條文,規律原則,教學中“要怎樣”、“如何怎樣”對學生來說是一紙空文,他們沒有也不可能對此有切身體會。理論與實踐脫節,教學往往僅限于理論上的闡述,缺乏相應的實踐基礎,因此,學生普遍感到教學論課程枯燥,喪失了學習的信心。
三、打造高效教學舉措
1、更新課堂教學理念。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中學歷史教學被打入冷宮,學生把歷史課看作是加在他們身上的“徭役負擔”,他們不愿意承當這種徭役,在課堂上學習起來自然就很被動,沒精打采了。雖然,現在我們的中考、高考制度都將做很大的改革,但歷史的學科地位難以有很大的提高。面對中學歷史教學的困境,我們必須窮則思變,尋找出路,“揚湯止沸,莫若去薪。”要想讓中學歷史教學注入活力,就必須激活學生的學習動力。那么到哪里去尋找學習歷史的動力呢?試想,如果把學生每一天學習生活中的想法、愿望匯集起來,將它編織成“夢想”帶入課堂,然后通過課堂的學習活動來實現這些夢想,那學習的動力不就找到了源頭活水了嗎?因此,讓學生帶著夢想走進課堂就成了我課堂教學的新理念,其核心就是讓學生從夢想中尋找學習的動力,化被動厭學為主動樂學。孟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果學生能夠做到樂于去學,那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就有無窮的動力和精力,他的每一根神經都會投入近來,達到最佳的學習狀態。
2、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樂”學。學習歷史的最終目的在于吸取歷史教訓,更好地推進今天的現代化建設,而不是簡單地記住歷史。所以教師應該向學生顯示歷史學科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改革歷史考試方法,用寫作歷史小論文的形式,調動學生運用歷史思想,從而增加課堂教學內容;聯系當今世界所發生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運用歷史分析的方法,指導學生對世界形勢發展加以認識;布置有趣味性的作業,化知識為能力。總之,校園要強化歷史學科的氣氛,讓他們覺得學好歷史課還是有用武之地的,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會逐漸增加。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只有學生對歷史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所以歷史教師應該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上多想辦法,為學生創設樂學的氛圍,把歷史課變得豐富多彩、生動有趣,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3、架設知識橋梁,調動學生思維。要使學生真正學好歷史,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借助知識橋梁,調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歷史。結論性內容較多,這是歷史學科的一大特點。部分老師認為歷史課沒有什么內容好講,只須向學生灌輸結論,他們記住該記的內容就行了。其實高中歷史課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認識教材上的結論,而且要使之理解、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初步分析歷史問題,老師們要充當學生與知識之間的媒介,幫助學生架設通向教材的結論的橋梁,使他們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培養歷史思維。
4、平時多積累歷史史料,提高學生興趣。歷史是一門包羅萬象的科學,跟什么都沾上邊。教師在課堂上如果只是一味地講純理論的東西,就很容易使課堂變得枯燥乏味,學生聽了也會感到沒趣。在課堂上,偶爾“天馬行空”,向學生介紹一些有助于他們了解歷史的“課外話題”,常能讓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甚至著迷,這既能增長他們的見識,拓寬他們的視野,又能增加他們對學習歷史的興趣。
5、注意與現實的結合性。把歷史與時事熱點相結合,化歷史為現實。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情,很多學生認為離自己很遙遠,學起來沒有興趣,但大部分學生對時事政治比較感興趣,往往在課堂上老師一講時政熱點問題就聽得特別認真。教師如果能恰當地把歷史與時事相結合,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他們的共鳴。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能夠順利升學,以便學到更高層次的知識,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所以學生最感興趣的是學習方法,好的學習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需要我們廣大老師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