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艷麗 高云鵬 侯敏霞
【摘要】如何理順學科間的內在關系,在相同的課堂時間內“旁征博引”來提升學生的注意力,達到教學效果并帶給學生更多的成長體驗,一直是我們的研究目標。本文通過經驗總結、理論深研和實踐,認為小學音樂教學與語文教學彼此可以有機結合,成為對方學科教學的“助推器”,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 語文教學 互助共贏 實踐探索
一、引言
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音樂的出現遠早于語言。在原始社會,人類還沒有進化出語言的功能時,就可以利用聲音來交流、表達及溝通。隨著社會的發展,用以統一協作表示節奏的勞動號子和用以相互傳遞信息的呼喊出現,標志著音樂雛形已經出現。后來為了進一步表達和交流,逐漸誕生了語言、文字和書籍,才有了“語文”。我國現代語文則是清末“國文”發展來的。由此可見,語言和聲音都是人類為了表達和交流的產物,只是表現形式有所不同。
再從語言角度而言,各種語言基本都具有聲、韻、調三個特征,三者共同作用便可形成一段美妙的詩或者歌,或吟誦,或默讀,都可以給人帶來美妙的感受。從古到今,無論是歌謠、諺語、詩賦、詞曲,大都能吟唱。所以語文(語言文字)與音樂就像一對雙胞胎,是無可指摘的道理。可以說小學音樂教學與語文教學相互間互利共贏,具備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對學生成長進步起到積極的作用。
自古以來,“文以載道,歌以詠志,詩以傳情”。文字中蘊含著作者的思想與感情,是作者心聲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音樂或淺吟低唱,或慷慨悲歌,都是表達感情的方式,同時聽者也容易受到感染,引起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音樂和語言都可以相互表現對方、表達對方。
《普通小學語文課程》對語文課程提出要求:“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普通小學音樂課程》指出:“在教學中,學科綜合應突出音樂藝術的特點,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有機聯系,在綜合過程中對不同藝術門類表現形式進行比較,拓展學生藝術視野,深化學生對音樂藝術的理解。”課程標準的要求為小學音樂教學和語文教學提供了相互結合、互生和共贏的空間和機會。從教育實踐的經驗來看,小學語文教學中使用音樂進行輔助,有助于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在音樂和語言文字的共同熏陶下提升語文的各種能力,從而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另一方面,小學音樂教學中使用語文進行輔助,有助于增強學生對音樂內容的理解,提升學生的音樂感知力,培養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達到音樂教學的目的。
在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音樂已經是他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觀察,大部分小學生都喜歡唱歌,活潑開朗的同學勇于展示他們的歌喉,稍微內向點的也不時地哼哼自己喜歡的流行歌曲。但是,不少小學生在唱歌的時候卻沒有感情,往往無法演繹出歌曲本身的情感和作者的意圖。既然歌曲和語文都是小學生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我們就應該思考如何從自身學科教學出發,從對方學科吸收一些有益的東西,進而能提升對方學科的能力和水平是最好不過了。著名教師魏書生曾有過課間休息輪流教唱歌曲的活動組織,其他教學大家也曾推出過“你最喜歡的一首歌”等教學活動模式。筆者和同事開始嘗試音樂教學與語文教學的相互結合,的確起到了喜人的效果,學生學習興趣更濃厚了,課堂氣氛更活躍了,教學效率也提高了。下面就小學音樂教學和語文教學的互助實踐探索方法和對兩者互助實踐的反思兩個部分展開論述,最后進行總結。
二、小學音樂教學和語文教學的互助實踐探索方法
(一)開課時的情境創設
體驗性學習已成為新課程標準強調的重點,要求學習不僅是想和思考,更是多種感官的綜合感知和實踐,需要身體的經歷和心靈的感悟。基于此,新課標更是強調對教學情境的創設,鼓勵學生“入戲”,能完全融入作品中。音樂可使用節奏、旋律和聲音塑造人物,表達思想感情。
小學語文教學開課前,播放與主題相關、感情一致的音樂,可以從聽的角度創設課文需要的特定情境,使學生情緒自然融入教學活動,主動且專注投入到課文學習中。音樂的選擇尤其應重視情感基調,必須與文章相一致,否則會影響到學生的情境進入。比如,在教學《時間像小馬車》之前,就可以選用陳楚生的《和時間賽跑》歌曲創設情境,讓青春昂揚的歌曲鼓起學生與時間賽跑、珍惜時間的心之風帆;在教學《我們都是好朋友》之前,就可以選用周華健的《朋友》創設情境,喚起學生對珍貴友情的思緒,想起自己與好朋友共同度過的時光;在教學《國旗國旗真美麗》之前,就可以選用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創設情境,回腸蕩氣的歌聲讓學生體會到海外赤子對祖國的真摯熱愛,教師可順勢導人課文。在這種創設好的情境中,學生更容易主動探究、主動參與,從而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同時,在小學音樂開課前,教師用一小段時間闡釋歌曲或者旋律相關的故事、思想或者人物,都可以增強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比如在教唱《蝸牛與黃鸝鳥》之前,講一講龜兔賽跑的故事,讓學生們體會堅持不懈的進取精神,會讓學生在學唱時投入更濃厚的感情,更易融入課堂教學情境中。
(二)上課時加深理解
無論是一首好的歌曲還是一篇好的文章,都應該有跌宕起伏、起承轉合。好的音樂和文章都能激發學生的思考。而情感融入是達到教學目標必不可少的手段,更是認識神話的催化劑,更能把師生的心貼在一起。無論是音樂教學還是語文教學,如果沒有情感,課堂就會變得平淡無趣,毫無魅力。如何讓課堂成為一個孩子們的沉浸式世界,激發學生主動踴躍參與,是音樂老師和語文老師共同的目標。為此,在語文教學和音樂教學中,筆者和同事仍然試圖使用對方的東西來激發學生隋感,使他們與作者產生共鳴。
在語文課上,將流行歌詞穿插到對課文內容的解釋上,能使學生更容易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意思。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向來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說法,“一千個讀者的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課堂的時間很有限,我們能迅速對學生施加影響的辦法就是利用音樂調動學生的情感。在音樂聲中,學生更易體會到文章想表達的情感和作者的思想。嘰嘰喳喳的鳥鳴聲,可以增進學生對“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體會;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可以增進學生對春節等喜慶節日氣氛描寫的體會。總之,給學生播放各種與課文相關的感性聲音,可以將課文中蘊含的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迅速傳遞給學生。當然這里選取的音樂和課文彼此間的基調、意境需要和諧一致,才可獲得所需的效果。
在音樂課上,要將歌曲背后的故事及蘊含的道理給學生解釋,才能使學生在歌唱時投入更飽滿的感情,與歌曲產生共鳴。由于受到閱歷和年齡的限制,如果機械地教唱小學生歌曲,他們容易就感覺枯燥乏味,注意力不集中。如果能在教唱歌曲時,將歌曲的思想和情感通過相關的故事講給學生聽,效果就會好很多。比如,在教唱《小紅帽》時,就可以講小紅帽的故事,學生們在聽完故事后學唱時,就會自覺地與故事對照,加深對“保護自己,不隨意相信陌生人”的理解。
音樂和文學都能讓學生的想象力在時空中遨游,他們一旦展開了暢想的翅膀,對課程教學目標的理解和認識必定可以加深。教學實踐結果告訴我們,一旦音樂和語文走到了一起,就會開啟學生想象的世界。
(三)完課時的總結回顧
教師往往把注意力放在了授課的開始和中期,對于結束的重視往往不夠,可戲稱為“虎頭蛇尾”。僅僅是布置作業而不延伸拓展,會讓學生不自覺地遺漏已掌握的內容。如果此時利用“他山之石”,就可以達到較好的課堂總結效果。
例如教學語文課《秋天的雨》時,在授課快結束時,可以播放一首《秋日私語》,讓思緒在宛轉悠揚的旋律里飛舞,讓思緒伴著秋日散射出的無數音符,彌漫于秋風秋雨中,并且適時讓學生用一句話描述對此文此情的感受:“秋天里去看菊花,去吃豐收的各種水果”,“美麗、愉悅、歡樂”。
例如教授音樂課《橄欖樹》時,在授課快結束時,可以選一段三毛的名言進行賞析:“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恒,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土里安詳,一半在風里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學生對歌曲和文字進行相互印證,會更好地體驗那種灑脫空靈的感覺。
三、對小學音樂教學和語文教學的互助實踐探索的反思
(一)在二者互助教學時應注意的問題
在教學中,語文、音樂二者的互助教學效果很好。但是在實踐中應注意以下的問題:在教學中不能違背本學科教學內在的規律性;利用音樂輔助小學語文教學,應注意音樂與語文的匹配程度,反之亦然。簡單生硬的湊合會導致教學的失敗,牢記彼此只是為對方輔助的教學方法。
(二)注重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
使用其他學科輔助本學科的教學,無論是語文教師還是音樂教師都面臨更高的挑戰。教師應該接納先進的教學理念,加強對學生心理的研究,大膽探索并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教師不僅要成為本學科的教學能手,更要“一專多能”,才能利用他山之石攻玉。
四、結論
無論是語文教學還是音樂教學,都是培養學生對美追求的能力。更何況語文和音樂都是人類表達情感和交流的利器,本來就具有深刻的內在聯系。讓語文和音樂走進彼此的課堂,課堂就是一番新天地,學生學習的情境會更具有美感,學習效果也會更好。
經過筆者和同事的教學實驗發現,采用互助教學的班級經過一年學習后測試,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互助式教學班級學生的成績、思維和素養都有明顯的優勢。實踐證明,小學音樂和語文的互助教學是可行的。尤其現在是素質教育的年代,更需要學科間的融合教育,這樣才能培養出國家建設需要的人才。
研究中筆者還發現一些問題:第一,是否學科間的融合只能局限于這兩個學科,還是可以考慮多個學科間的互助,比如音樂和數學?第二,是否可以一堂課以兩個學科的老師教授,從不同的角度給學生闡釋相同的知識,讓學生看到廬山的多個面?這都有待于筆者的進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