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瑞睿
[提要] 新加坡高校非常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廣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創新成果產業化,注重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我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還存在實效性不高、師資隊伍建設機制不完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欠缺等問題。為此,提出提高我國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效性對策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啟示
基金項目:株洲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立項課題:“株洲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研究”(項目編號:ZJGH16053)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3月10日
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林靖東院長曾經說過:“辦教育要比企業先進,用傳統的方法不行,要超前、突破、創新。要時時創新,人人創新,處處創新”。新加坡是亞洲地區較早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國家,并且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新加坡地少人多,自然資源缺乏,最重要也是僅有的就是人才資源。因此,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和發展先進科學技術對于有效提升國家經濟實力和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新加坡依靠強大的科研能力、良好的社會人文環境、優惠的政府稅收及補貼政策吸引了大批創業者。
一、新加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特色
(一)政府高度重視創新創業教育。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視創新創業教育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新加坡政府標新局、科技局、國際企業發展局積極為創新創業提供政策支持。為提升創新意識,加強創新教育及訓練,改善政府創新環境,增強市場與技術的銜接,1998年新加坡制定了“全國創新行動計劃”,提出要在國家的教育體系當中加入創新活動的訓練,此外還提出創新能力的培養和訓練要占員工訓練的10%。為了在國家研究、創新及創業精神的策略上為政府提供咨詢,新加坡政府設立了“研究、創新及創業理事會”,政府總理親自擔任該理事會主席;政府設立專項資金,每年用于風險投資、技術轉移和創新創業的資金不少于20億元新幣;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制定了各項優惠扶持計劃以促進創業活動的開展,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力圖建立一個“新加坡人人皆為精英”的國家創新體系。隨著新加坡政府的支持,新加坡高校創業教育逐漸形成一套完備的體系并取得了豐碩成果。
(二)廣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國際化、特色化。新加坡高校對創業教育十分重視,不管是6所本科大學還是5所理工學院,都開設了創業基礎、創業營銷、技術創新、新產品開發、創新管理、新公司咨詢等創業輔修課程,內容涉及創業運籌及商業計劃的撰寫、創業融資、新創企業營銷、新創及成長期企業的財務與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內容。采用案例分析、現場角色模擬、分組討論、計算機模擬、拓展訓練和企業考察等多種形式,一方面在教學中進行計算機實戰模擬;另一方面將學生直接導入創業環境,為學生提供與成功企業家、政府官員、風險投資人、發明家、知識產權律師直接對話的機會。南洋理工大學開辦了創業與創新碩士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必備的創業技能和商業潛能,進而將新穎的構想轉化為成功的企業。鼓勵支持師生參加各種創業大賽,如創業在獅城——年度全國創業大賽、新加坡創業大賽等。此外,新加坡理工學院、義安理工學院、南洋理工學院等理工學院都建立了學生創新中心,鼓勵學生與教師在教學項目、科研項目以及企業的技術開發項目上進行合作,從而塑造一個富有創新意識的學習環境,培養和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依國際化要求進行課程調整與改革,采用彈性學分制,開設國際性課程,尤其是創業教育課程國際化、多元化,專業各有側重,辦學特點各異。課程學習與校園實習相結合、海外訓練與本地工商業訓練相結合、科學研究與實際工作相結合,讓有志于專門技能學習的學生能接受廣泛訓練且打下穩固的基礎,畢業時獲得與最新經濟發展動態同步的經驗技能,不需要接受職前培訓就可以直接進入工作崗位,亦可申請深造大學學歷。如義安理工學院開設企業入門等跨專業領域課程;新加坡國立理工學院開設亞洲經濟發展、海外商務研究和東亞經濟等輔修課程;新加坡經濟開發局和南洋理工大學共創的南洋科技創業中心(NTC)旨在成為卓越創業教育中心。
(三)創新成果產業化。新加坡高校鼓勵教師和學生根據已有的創新成果創立公司,形成技術產業鏈。在1997年之前,新加坡國立大學總共建立了9家科技企業。1998年到2001年,每一年新創立的科技企業達到10家左右。2003年到2005年,新技術企業達20多家,發展速度很快。學校還設有商務中心,包含四個功能模塊:創新創業研究、創業教育、創業發展和風險支持。國立大學還在校內舉辦各種創業活動,如學校于1999年開始舉辦商業計劃競賽,到2006年,已促成50多家新興企業的成立。高校與政府、企業的緊密聯系與合作,形成了一個固定的產學研聯合體,為創新成果的市場化、產業化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四)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新加坡高校非常注重實踐教學。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學校所設的專業、科目也都是以實踐為導向的,甚至有很多課程干脆就在廠房車間直接教授。學生在假期中,必須有8周左右的時間是在企業中進行實習。如南洋理工學院一些專業的學生,學制三年,其中實習就有32周的時間。理工學院的學生在最后一年,也都要進入有關的工業項目組進行實際的生產操作和實踐鍛煉。理工學院往往和各式企業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南洋理工學院所采用的“教學工廠”模式就是一種較為典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學校利用自身的人才資源優勢,設有專門的技術轉移中心,負責一些課題的接洽以及科技成果的轉化和轉讓等工作。學校從生產廠家的現實需要承攬某些課題和項目作為學生畢業設計的課題,生產廠家則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生產設備和條件,學生則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際的生產操作。通過與企業的合作,學校可以獲得企業的財政支持,既可以為學生創造較多的實習機會,也可以讓學生在實踐的項目中接觸最新的機器設備和技術方法,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這樣就既鍛煉了他們的實際能力,又提升了他們鉆研創新的積極性。
(五)師資隊伍國際化。新加坡高校重視創新創業教育人才的引進、培養和國際流動,從世界范圍內吸引和聘請具有豐富創業經驗和創新精神的優秀師資。新加坡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匯集許多企業界和學術界的杰出教授、企業家、風險投資人、高科技成果產業化人員等等,這些人員大部分來自于發達國家的一流高校,都有創業實戰經驗、豐富的國際商務經驗和創新精神。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專門設有師資招聘辦公室,在紐約和倫敦也設有師資招聘辦事處,并派專人去歐美等名牌大學物色優秀的老師,目前新加坡各個高校的教師隊伍中有10%為外籍教師。南洋理工大學提出“要想方設法把海外優秀人才‘空運到新加坡”,學校長期請專人在歐美等地物色相關領域的拔尖人才。
二、我國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創新創業教育實效性不高。我國創新創業教育與發達國家相比,起步較晚,多數高職院校并沒有把創新創業教育當作高等職業教育主流教學體系中的一部分,創新創業教育仍處于喊口號、湊熱鬧的探索階段?,F行的教學模式中,創新創業教育多以選修課講授為主,缺乏創業實踐活動。很多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人員缺乏相關的實踐經驗,教學效果不明顯。另外,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的學術研究深度不夠,沒有與生產企業相互融合,導致創新研究成果轉化率低。
(二)師資隊伍建設機制不完善。我國每所高職院校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專職老師非常少,講授創業教育相關課程的老師大部分都是其他專業課老師兼任的。創新創業教育老師大部分本身既沒有豐富的創業理論知識,也沒有一定的創業經驗更,沒有較高的創新意識。
(三)創新創業文化氛圍欠缺。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缺乏,沒有將創新創業教育上升到文化高度去推廣。創業社團和創業組織機構很少,創業政策和創業激勵機制局限于紙上談兵。雖然很多學校也有創業大賽,也組織學生參加市級、省級甚至國家級創業大賽,但是只是個別學生參加,并沒有在學生中普及。
三、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效性的對策建議
(一)將PBL教學法引入到創新創業教育教學中。創新創業教育注重團隊精神的培養,一個好的創業團隊對于創業項目的成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PBL教學法中的小組組建類似于創業團隊的組建。創業團隊組建的目標是取得創業的成功,PBL教學法中小組組建的目標就是經過共同學習、討論、分析,在團隊中相互學習,獲得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創業教育非常注重團隊的重要性。大量證據表明,一個好的管理團隊對企業的成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團隊成員能起到對創業帶頭人的補充和平衡作用,并且相互之間也能互補協調,則這樣的團隊對企業會做出很大貢獻。
PBL教學法的教學過程與傳統的教學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不能采用傳統的試卷考試等評價方法來評價學業成績。應逐步完善教學評價體系,對學生的評價和考核采取多元化的評價,通過觀察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的表現、團隊合作中的配合能力、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程度、課題了解能力等等方面來綜合評定學生。
(二)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一方面,創新創業人才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體系建設中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和決定性作用,也是區域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要求。創新創業型人才是大量人才資源中的精華,作為區域內創新知識、傳播知識、運用知識的主體,是知識積累與人力資本積累的主力軍,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助推劑。區域經濟發展活躍離不開當地產業的創新發展,產業的創新發展需要大量的創業型人才;另一方面,區域經濟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地方性政策都對大學生的創業產生重要影響。所以,高等學校創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對于高校創業教育和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質量。俗話說得好:“有什么樣的老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要想培養優秀的創業人才,就必須強大高校的導師隊伍,教師不僅要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知識,還必須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檢驗理論。創新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需要建立一支數量充分、素質較高的教師隊伍。一方面可以通過“產學研一體化”的改革實踐,讓教師深入高新技術企業,體驗創業過程,提供創業教育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吸收社會上一些既有創業經驗又有一定學術背景的資深人士擔任兼職教學和研究工作,并以短期講學的方式參與高校創業教育項目。教師還要對區域經濟有足夠的了解和認知,要有針對性、有計劃性、有目的性地開展教學活動,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出服務區域經濟的創業人才。定時進行師資培訓。創業教育師資培訓可以搭建沙龍化培訓平臺,由教師自發組織、以探討問題為主、開展形式比較松散的培訓形式;還可以搭建體驗式創業教育師資培訓平臺,讓教師在一定時期內,親臨創業企業,通過與創業者接觸的方式獲得創業知識、積累創業案例、總結創業經驗的培訓形式;同時,收集具有創業背景的企業家、經濟管理專家、創業投資家、工程技術專家等信息,通過建立微信、QQ等網絡聯系群、組織“巴菲特”式午餐等形式,加強校外創業師資與高校教師的聯絡與交流。同時,構建網絡化創業教育師資培訓平臺,可以滿足沒有條件參加授課式培訓的創業教育師資,通過網絡文獻與視頻等途徑達到授課式培訓同等的培訓效果。
(四)開展創業實踐活動,積累創業經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地訓練是創業教育必不可少的環節,只有學生在實踐后,才能看到學習的成效。開展創業實踐活動,能夠加深學生對創業的感性認識。實施創業教育的過程中,要重視和加強學生的創業實踐活動。可以通過開展一些諸如創業計劃競賽、參觀創業企業、模擬企業管理、舉辦創業沙龍、建立創業實踐基地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在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真正體驗到創業的樂趣。還要聘請企業專家或資歷較老的員工擔任實習教師,手把手指導,這樣不僅能與校內教學實現優勢互補,還能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創業之路,鍛煉他們的創業能力,使他們更加符合區域經濟創業人才的發展要求。
(五)營造創業文化氛圍,驅動大學生創業。受傳統觀念的制約和束縛,創業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阻礙,創業文化的底子十分薄弱,同時也缺少對創業帶頭人的宣傳。因此,在全社會中應大力宣傳大學生典型創業經歷,在大學生校園文化建設中,不斷填充和豐富創業內容,樹立大學生創業文化活動的品牌形象,為創業發展提供便利條件,使大學生的創業隊伍得到不斷壯大。
主要參考文獻:
[1]劉莉萍.日本和新加坡創業教育比較研究及啟示[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5.2.
[2]范新民.創業與創新教育——新加坡高校創業教育成功的啟示[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4.3.
[3]易琳瑯.新加坡創新教育對我國創業教育的啟示[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2.
[4]魏曉燕.新加坡職業院校創新教育成功因素探析[J].江漢大學學報,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