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樹琴
摘要:《弟子規》是一本弘揚國學文化,傳承國學精髓,教育幼兒如何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提升孩子人文素養的經典之作。幼兒時期是良好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因此,在幼兒時期,讓幼兒通過弟子規的學習來規范自己的行為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如何讓幼兒理解弟子規,并將弟子規中的思想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呢?本文就這個問題基于大班幼兒進行了簡單的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弟子規;幼兒教育;規范行為;大班幼兒
當前大學生擇業出現一種現象:許多不同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在不好就業的情況下,最后選擇應聘語文教師。這樣很容易給人以誤解:就是語文學科似乎很好教,語文教師好像人人都可當。其實不然,我們的語文教學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諸多教師教學目標意識差、隨意性強,對自己的教學沒有整體規劃,語文教學要教什么不清楚、講到什么程度不明白,??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逐步喪失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不得不讓我們重新審視語文教學。
一、語文課堂要教給學生什么
大家可能都有這樣一種錯覺,語文課多上一點少上一點一個樣,對教學成績影響不是很大。學生10天不上語文課,一個月不上,甚至三個月、一個學期不上,原來語文成績優秀的同學,坐在教室里還是好的,原來成績落后的學生,坐在教室里可能仍然是那個樣子。數學課、外語課一個星期不上,10天不上,學生會跟不上,要補課的。
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究竟要教學生什么呢?陶行知有句名言:“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蹦暇煼洞髮W楊啟亮教授說:“小學階段的教育就是要教給孩子一輩子都用的到的東西:能寫漂亮的漢字,說標準的普通話,寫流暢的文章,能讀懂中國自己的書。我們的基礎教育就像民工打地基要深刻、扎實,必須全面,在外部表現上不需要太精致?!?/p>
“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一副好口才?!边@是竇桂梅老師針對小學語文“教什么”、“學什么”、“ 怎么教”的問題提出的“三個一”的質量目標。
這些都無不向我們傳遞著這樣的信息: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字,語文教學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也要教會學生學習課文語言,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引導學生去學習、感悟并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我想這才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學的任務所在。
二、語文課堂要給學生怎樣的教育
縱觀我們的語文課堂,幾乎課課都彌漫著愛的味道,學了寫景的文章要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愛,學了描寫母愛的文章要培養學生關懷父母的愛??我們的教師真的很了不起,似乎任何課文的教學都能在他們的引導下和 “愛”的主題聯系上。
難道我們的語文教育僅僅給學生愛的教育就夠了嗎?當我們的學生沉浸在愛的教育中的時候,日本的孩子正在冬日里穿著短褲鍛煉身體,美國的孩子正在研究中國為什么會爆發文化大革命。這些事例告訴我們僅有愛的教育是不夠的,是不完整的,我們還要給孩子智慧的教育,給孩子毅力的教育??我們的教育還有很多缺失:我們的學生會與人交往嗎?做錯事了敢于擔當嗎?知道感恩嗎?有獨立生存的能力嗎?試問:只會在口頭談如何去愛的是真的愛嗎?
三、語文課堂應是怎樣的課堂
語文課越來越沒有語文味是很多老師的共識。課堂上聽不到學生讀書的聲音,也看不到學生寫字的身影,特別是這兩年廣泛開展高效課堂以來,老師打著充分利用教學時間的幌子剝奪了學生讀書和寫字的權利?!墩n標》上明確指出:“要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和體會??”那么沒有閱讀的感悟是從何而來呢?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我們的語文老師變得越來越不會教語文了。以前我們的語文教師是一講到底,專家說新課程下不能一直是老師講,老師便馬上轉變方向,從講風過甚變為讀風過甚??此普n堂上很熱鬧,默讀、自由地、分角色讀、范讀等等充斥著我們的語文課堂,老師卻在一旁觀之,任由學生在讀中體會和感悟。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能有多少收獲呢?不由的發出這樣的感慨:我們的語文課堂,怎一個“讀”字了得?
吳忠豪教授有句話我很喜歡:“不要總是讓學生坐在副駕駛的位置上!”是呀,我們的語文教師總是不自覺的坐著主駕駛的位置,告訴學生相關的理論知識,而忽視了學生通過實踐操作掌握技能,這樣的教學學生什么時間能學會學習呢?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讓學生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這樣才能學有所獲;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課堂中學習知識,掌握能力,習得方法,張揚個性;要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生字、新詞;要引導學生體會祖國語言文字,在體會的基礎上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而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同時,更要注重引導學生愛語文,享受語文學習的快樂,對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最終達到愿意主動學語文的目的,這樣的語文學習才是有效的。因此,我們評價一節語文課的標準不是看老師講授了多少知識,而是看學生在課堂上學到了多少,收獲了多少,發生了哪些變化。
四、語文教師應該怎樣教
這個問題很多老師會不假思索的告訴我們答案:教語文不就是一篇一篇從頭到尾的講教材上嗎?葉圣陶老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這句話聽起來很簡單,老師們都耳熟能詳,可是真正把這句話落到實處的又有幾位呢?
老師們也都知道要用教材教、要樹立大語文觀??墒?,老師們常說:就是教材上的這些文章,我們費了很大的力氣去講,學生掌握的也不好,怎么還有空講別的東西呢?這種觀點顯然是不正確的,語文教師必須發揮教學的自主能動性,有選擇地引入對學生有用的資源,只要是對教學有幫助的都可以作為教學內容。語文教師不僅要熟悉所教版本的教材,也要了解其他版本的教材,借鑒吸收其中先進的理念和范例,從而豐富和完善自己的課堂教學;教學前除了要研讀教材上的課文,還有研讀原文,讀主題相同的文章,有必要時還可以把這些內容引入課堂教學,這樣能幫助學生深入感悟文本內容。
《課程·教材·教法》上有這樣一段話:
要想使中國語文教學有實質性的推進和突破,就必須:在課程目標設置上,應變“閱讀核心”為“讀寫并重”并朝向“表達”;在教材編寫上,應變閱讀本位的“閱讀教材”為聽說讀寫并重的“語文教材”;在教學時間分配上,應變“閱讀主導”為“表達主導”;在教學內容上,應變“理解課文”為注重“讀寫結合”的實踐活動。這段話從不同的方面向我們闡明了小學語文教學的方向和目標,“愛生智慧”,只要愛學生,愛語文教學,我們就會擁有無窮的智慧和力量,讓我們一起揚起風帆,準備好再一次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