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勝
摘 要:我國體育教育事業取得了諸多豐碩成果,但其中也存在忽視學生個性發展、罔顧體育興趣的問題。從當前高中體育課程教學基本情況這一角度切入,探討了轉變這一教學不利局面的具體對策,提出分類教學主張,以期滿足學生多元學習需求,促進高中體育教學改革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分類教學;高中體育;具體應用;教學現狀
不同學生接受能力和身體素質不一而同,如果將這樣一個群體放置于同一空間,即便傳授相同的教學內容,全體學生也難以達到同樣的教學目標。尤其在高中體育課堂教學活動中,男女學生體育興趣不盡相同,體質存在差異,對于自己不感興趣的項目,學生不愿意花費時間學習,教學目標自然難以達成,體育教師應當以學生興趣為課程方向,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根本目的改革高中體育課程教學。
一、高中體育課程教學現狀
在探究分類教學模式的具體應用之前,有必要對當前高中體育課堂教學現狀進行相關分析,以了解高中體育課堂應用分類教學模式的必要性。
1.學生興趣較低
體育具有放松身心、增強體質的作用,普遍受到廣大小學生的喜愛。隨著年級的增長,到了高中階段,學生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點逐漸形成,對學習也有了一定的傾向性,由于高考負擔較重,大部分學生體育學習興趣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女生一般認為體育只適合男同學,不愿意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男生認為體育課堂枯燥,教學組織過于嚴格,滋生厭學情緒。
2.教學效率不高
與小學生相比,高中生思想已經進一步成熟,對體育課程的教學流程和教學組織形式已經基本了解,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也漸漸喪失。如果采用傳統灌輸式教育組織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只是被迫在教師的命令下參與體育運動,難以喚醒學生主人翁意識,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不高。
二、分類教學模式的具體內涵
基于當前高中體育課堂學生學習興趣較低、教學效率不高等問題,應用分類教學模式對于扭轉教學不利局面是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那么,分類教學模式的具體內涵究竟是什么呢?
分類教學模式即指教師在尊重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分類,因材施教,進行針對性教育。這種新型教學模式可以促使教師轉變教學理念,照顧全體學生的個性學習特征,從而實現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
三、高中體育課堂分類教學的具體應用
1.分類課程內容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在課程基本理念一節提出:“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在繼承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大膽改革,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體現課程的時代性。在課程內容方面,重視改造傳統項目和引人新興運動類項目,精選適應時代要求的、有利于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的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作為學習內容。”
高中體育課堂分類教學模式的應用,首先可以從課程內容的分類這一角度進行切入。教師應根據地區、學校、學生的發展特點、發展要求安排課程內容。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的國家,南方與北方、鄉村與城市之間學生身體素質水平存在差異性,地方體育辦學需求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在尊重教育部門頒布的體育課程教學大綱的前提下,高中體育教師應當結合地方、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學生體育興趣愛好進行課程選擇,盡量突出地方特色和學生在課程內容選擇上的參與地位。
例如,在北方嚴寒地區,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等地,除傳統體育課程之外,教師不妨適當引入雪橇教學項目,可以開展摔跤體育項目教學和繞山林體育活動。
教學內容的選擇形式是不拘一格的,只要適合學生發展需要,有助于激發學生體育學習興趣,都可以應用于高中體育課堂。在對課程內容進行分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長,體育課程選擇范圍應當進一步擴大,以免學生學習了3年,總是只有幾個項目可供選擇,一則會引起學生厭學情緒,二則也不利于學生各方面體育能力的提高。
2.分類項目選擇
不同學生體育興趣、愛好和項目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對體育課程有自己的偏好。男學生熱衷于籃球運動,女學生熱衷于健美操項目,如果生硬地將學生綁在一起,全部要求學生學習籃球或者學習健美操,只會適得其反,導致學生對課堂教學產生厭惡。
為了滿足學生體育學習不同層次、多樣化需求,課程設計思路設置了高中體育課程兩級學習水平和七個系列項目,建議教師在此基礎之上將高中體育項目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大類:健康教育、健康基礎知識、游泳等體育課程標準明確規定的項目定為必修課程;武術、跆拳道、健美操、太極拳等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課程定為選修課。高一入學階段,學校挑選出8~10個項目作為選修課程,學生按照自身體育水平、身體素質和興趣愛好任意選擇一項自己喜歡的項目作為體育選修科目。高二、高三時,根據高一階段選修課程完成情況以及自身意愿,學生可以選擇在原項目基礎之上進行繼續學習或者選修另一感興趣的體育項目。將來步入大學校園,他們同樣可以在高中階段體育選修課程基礎之上,對自己喜好的那些體育項目進行深造。
這種分類項目選擇的體育教學模式,除了可以維護學生學習興趣之外,還有助于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促使學生將體育學習活動形成一種生活習慣,增強學生把體育帶入生活、帶入社會、帶入家庭的意愿,真正實現體育課程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教學目標,達到體育教學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目的。
3.分類學習主體
課程基本理念指出:“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根據高中生的生理、心理日趨成熟的特點,十分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重視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以促進學生學會學習,提高體育學習和增進健康的能力。因此,從課程設計到課程實施的各個環節,在注意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情感和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
極性。”
傳統體育教學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授課,這種教學組織形式難以兼顧全體學生個性學習需求,沒有真正凸顯學生課堂主體地位。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這一教育理念,高中體育課程應當體現因材施教、因人制宜的教育理念,關注學生個性學習需求,量體裁衣,對學習主體進行分類,讓具有共同學習愛好、學習水平和學習需求的學生集合到一起,提高體育教學水平。
入學伊始,教師需要對班級學生體育運動水平進行科學把握,按照A、B、C三個類別進行分類教學。A類為身體素質較好,體育水平和運動能力較高的學生;B類為身體素質一般,體育水平和運動能力一般的學生;C類為身體素質較差,體育水平和運動能力較弱的學生。這三個類別學生應當各自成立互助學習小組,教師根據三類學生接受能力實際情況,各自設計不同類別教學目標,發掘學生潛力,促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運動水平。這種分類教學為相同技能水平的學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機會,同時對于團結協作意識的培養具有促進作用。
本文是筆者對當下高中體育課堂應用分類教學模式的幾點思考,希望能對高中體育教學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現階段有關高中體育教學改革的理論研究一直在繼續,各種新教學理論層出不窮,如何進一步實現高中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工作的新發展、新飛躍,依舊有待諸位高中體育教學工作者的持續探討。
參考文獻:
[1]李鵬程.關于高中體育分類教學模式的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27):201-202.
[2]曹衛崗.推進高中體育分類教學模式實踐的途徑[J].體育世界(下旬刊),2013(10):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