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中華
摘 要:數學新課程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先進的教學理念,倡導要為學生構建活力課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展開自主探究,這樣才能讓數學教學煥發生命的活力,變得更加精彩。而數學學科本身具有很強的抽象性與系統性,這一特點決定了我們不能再采用傳統枯燥而封閉的教學模式,將數學課上成枯燥而機械的公式與定理課,而是要將數學教學置于寬廣的生活空間,植根于生活的沃土,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與形象性,讓數學教學更加生動,讓學生的學習更加主動、更加有效,這樣的數學教學才能更加精彩,促進學生數學素養與綜合能力的整體提高。
關鍵詞: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實踐
一、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意義及原則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初中數學教學理應像其他學科那樣以生活實踐為基礎,讓教師的數學教學過程與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緊密貼近生活,以生活為依托培養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因此,生活化教學方式在初中數學學科教學中的實施具有積極的意義。首先,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有助于實現數學學科的課程價值與生活實踐價值,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并且還能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其次,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模式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具有推動作用,能夠使其更加關注社會生活和學生,進而提高自身,數學教學素質。初中數學教學的教學目標是向學生傳遞數學知識數學學習方法,進而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與綜合素質,因此結合初中數學學科特點與初中學生具體情況,在數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要遵循主體性原則、有效性原則、開放性原則、實踐性原則、創新性原則。
二、初中數學教學聯系生活存在問題的原因
1.數學老師對教學聯系生活的認識片面化。教數學教學的老師雖然知道要進行生活化教學,但對數學教學應該怎樣聯系實際生活,聯系哪些方面,哪些知識應與哪些生活方面相聯系都不是很清楚,對其教學生活化的目的和意義的理解也存在偏差。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生已知的知識出發,結合其生活經驗,將抽象化的數學知識進行實際運用,培養其自主探索的能力。所以,老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不能將其生活化定在某一個點上,而是應該與教學計劃的制定緊密聯系,與教學內容息息相關,滲透到教學的方方面面,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提高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能力。
2.老師角色沒有徹底轉變到位。傳統的教學方式就是老師講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在經過一定的改革后,新課程明確要求對老師的定位進行重新設定,要求老師與學生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或者說老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知識的參與者、引導者和組織者。老師應該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老師負責難點的點撥和對學生的不解進行解答,更應該與學生的交流中共同學習,勇于承認自己的過失與不足。但實際情況卻不是如此,老師傳統教學方式根深蒂固,即使進行生活化教學,也還是停留于我講你接受的環節,其角色沒有徹底轉變到位,還處于領導者和支配者的地位,學生只能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這一點必須盡快改善。
三、初中數學教學生活化列舉
與初中數學內容相關的生活化問題隨處可見,數學教師只要處處留心,認真分析,定能搞好生活化教學。
1.商場節假日商品促銷活動
例1某商場的促銷酬賓活動,擬分兩次降價,有兩種方案,甲方案:第1次打a折銷售,第2次打b折銷售;乙方案:第1次打b折銷售,第2次打a折銷售;丙方案:兩次均打(a+b)/2折銷售;請問哪種方案降價較多?例2某商店賣出A、B兩種價格不同的商品,商品A連續兩次提價20%,同時商品B連續兩次降價20%,結果都以23.04元出售,請問商店的營利情況如何?分析:上述題目說明現實生活存在著數學,現實生活中有豐富的數學教學資源,數學的學習可以從學生的實踐活動中出發,從學生所熟悉的情境出發,這樣學生就會自我主動學習,自覺接納知識,使枯燥復雜的數學問題生活化,可以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其學習興趣,也使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就在眼前,數學就在身邊。
2.銀行存款類問題
例3某人現有10000元錢,需要存款兩年,當時銀行利率情況是:三個月定期年化利率為3.10%,半年定期年化利率為3.30%,一年定期年化利率為3.50%,二年定期年化利率為4.40%。請你通過計算選出最佳存款方式。分析:這是學生生活不可避免的數學問題,是學生的一種生活經驗。學生生活需要錢,存款問題與學生生活也息息相關,學生對其自身有益的事,往往樂于實踐,該生活化的問題對學生自身有一種吸引,觸動學生的興趣,學生樂于學習、樂于動腦分析解決。
3.出行租車問題
例4某校初二年級176名學生要開展校外活動,現需租車。運輸公司提供的三種車型情況是:小型車每車可乘20人,車費200元;中型車每輛可乘30人,車費240元,大巴車每輛可乘50人,車費是350元。問怎樣乘車最合算?分析: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類似的問題,怎樣才能經濟實惠?這樣的生活化數學問題,能鍛煉學生用數學的眼光、數學的思維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數學思維敏捷力,通過現實的問題靈活運用數學知識。總之,數學教師應時常捕捉、搜集、整理生活中的數學,為學生打造數學一生活的橋梁(教學過程),讓學生在這座橋梁上感知數學,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讓學生在這座橋梁上提高興趣堅定信心,能不斷學習,具有應用數學的能力。教學是雙邊性的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學生的合作、教與學的活動,二者缺一不可,沒有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師一味的唱“獨角戲”,演的再好,也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愛因斯坦說:“素質是一個人忘記知識之后遺留下來的東西。”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我們會因為投身的學科方向不同而遺忘一些我們原本非常熟悉的知識。或許有一天一個學生會遺忘數學,但是他只要生活在這個社會,就永遠不可能忘記生活,也就永遠無法忘記與生活相關的數學知識。直到他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緊密相連的那一刻,數學就不再是單單的一門學科了,而是變成了他的一種追求與享受。
參考文獻:
[1]李慧群.基于開放環境下的數學教學生活化思考[J].電化教育研究.2010(07).
[2]王波.中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情境化模式研究[J].教學與管理.2009(33).
[3]陳米華.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一些反思[J].教育導刊.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