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勇
[摘 要] 在數學教學中應用圖式理論,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能夠使思維清晰化、知識條件化和結構動態化. 本文在分析基于圖式理論下的高中數學教學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圖式理論下的高中數學教學策略.
[關鍵詞] 高中數學;圖式理論;原則;策略
作為認知心理研究的重要方面,圖示理論是一種研究人的知識是怎樣表征的,該理論認為單元、構成“組塊”以及組成系統是人腦中儲存知識的形式,其實質是一種關于知識的認知模式. 隨著升學壓力的增大,教師常常弱化了概念性的知識而過度地強化程序性的知識,致使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未能真正地理解數學知識,然而圖式理論的應用,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且能夠使思維清晰化、知識條件化和結構動態化. 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應用圖示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基于圖式理論下的高中數學教學原則
1. 層次性原則
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了解學生已有的數學圖式,遵循教學和數學知識本身的邏輯,先講哪個知識點,后講哪個知識點,注重圖式理論應用的層次性原則. 同時,教學內容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經驗和認知水平,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點是什么?學生已經具備了哪些數學活動經驗?只有充分掌握了這些知識,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以人教版高中數學為例,筆者在講授“集合”這節課時,面對的是剛剛升入高中、處于“適應”階段的學生,心理上對高中數學存在著恐懼. 從知識層面上分析,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分類討論思想,學習了數的分類、三角形的分類等,這些知識所蘊含的數學知識與即將學習的集合知識密切相關,要引導學生調動已有的圖式,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新的知識點,幫助學生建立新的數學圖式.
2. 過程性原則
現代教學理念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通過動手實驗、小組交流、自主學習等方式,克服學生表面參與、一團和氣的現象,徹底把課堂還給學生. 要從圖式化教學模式出發、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幫助學生建立和擴充自己的知識框架,真正達到內化知識、理解知識的目的. 以人教版高二數學“隨機事件的概率”課程教授為例,如果直接給出概率的性質,學生即使能夠正確掌握其性質,但也會產生懷疑,如果通過學生自己拋擲硬幣的方法得到相應的判定性質,讓學生親自參與和感受定會更加牢固.
3. 有效性原則
教案是教師的必備工具,是課前撰寫好為課堂教學服務的,但未必對課堂上發生的所有事情都有所預料,因此,教師在具體教學中因充分調動學生有效的圖式,對于發生的突發情境,應及時改變教學策略,全面提升學生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例如,在講授立體幾何時,按照教案筆者應先介紹球體的形狀,但通過提問學生對球體的形狀已經充分掌握,此時,教師應改變教學策略,將其重點放置在球體的性質上.
基于圖式理論下的高中數學教學策略
1. 充分發揮學生的已有圖式?搖
高中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量的數學圖式,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全面了解學生的已有圖式,善于運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和已有的知識結構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更易理解概念、公式以及定理成立的條件. 例如,很多學生對于實數的絕對值和平面向量的模常?;煜?,筆者通過錯誤案例的分析,引導學生比較幾何意義和代數形式之間的區別,即絕對值是數軸上的點到原點之間的距離,模是在坐標平面內平面向量對應的點到原點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充分理解a=是a=的延伸,是一維向二維轉變的必然趨勢.
2. 注重圖式的練習訓練
眾所周知,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對于圖式的建構需要一定量的實踐和積累才能實現,并且當前大多數學生只聽老師的講解,缺乏相關習題的訓練. 因此,教師要注重圖式的變式練習和變式訓練,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感知不同題目程序性知識的異同,親自經歷相關題目的解答過程,提高圖式建構的質量. 值得說明的是,圖式的練習訓練并不是讓學生進行“題海戰術”,并不是大量地記憶解題的過程和步驟,而是引導學生形成分析、歸納的數學習慣,讓學生在做題過程中提取相似的知識和方法,積極主動地掌握數學的內在規律,從而幫助學生豐富和形成新的圖式.
例如,在講解等比數列知識時,筆者給出了以下題目并設計相關變式題目進行訓練.
已知數列a1=1,an=2an-1,求出數列{an}的通項公式.
變式1:已知數列a1=1,an=2an-1+1,①求出數列{an}的通項公式;②求證:{an+1}是等比數列.
變式2:已知數列a1=1,an=λan-1+μ,求出數列{an}的通項公式.
變式3:已知數列a1=1,an=2an-1+2n,求出數列{an}的通項公式.
變式4:已知數列a1=1,anan-1+2(n-1)·an-nan-1=0,求出數列{an}的通項公式.
同時,加強練習過程中的指導,如果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得出的結論不正確,這樣學生可能會將錯誤的方法和答案構建到自己的圖式中. 因此,教師在講解題目時,通過同時呈現圖式的正例和反例,使學生能夠辨別兩者的不同之處,對于易發生錯誤的地方進行著重強調,從而形成對問題和知識的完整性結構認識,形成有效的圖式.
例如,筆者在章節復習提高課時,遇到了這樣一個題目:
已知-1 對于此題,大多數學生通常采用如下的解法. 由已知條件,-1 ①②兩式相加,可得 ①②兩式相減,可得- 所以,-<2x-3y<,顯然此題按照此法無法得知答案,甚至有學生理直氣壯地斷言該題本身存在著錯誤或沒有答案.
筆者在得知學生的這種做法后,并沒有及時給予學生解釋,而是引導學生應用線性規劃的方法進行求解.
在坐標系中畫出-1 當目標函數2x-3y經過點B(1,-2)時取得最大值,最大值z=2×1-3×(-2)=8,當目標函數2x-3y經過點A(3,1)時取得最小值,最小值z=2×3-3×1=3,對于這兩種解法,為什么會得出不一樣的結果?此時,學生非常迷惑,筆者以此為契機,提醒學生解答不等式時該注意哪些事項,第二種線性規劃的解法給我們帶來了那些啟示. 最后,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總結,不斷補充和完善自己的不等式圖式. 3. 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圖式的構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師應將學生接受知識的意愿和學生的學習緊密地結合起來.通常情況下,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主要與以下幾個方面密切相關:一是符合自己的能力;二是學生關注或好奇的事情;三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夠獲得成功;四是自己內心抱有成功想法的事情. 因此,教師從以上幾個方面入手,努力改善學生的數學學習. 一是注重生生和師生之間的交流.生生之間的交流既可以幫助迷惑的學生找到問題的答案,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無形中完善自己的圖式;二是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出一種有利于圖式構建的環境;三是擴大數學活動的范圍,通過開展數學辯論會、舉辦數學講座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圖式的有效構建. 4. 加強有意義結構的數學問題圖式教學 完整的問題圖式具有良好的聯想和預測功能,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應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充分挖掘題目中所隱含的初始條件,為問題的高效解決提供一種新的方法、策略和思路. 同時,加強數學結構圖式的應用,指導學生將已經建立的圖式合理地轉化為適用條件、結構特征等具體的問題圖式,形成大量有意義結構圖式,從而達到解題方法的最優化. 例如,筆者在指導學生解答函數f(θ)=的最值問題時,大部分學生能夠迅速識別出問題的本質,利用三角法進行解決,但這種做法費時費力,若將該函數看作是以sinθ、cosθ為變量的函數,則可以將原式看作是經過(sinθ,cosθ)、(1,2)兩點的直線斜率公式這一圖式,則問題迅速地轉化為圓到點(1,2)之間的最值問題,這種解法不僅簡單易行,而且促進學生認知結構不斷完善. 綜上所述,高中數學中應用圖式對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存在于學生的長期記憶中,是關于知識的表征,并且能夠通過思維活動的方式表現出來. 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不斷建立和完善數學圖式,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