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明
【關鍵詞】 物理教學;教學情境;原則;策
略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8—0107—01
情境教學是一種通過創設相關場景來調動起學生的情緒,并把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它與生活聯系密切,在課堂教學中,把具有知識性的實際情境搬進課堂,以情境中的問題解決為需求,激發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從而達到使學生掌握知識的目的。它的適時應用,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物理教學中教學情境的創設。
一、物理情境的創設原則
1. 情境創設要以特定的知識為出發點。物理情境創設要服務于課堂教學,應有利于學生對有關的物理知識和物理解題方法的掌握,有助于理解物理知識的本質。
2. 情境創設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物理情境創設應與學生的物理認知水平相適應,這樣才能更容易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
3. 情境創設要具有科學性、探究性、趣味性和發展性。即所創設情境的內容、結構與表述要科學,情境材料或活動應富有探究性,有利于學生參與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活動;在內容與問題信息量上應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有利于學生積極、廣泛地思考。
4. 情境創設要盡可能真實,貼近學生實際。物理情境的創設應盡量源于學生的生活,不脫離學生的實際。
二、情境教學的實施策略
1. 利用物理學史、趣味故事創設情境。課堂上,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描述物理故事,把學生帶入特定的人文情境,使學生趣味盎然地接受知識的同時領會研究物理的方法、思路。例如,在進行“簡單的運動”這章節的教學時,可以講一個小故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法國一個飛行員在高空飛行時發現臉旁有一個玩意兒在游動,以為是一只小昆蟲,順手一抓竟抓到一顆德國子彈。這名飛行員怎么會有這么大的本領,能抓到一顆飛行的子彈呢?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和想進一步弄清問題的欲望,把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經過學習和探索,學生知道了原因,弄清了道理,學到了新知識,更體會到了物理知識的奧秘。
2. 創設實驗情境,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初中學生的認識往往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從物理事實出發建立概念,這是一個抽象概括的過程,物理學上的所有概念幾乎都是這樣形成的。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物理概念、物理規律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們的發現和確立都有堅實的實驗基礎。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作為學習過程中智力活動的核心,其發生和發展一般要經過從動作思維到形象思維再到抽象邏輯思維三個階段,其中動作思維是以個體探索外界物體的動作為前提條件的。因此,創設實驗情境,讓學生親自動手,通過聽、看、嗅、觸來滿足感知的第一階段的要求,這為經驗的獲得和對理論的理解、升華打好了基礎。
3. 創設生活情境。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學生平時經常會見到一些現象為切入點來創設物理情境,以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起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當然,還可以利用生活資源進行物理實驗。只要我們在生活和教學中,時刻做有心人,充分利用身邊的生活資源,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善于實踐,發揮聰明才智,常見的生活資源便可變為有用的教學資源。其方法是:①看見一個生活物品,就立即想:這個物品能做什么實驗,它有什么特殊的功能,在實驗中的有什么用處?②做實驗后,思考要用什么日常生活資源,才能使實驗效果更明顯,可見度更大,具有奇異性,或能否設計出另一個巧妙的實驗方案等。
總之,在整個物理教學過程中,恰當地創設教學情境是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一項有效教學策略。教師教學過程中應該認真而深入地分析大綱和教材內容,潛心研究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并在此基礎上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好奇心,激活學生的思維,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