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維民
摘要:在課堂教學中,以小組或全班形式經常開展一些討論,不但可以提高教學質量,而且有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合理有效的討論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能加深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關鍵詞:討論;引導;思考;探究;解決
實踐證明,學生通過討論、爭辯、思索,掌握的知識會更深刻、更準確,對問題的思考會更全面,對結論的表達會更系統、更有條理。討論與講授不同,討論是雙向的。如果說講授是向學生傳遞信息,那么討論則是讓學生積極從事學習,并允許學生提出疑問,進行探究,做出反應。由于學生在準備討論時,沒有現成的思路可循,必須獨力思考、歸納、分析、表達,所以討論時,往往容易走題、漫無目的、雜亂無章。針對討論的這一特點,我認為要想充分發揮討論的功能和作用,確實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就必須要對討論進行合理有效的掌控。
首先,教師對討論目標的定位,既要避免過于抽象,又要難易適度。組織討論時,要明確什么是重點,要解決哪些難點,要掌握哪些知識,提高哪些能力等等。總之,教師必須胸有成竹。只有明確了討論的目標,才能設計出好的論題,選擇正確的討論方法;才能從實際出發,兼顧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控制討論過程;才能做到既能激發學生研究問題的興趣,又能收到啟發誘導、舉一反三的效果。反之,不僅會降低討論的質量和效果,甚至會窒息學生探討問題的興趣,毀滅他們思維的火花。
其次,啟發和引導相結合,從提出問題到討論問題的全過程,教師的作用是適時調控、巧妙引導。一方面要使討論問題富有啟發性,才能激起學生探討的興趣;另一方面,當討論展開以后,教師要仔細傾聽學生的各種見解,及時把握時機,對學生進行“引”和“導”。防止學生提出的問題之間聯系不緊、跨度過大,脫離了學生認識問題的規律,不利于討論的進行和問題的解決。教師要靈活引導學生圍繞討論的主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逐漸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更深、更高的層次,逼近核心問題,發現有價值的東西。
最后,在課堂討論中,要使每個學生能夠無拘無束,暢所欲言。教師必須創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討論氛圍。一方面教師應盡量控制自己的情感,避免流露出對學生評價意見的贊同或反對,盡可能做到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另一方面,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一些自相矛盾的結論,錯誤的推論,膚淺的論點進行分析、引導,并予以更正。但一定要采取合適的方式,避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避免扼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討論的全過程進行合理有效的控制,是保證討論成功,充分發揮討論的優越性,確實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