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羽 朱佳
摘要:本文對獨立學院校企合作的相關文獻進行了歸納,提出當前多元化辦學背景下開展學院特色專業校企合作路徑研究。
關鍵詞:多元化辦學;獨立學院;校企合作
當前,全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出多層次、多規格和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傳統的獨立學院辦學體系無法兼顧各方面的人才需求,只有構建多元化的辦學體系,吸納更多的主體參與到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教育中,才能更好地滿足這種多樣化的需求。2015年11月,教育部、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意見指出,我國將引導一批地方普通高校探索應用型發展模式,建立與中職、專科層次高職教育銜接的應用技術型大學,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尤其是在十八大三中全會提出“混合所有制”經濟,給獨立學院多元化辦學帶來新的機遇。
多元化辦學背景下依托學院特色專業,發揮品牌專業優勢加強發展校企合作辦學使專業教學與企業生產有機的融合,實現從學院到企業的零距離的無縫對接,破解與母體學校人才培養同質化的辦學瓶頸,以此豐富和深化推進學院多元化辦學。
一、概念界定
本文所指的依托特色專業的校企合作是基于獨立學院主體視角,充分考慮企業需求,并結合特色專業的基礎和自身實際辦學條件開展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校企合作。
二、國內研究現狀
關于獨立學院與行業企業合作的研究,目前我國的專家學者還主要是側重于以下幾方面:
1、獨立學院校企合作的意義與作用研究。劉希平[1]認為,校企合作是關系到獨立學院發展路徑的選擇;陶紅林[2]認為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實訓平臺,企業提供的實踐活動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提高他的職業素質;孫軍科[3]認為獨立學院校企合作的作用在于為社會服務,重點落在對人才的教育上,培養“拿來即可用”的人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即進入工作狀態。梁建坤[4]認為校企合作對于教育體制改革和人才培養的改革有重要意義,企業參與學校人才培養計劃和過程,可以幫助深化教學改革。
2、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研究。韋冬萍,唐新來[5]指出校企合作對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的重要性,進一步對獨立學院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影響要素進行深入分析。黃勝,楊剛[6]等提出獨立學院應明確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目標,調整課程結構,加強實踐課程設置,探索多元化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3、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從宏觀上看概括為“走出去和引進來”:“走出去”是指學校將課堂延伸到企業,并且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引進來”是企業為學校提供學生實習機會和最新行業動態,學校與企業之間相互借助對方的有利資源進行合作的一種辦學模式。丁彥[7]等從教育模式上進行了歸納,分為“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開辦 校企合作試驗班、校辦產業(企業)模式、“ 校企實體合作型”模式、開展以企業為主體的“專業導學”。李能菲從實踐創業教育角度歸納獨立學院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合作創業類課程、共建創業實訓基地、聯合創業師資培養等。郭昊巖“教學主導型”合作教育模式。
4、校企合作中所存在的問題及措施。潘昱州認為我國對于獨立學院及專業教育的財政投入不足,這種原因致使企業參與辦學的積極性不高,同時校企合作機制尚不完善。我國獨立學院的校企合作理論研究處于起步階段。刑磊等分析獨立學院校企合作中的突出問題主要有校企職責劃分不明確、合作缺乏積極性、校企合作有效運行機制尚不成熟。甘茜認為獨立學院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有待進一步擴展,合作的方式要不斷創新,合作關系也要不斷深化;其次是校企合作缺少長期有效的合作基礎,企業存在著急功近利的思想;最后是學校的應用型科研能力不足。張恩棟等認為開展校企合作應從加強校企雙方認知入手、尋找校企合作有效的法律保護,社會與政府應該予以大力支持,建立完善的運行制度,并建立高效的校企合作辦學體系,落實好學生的實踐教學環節。
三、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中具有特色鮮明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包括如英國城市技術學院、現代學徒制和技術與職業教育試點計劃;美國的合作教育、社區學院等;以及德國的“雙元制”等。其中美國的校企契約模式、合作教育模式和德國的“雙元制”模式為典型。校企契約模式也就是政府教育部門、學校、企業、工商協會等組織與家長、學生經協商簽訂契約,約定學校、企業與學生之間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但在美國最具代表性合作模式是科技工業園區模式。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政府充分利用大學強大的硬件設施和超強的軟件實力的優勢,在研究性大學的周圍設立從事高新技術研究與開發的高端實驗室,從而形成了大學城與工業園區相結合的模式,即科技工業園區模式。這種結合模式的最大好處是有利于資源的有效共享,技術的共同研發。德國的雙元制是一種以國家法律為依據,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并以企業為主共同完成職業教育任務的辦學模式。雙元制中包含了多個“雙元”關系,如企業與學校之間、企業與課堂、企業的培訓大綱與課堂教學的教學計劃、 職業教育法與學校法等,雙元制通過政策、法律、以及校企合作各方的共同協調在制度以及管理上真正體現了企業與職業學校兩個辦學主體、學習地點之間的合作,員工與學生兩重身份的融合、兩個教學目標要求與兩種教育方式的結合。[13]上述各國雖然是不同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但“多元化”卻是其共同的特征。
綜上所述,國內外在校企合作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效,但關于獨立學院校企合作辦學理論的探索進展較緩,且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是研究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為題材的比較多,而研究獨立院校校企合作為題材的相對較少。二是由于政策方面的欠缺,獨立學院與企業的合作一直流于學生培訓、實習基地的提供等表層合作上,所以現有研究圍繞人才培養、實踐基地上的合作模式、合作問題等方面的研究較多,而對獨立學院的如何尋求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校企合作的道路、獨立學院校企之間的如何深化合作等問題的研究基本是空白。由此可見,在當前多元化辦學背景下開展學院特色專業校企合作路徑研究將對轉型中的學院有著重要的現實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希平.建設高職教育強省:發力“工學結合校企合作”[J].中國高等教育, 2008,(2).
[2]陶紅林.依托校企合作實施職業素質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08,(23).
[3]孫軍科.獨立學院合作教育模式淺談[J].科教導刊,2011(27)
[4] 梁建坤、翟菲、王海慧.中美高校教育模式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對比研究,課程教育研究,2013(10)
[5]韋冬萍,唐新來.獨立學院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探析[J]科技信息,2013(22)
[6]黃勝,楊剛.教育生態視野下獨立學院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探索[J]科教導刊,2016(5)
[7]丁彥,周清明.獨立學院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初探[J]當代教育論壇,20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