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峰
摘 要: 由于受制于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當前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工作主要以灌輸式教學為主,存在著過 于重視理論知識而忽略了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的問題。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政治課堂有了一定程度的開放性轉 變,但學生在課堂中的角色仍然是配角,沒有充分發揮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發現教學法是當前新課 改理念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能為傳統的高中思想政治課堂帶來更加有效的教學。
關鍵詞: 發現教學法 經濟生活 教學應用
1.發現教學法的簡要概述
發現教學法最初是由美國的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在杜威的理論基礎上形成發展而來的,其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即是對知識探索發現的過程,這就需要老師作為引導者,協助學生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自主觀察和認識學科的知識結構,并結合老師所提供的資料進一步“發現”事物變化的因果關系及事物內在的相互聯系,從而得出結論。這個過程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重視發現學習這種方式在學生學習知識中的作用。發現教學法最核心的理念是讓學生從“被動學習”的狀態轉化發展到“主動發現”,讓學生在這個階段的好奇心等特點充分發揮出來,啟發和指導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發現”、“探索”知識的過程中,逐漸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2.發現教學法在“經濟生活”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2.1加強對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
“經濟生活”教材編寫內容方面,重點結合了當前高中生變化性極強的思想和可塑性的特點,這些內容通過情景內容的安排,再到問題的設置,然后得出觀點和結論的結構引導學生學習知識。其中,問題的設置上都相應的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法,能有效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且教材所涉及的材料類型非常豐富,以數字、表格或者漫畫等多種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出來,強化和突出重點和主題,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2在經濟生活的基礎上更為重視生活實踐性
“經濟生活”在教材編排方面與學生的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非常密切,更加注重對學生周邊生活實例的選取,然后把教材中相對抽象性的經濟理論觀念滲透到實際的日常生活場景中,并結合學生生活中的實例、日常用語的教學引導,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生活與消費”單元的編排設計,學生在完成學習后,掌握了基本的消費知識,同時懂得了如何在日常生活理性、正確地做一個消費者。
3.發現教學法在高中“經濟生活”教學中的應用
3.1發現教學法的準備階段
3.1.1強化探尋教材編寫的意圖,選擇恰當的內容進行發現教學。政治老師應深入探究教材編寫的意圖,并確立教學的目標,選取適合運用發現教學法教學的章節。政治學科本身在知識方面更多的部分是體會和感悟,因此在應用發現教學法前應全面了解和熟悉教材,然后選擇適合發現教學法的內容,如對“價格變動的影響”、“公司的經營”、“國家財政”及各單元后的綜合探究,全面而客觀地考慮這些章節的編寫安排是否具備邏輯性和目的性,然后在教學應用中讓學生發揮“發現”、“探索”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真正引導學生開展“發現式”學習。
3.1.2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尋找學習知識的“發現點”。應用發現法教學,很大程度上對老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首先要求教師在問題的設計上要有合理的難度,使得這種難易程度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其次,善于抓住有利而恰當的時機,促使學生思維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在“經濟生活”的學習中,其所得到的經濟結論是經過自己努力思考和實踐解決問題的過程得出的,而不是老師主導一切。因此,這就要求老師有效確立學生獨立探究完成的“最近發展區”,而且應對學生學習的基本情況予以了解和熟悉,并結合學生已學到的知識結構和能力安排教材,找到可發現的問題,制定出相應的具體要求。
3.1.3積極搜集材料,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在學習“經濟生活”時,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項教學任務是積極搜集各類資料,這些資料包括理論性較強的時政材料及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材料。老師在搜集整理了這些資料的基礎上,再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為這些資料有效地把理論性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結合起來,能讓學生根據這些與實際生活相關的材料鍛煉有效解決實際生活中各種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勞動與就業》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過程中,老師創設了下列問題情境:大學生就業問題是當前最熱門的話題之一,一方面大學生就業難,另一方面存在很多招聘會的冷清,不少本科畢業生甚至研究生都在感嘆如今的就業形勢,同時給學生展示一些就業現場的圖片、近年來的就業走勢圖及相關大學生找工作的體會短片等,然后請學生思考: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何在?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如果是你,你該如何應對?高中生同樣面臨著高考和就業的選擇與壓力,選擇相關資料設置問題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3.2組織實施發現教學法的階段
3.2.1確立探究目標,倡導學生自主發現并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發現教學法不僅對老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對學生的要求很高,只有相互配合協作,才能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老師在實施這種發現教學前,在確立教學目標的同時,應把握好學生探究發現的方向和目標,以此保障學生發現的效率和質量。發現法更重視學生發現問題的主觀能動性,但由于學生知識結構受限,因此更加提倡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解決問題,必要時教師可輔助式地補充,并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質疑。
3.2.2通過老師搜集的資料解答學生在“發現”中的疑問。教師在課堂提供的材料,也是為了引導學生對理論知識進行消化和分解。在學生對資料積累到了一定程度時,老師應幫助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體系與問題結合起來,讓學生學會對材料中事物之間的比較,并從材料中找到疑點進行思考,逐漸讓學生養成發現的好習慣。例如在學習《依法納稅》這一課時,讓學生全面而透徹地理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含義,相對而言是有一定難度的,特別是對這句話的具體表現的理解更是相對抽象和困難,那么此時可以這樣引導學生:縣城的道路可以實現四通八達,這一建設工程主要是誰的功勞最大呢?政府還是民間?學生回答是政府。那政府的資金來自哪里呢?此時即可將這句話非常清晰而明確地解釋完整。然后進行另外一個思考比較:稅收的本質和我國稅收的性質之間的區別是什么呢?通過創設這種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的情境,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解決問題時產生矛盾和沖突,或者是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結構無法解決現有的實際問題,就可以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挖掘和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斷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探索和發現的嘗試。
3.2.3通過練習對知識予以深化鞏固。發現教學法的應用,同樣需要進行相應練習的鞏固深化。學生只有在經過一定的練習訓練后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剛學過的知識,進而漸漸學習如何學以致用,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作為教學工作者,教師只有通過練習,才能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不斷改善和調整教學。課堂教學因為時間有限,練習作業的布置可將課上沒來得及解決但又是重點的問題延續到課下,讓學生的發現學習拓展延伸到課下。
通過反思,才能不斷改善和校正優化教育教學工作,不斷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因此,教師在結束一節課的教學后或者是一個階段的課程教學后,最好對整個上課過程進行回顧、總結和評估,認真分析上課過程的成與敗,這些反思內容包括:學生是否發揮了學習主體性?課堂組織氛圍如何?教學能否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學生的參與狀態如何?然后在此基礎上,不斷尋求完善和優化教學的對策,從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王紅燕.發現教學法在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中的應用[J].價值工程,2011,30(26):164-165.
[2]符長喜,陳喜月.發現教學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探討——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為例[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4,25(3):113-116.
[3]吳振宇.關于發現教學法的實踐與思考[J].新課程學習·中旬,2013,23(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