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瑾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與科學有關,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拉近科學與生活間的距離,在教學中讓學生近距離地感受生活,在生活中領悟科學。在科學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教學能夠使得科學教學更加真實,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更接近生活。
關鍵詞:科學教學;生活化教學;生活材料
科學知識來源于生活,也將更好地應用于生活。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與科學有關。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拉近科學與生活間的距離,在教學中讓學生近距離地感受生活,在生活中領悟科學。在科學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教學能夠使得科學教學更加真實,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更接近生活。因此,科學教育應與生活緊密聯系,以讓學生更深刻地體驗科學、了解科學,并在頭腦中形成科學與世界緊密聯系的清晰概念。
一、創設生活畫面情境,激發學生參與欲望
教師在教學中創造性地把教材還原于現實生活,將科學教學與生活融合,勾勒出“生活畫面”,就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好科學。例如,在教學“生活中的靜電現象”這一課時,教師扮魔法師,將手中的毛絨玩具與班上女生的頭發進行摩擦,以達到吸住白色泡沫的目的。教師演示完,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討論,教師在恰當的時候引出“靜電”。這時,有一名學生提出,冬天脫毛衣時,會有噼啪的“火花”,這就是靜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嘗試把科學與生活、學習、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問題猜想、材料準備、動手操作等活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科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從而提高他們利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科學教育運用生活化,用科學方法研究生活問題
科學應用于實際,才會變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氣,才能讓學生體驗到科學的價值和意義。日常生活實踐中包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在教學中提出一些生活化的問題,能啟發學生思考,真正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同時也符合學以致用的原則。如,在教學“空氣的熱脹冷縮”這一課時,我創設了一個小學生的乒乓球不小心被踩扁的情境,請學生幫忙想辦法。這是學生平時在生活中遇到、聽到過的問題,把這個問題導入科學課堂,能觸動學生的心靈,引發學生思考。還可以問:“為什么熱的雞蛋放在冷水中,然后拿出來皮比較容易剝。”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科學知識,并通過科學知識的學習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拉近科學學習與學生生活的距離。所以,作為科學教師要避免從概念到概念、從書本到書本,要變科學練習的“機械演練”為“生活應用”。
三、生活化的探究材料有助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
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這是實現科學探究過程的必要條件。在教學中,教師盡量采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驗材料,如,可樂瓶、牛奶盒、泡沫等等,這些都是教師進行科學探究實驗的好材料。如,在進行“聲音的產生”教學時,學生常用的塑料直尺、紙張等常見的材料,就可以要求學生想各種辦法,讓它們發出聲音來。又如,在教“物體的沉浮條件”時,準備了兩組材料,第一組是木塊、石頭、泡沫、橡皮、鐵釘等形狀、大小、輕重都不同的材料。學生經過實驗,發現物體的沉浮與大小、輕重無關。第二組是大小不同、質量相等的五個瓶子。實驗后,學生發現在重量相等的情況下,大的浮,小的沉。對于小學生而言,越是生活化的內容,越是感興趣的內容,也越是易于學生理解的內容。在科學課堂上,教師要讓學生善于利用生活材料,進行科學小實驗,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得到提高與發展。
四、擴展“生活化”課堂的活動時空
傳統教育是以“書”為中心,脫離生活實際,輕視“做”,所以擴展生活化的活動時空其目的在于“教、學、做合一”,在做中活學知識、活用知識。以前,我們上完課就結束了,現在我們可以讓學生把科學帶回家,讓他們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以提高生活質量,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科學就在生活中,科學會給生活帶來無窮的樂趣。例如,在教學“我們吃什么”一課時,可以先讓學生統計一周內家里吃什么,然后讓學生利用電腦、書籍查閱相關食品的營養價值,并與父母進行討論,根據實際生活制定出一份更科學的食譜。再如,“空氣污染的調查研究”“生活垃圾的來源和處理”等,學生可利用身邊的資源開展調查,利用查資料、實驗等方式經歷科學的探究過程,以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當科學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聯系時,科學對于學生來說才是鮮活的、富有生命力的。使科學走進學生的生活,融入學生的實際,讓科學變得生動、有趣,體會到科學在生活中的價值。總之,生活就是課程資源的大寶藏,教師需要不斷挖掘,并加以利用。科學教師要不斷結合教材,創設生活情境,提供探究機會,提高教學有效性。只有這樣,生活化教學才更受學生歡迎,才能得到實效。
參考文獻:
[1]江道告.讓生活走進小學科學教學[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
[2]董偉超.小學學科教學生活化的實踐探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4(6).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