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關慶
摘 要:現在農村小學生作文時普遍存在這種現狀,文思枯竭,提筆無從下手,或篇幅短小,空洞無物,語言枯燥。究其根源,許多學生缺少生活體驗,缺乏切身體會。我們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借助本土文化資源,以綜合實踐活動為載體,努力挖掘寫作素材,讓獨特的鄉土文化成為學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作文資源。
關鍵詞:本土資源;作文教學;有機結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地都蘊藏著多種語文課程資源。學校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認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點,充分利用已有的資源,積極開發潛在的資源?!痹谵r村,有著豐富的人文底蘊,獨特的自然景觀,也充滿著現代的氣息,處處是寫作的素材。因此,我們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借助鄉土文化,以綜合實踐活動為載體,努力挖掘寫作素材,讓獨特的鄉土文化成為學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作文資源。
一、走入李鄉,讀懂李鄉之“李”
我的家鄉山清水秀,孕育廣東名果——三華李,被譽為“廣東三華李第一鎮”。學生耳濡目染的都是三華李,我們要引導學生真正走入李鄉,融入李鄉,積累寫作素材。
1.春天是李鄉一年中最美的季節,是我們引導學生寫作的絕佳資源。我們要注意引導學生走進花海,觀察李花。教師可以設計三個問題:第一,寫李花可以從哪幾方面來寫?第二,寫李花有哪些表達方法?第三,怎樣安排寫作順序?
2.夏天,是李子收獲的季節,是最具有魅力的季節。同樣,我們要引導學生深入李園,采擷生態文化資源。
教師要做好指導:(1)多種感官參與觀察。用眼看、用鼻子聞、用口嘗、用手觸摸、用耳聽。(2)抓特點,有序地觀察。A.有順序地觀察。描寫三華李的順序一般有:按生長過程和按由整體到部分的結構順序。B.抓住特點。對三華李的大小、形狀、顏色、滋味、吃法、營養價值等方面進行觀察、了解后,還要對不同的生長時期作為重點進行觀察。C.將自己對三華李的感情融入進去。
二、進行綜合性學習,學做“三華李”社會調查
教師可設計好內容要求學生進行社會調查:(1)三華李家庭銷售情況調查:總收入、總產量、平均單價、大果情況、電商情況、你的感受或建議等。(2)三華李管理技術調查:李花管理、果實管理、修剪技術、施肥方法、病蟲害防治等。學生要先討論制訂活動方案,之后進行考察,打聽調查,交流感受,分析活動情況,都需要從口頭到書面進行廣泛深入的交流。這些實踐活動,有效地訓練了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豐富了寫作素材。
三、深入李鄉,了解人文資源
我們引導學生要時時處處留意,把自己的眼睛當做攝像機來捕捉和記錄信息。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以下幾點入手:(1)收集與家鄉有關的民間文化素材;(2)留意本地的風景名勝、古跡建筑等,試著表達自己對它的熱愛和贊美之情;(3)特產、餐飲文化,如家鄉的小吃等也在收集之列。
四、師生齊動手,共建李鄉文化資源作文素材庫
通過引導學生做個時時處處注意積累的“有心人”,學生有了較豐富的寫作素材。我們要指導學生并親自參與,分門別類地處理素材,把相同或相近主題的素材歸為一類。素材的形式可以是編排的目錄、日記等文字載體,也可以是圖片、音像軟件和網絡資源等。假以時日,就能逐漸建立起強大的李鄉文化作文資源素材庫。只要倉庫中堆滿了“糧草”和“米”,軍隊還用愁餓著肚子打仗嗎?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廣種薄收”“厚積薄發”。
五、要多寫,書寫“我眼中的李鄉”
1.要多寫。讀不能代替寫,要寫好文章,要盡可能多寫,全情投入地寫,堅持寫。寫多了,自然就熟能生巧,寫作水平也就提升得越快。教師要想方設法為學生的語言運用創造條件,激勵學生把積累的語言和獲得的感受寫出來,充分運用本地熟悉的素材,逐步養成勤于動筆、樂于表達的習慣。
2.要多修改。好的作品是經過反復推敲和修改而成的,會讓作文從平庸中脫穎而出。多改,并不是依賴老師給學生改,而是要求學生自己修改。小的方面,改字、詞、句、標點;大的方面,要從整體著眼,比如結構、條理、思想內容等。
六、注重素材、得意之作的交流分享
1.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我們可引導學生利用本地網站了解本地信息并上傳自己的得意之作,也可以創建班級Q群,進行討論交流,實現資源共享。
2.發揮班級“學習園地”應有的作用。我們定期把學生搜集的精彩材料及學生的精彩之作在“學習園地”上展示,能激起他們的參與熱情,引發興趣。讓學生學會和大家分享學習,并感受到和大家分享的快樂。我們要注意面向全體學生,展示不同層次學生的亮點,切忌少數學生唱主角,多數學生充當旁觀者。
3.進行課前三分鐘交流活動。教師在每節語文課上,利用課前三分鐘,安排一個學生匯報一下近段時間積累的素材或習作。老師和同學的掌聲,就是對他們最好的肯定和鼓勵。幾輪展演下來,逐漸形成了樂學的氛圍。
選擇合適的本地文化資源加以開發利用,與作文教學進行有機結合,能拓寬作文教學的領域,擴大學生的文化視野,豐富寫作素材,學生作文時就能實現“江郎之才也不盡”。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