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枝
摘 要:思想家培根曾經有過一句名言:“習慣可以主宰人生。”所以人應當積極培養好的習慣。目前,我國正處于一個發展迅速且競爭尤其激烈的時期,因此好的學習習慣可以說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前提要素,在小學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積極構建和諧課堂學習環境,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善于思考學習的意識,這樣可以為學生以后的良好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通過實踐教學調查探究,對如何能更好地培養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行了深入剖析。
關鍵詞:學習習慣;小學教育;方法探究;有效培養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需要學生經過長期累積實踐學習逐漸培養形成的。教學實踐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與培養具有重要的教學意義和作用。當代教育學家葉圣陶曾提出,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在小學教學過程中,老師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創新教學方法,構建和諧的教學環境,為培養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奠定基礎。良好的習慣養成,對于小學生學習大有好處。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過程中,老師要從學生的言行舉止出發,依據學生的學習特點來制定教學方案。
一、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意義與作用
首先,要想取得好成績,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開端,也是學生必須要具備的。所以說,培養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為其以后的學習和生活做好充足的準備,學生在離開校園之后,對各個行業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會受到所形成的學習習慣的影響。比如,一些已經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他們對新事物的學習探究能力會更高一層,也不容易放棄懈怠,而且也會隨著自己的努力逐漸成為出色的專業人才。
其次,對于小學課程教學來說,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教學工作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習慣,這樣可以大大凸顯出教學“主體性”,學生對枯燥的學習也會相應地提高興趣與積極性,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探究,再加以老師的指導點撥,這樣的課堂教學最具實效性,可以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有效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策略探析
(一)老師要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榜樣
在校園學習生活期間,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接觸了解是最多的,而由于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大都愛玩,也非常喜歡模仿新奇的事物。老師在小學生心中有著很大的威信,而老師的一些習慣也經常被學生進行模仿,所以老師應該從“模仿”出發,從自身做起并多多充實自己,進而給學生傳遞學習的正能量。
例如,在嚴格要求學生上課要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時,老師就必須要克制自己不能因為各種原因而遲到早退,以免給學生造成不好的影響。另外,老師在課堂教學書寫板書過程中,一定要簡潔規范,這樣才能給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榜樣,逐漸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老師以身作則,學生在學習中才能真正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激發學習興趣,有利于促進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要有效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是讓老師一味地去管教是行不通的,老師要真正做到能夠創新方式方法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的求知欲望加強了,便會主動積極地投入學習中去,而這也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
例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通過引用一些身邊的故事或趣聞等,緊密結合課程內容進行相關教學,當然老師也可以主動參與到學生的討論活動中。
(三)建立班級機制,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教學中,老師在各個學科課代表的基礎上,再將班級學生分為幾個大組,每個組內設立組長,由組內成員進行投票選舉出來。在此基礎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凡是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能夠解決的一些問題,老師就讓學生合作解決,再由老師進行指導把關。這種合作學習的模式,不僅無形之中為學生設立了“追趕目標”,學生之間通過學習較量,也會互為榜樣,學生之間的學習習慣也會互相影響。老師要及時糾正學生在合作學習期間所犯的錯誤,梳理和批評其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良學習習慣,這樣不僅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能夠有效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與形成。
三、總結與思考
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過程中,老師必須要有耐心,也要有為之持之以恒的教學態度,在對待學習較差的學生時,一定要注意分寸和態度,盡量避免批評教育,可以對學生進行鼓勵教學,這樣才有利于構建和諧的教學環境,為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奠定基礎。總而言之,習慣的培養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短時間內很難凸顯成效,所以老師要為之努力才行。
參考文獻:
張霞.如何有效培養小學生的學習習慣[J].教育科學:引文版,2016(8).
編輯 賀軼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