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紅超
【摘 要】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細致觀察,追求真實;激發興趣 培養想象的寫作能力;加強課外閱讀,教會學生選擇,吸收素材。
【關鍵詞】作文教學;寫作水平;提高策略
作文一直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初中階段寫好作文更是學生綜合提高語文成績的基石。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作文稱得上占半壁江山。學生的寫作水平直接關系到考試成績,尤為重要的是寫作水平也是學生今后立足社會的一項重要技能。新課程改革的推行,為作文教學提供了更靈活的平臺,同時也對作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標準提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記錄身邊所見所聞所所做所想所感的事情,形成紙質上的文字,傾吐學生的心靈和情感。面對新世紀新課程改革下,培養學生各種素質,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把學生從陳舊繁瑣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更新觀念,改革作文教學是當今中學作文教學勢在必行的舉措,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呢?通過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的探索和總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細致觀察,追求真實
什么是觀察?所謂觀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遠“觀”近察,事事留心,時時注意,并養成一種習慣。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的法國作家莫泊桑曾拜當時著名的作家福樓拜為師,一天,他把自己坐在屋里編的準備寫成小說的故事講給福樓拜聽。福樓拜聽后說:“我勸你不要忙于寫這些虛擬的東西,你每天騎馬到外面轉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準確地、細致地記錄下來”。于是莫泊桑意識到福樓拜是教他首先學會用眼睛去觀察、認識、練好觀察這一基本功。從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時間,每天外出觀察,終于寫成了小說《點心》,并成為世界著名的小說家。所以學會觀察是提高寫作水平的第一要素。我在多年的教學中,常聽一些學生說:“我就怕作文,一拿起筆起來就頭疼,總學得沒東西可寫”。有的干脆說:“我不知道該寫什么,從何寫起。”有的作文雖然也交上來,但是仔細一看,生搬硬套的多,甚至瞎編一些內容,空洞無物,脫離實際。為什么造成作文難寫呢?總的來說,就是缺少觀察,沒有真實感,因此無從下筆。如何改變這種現象呢?我認為,首先要學會觀察。指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時,要重視觀察,重視寫真實內容。每個星期的作文課,利用一定的時間帶學生走出課堂,進行實地寫作,可以在校園里觀察校園植物,觀察樹木、花草,也可在周末時間到野外參觀,進行野外寫作,領略秀美的自然風光。經過這樣的訓練,不但激發了學生寫作興趣,積累豐富的題材,寫出真實內容,而且能陶冶道德情操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
二、激發興趣 培養想象的寫作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開發學生智力的催化劑,也是培養學生想象力的前提,在作文訓練中學生一旦有了興趣,也就有了信心,就會積極、主動地進行習作訓練。我們在上語文課時,要加強字、詞、句理解的同時,著重了解文章的結構和寫作特點。教給學生寫人的文章要注意哪些,怎樣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品質,怎樣選最佳的材料表現中心;寫事的文章要寫清楚哪些部分,如何選材料和安排材料,如何確定中心思想。
另外,要激發學生的想象興趣,培養寫作能力,就必須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源泉,教師要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和思考的習慣,首先讓學生對感興趣的事情自由觀察,這種觀察建立在學生的好奇心基礎上,容易集中觀察的注意力。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學生前景式的掃描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動心靈的寶藏,寫真人真事,抒真情實感。“必須找到源頭,方有清甘的水喝。”這“源頭”就是我們的五彩繽紛的生活,讓生活成為學生自己真正的創作源泉。
三、加強課外閱讀,教會學生選擇,吸收素材
現在有不少學生在“題海戰術”中苦斗以提高分數,“重理輕文”的現象較為嚴重,以致于有些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理科書”,平時很少課外閱讀,缺乏寫作材料,對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學生作文有話可說,有物可寫,必須注意積累寫作材料,提倡多閱讀文章。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話言簡意賅地向我們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書讀得多,語言積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會寫得好,筆下就會生花。閱讀是“吸收”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作文所需要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閱讀。“閱讀,架起了由模仿到創作的橋梁。”教師借助課本,通過曲型課文或片斷講解,不僅是讓學生了解文章內容的真實性以及表達的準確性,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在平時的作文教學實踐中,我們常常發現,很多學生或沒有材料可寫,往往感到“無話可說”或表情達意不夠流暢、準確、生動,歸根到底是沒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和語言經驗。基于這樣的實際,我在教學中十分重視通過加強課外閱讀,讓學生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增長智慧,從而提高寫作能力。但僅僅靠多讀是不夠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說:“學以為耕,文以為獲。”這是說閱讀是寫作的先導,沒有讀的“耕耘”,就沒有寫的“收獲”。因此強調學生對所讀之書還要進行熟讀精思,融會貫通,積累材料,讓它成為自己寫作的“源頭活水”,學會遷移,并運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時,吾意所欲言,無不隨意所欲,內容應筆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教師有必要幫助學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廣泛搜集素材,讓學生提高主動選擇、分析素材的能力。學生自己看到、聽到、想到的內容豐富了,親身經歷的事情多了,并掌握良好的積累方法,養成良好的積累習慣,作文的素材也就多了起來。然而,在作文教學中,教師除幫助學生獲得足夠的素材外,更應教師學生主動選擇和分析有用的素材并養成習慣。
總之,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是一個重要環節。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善于觀察生活,多練多讀,讓學生有內容,有情趣地完成作文,讓學生寫的東西有真情實感,同時要多給學生信心,鼓勵學生積極創作,從而不斷地提高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