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珂
摘要:在當下大力倡導“核心素養”的背景下,學生學習能力尤其是自主學習能力成為學生重要素養之一,備受矚目與關注。作為小學科學教師,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在于提高學生課堂的積極性。本文在介紹核心素養相關背景后,著重探討了提高小學科學課堂積極性的方法措施。
關鍵詞:核心素養;自主學習;課堂積極性
一、核心素養相關理論
近兩年來,核心素養已然成為我國基礎教育研究中的一個新的熱點問題,也是深化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及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之所在。國外的核心素養概念則較早就提出了。
1992年,澳大利亞梅耶委員會致力于研制核心素養體系,他們認為,核心素養是個體高效率地參與工作和融入社會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素養,其中提到的七大核心素養分支都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密切相關。到了21世紀初,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啟動了“素養的界定與遴選:理論和概念基礎”項目。該項目通過多學科的整合,歸納出共三類九種核心素養指標條目,其中有一大類明確提出了“自主行動”。2006年12月,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通過了關于核心素養的建議案,在其八大核心素養類型中對“學會學習”也給予了單獨說明,強調“學會堅持學習和管理個人學習,包含在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中高效率地管理學習時間和學習信息”。可見,綜上提到的國外各種核心素養框架,無一不與自主學習緊密關聯,這也意味著自主學習能力在核心素養中具有重要地位。
2016年,我國發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各素養之間相互聯系、互相補充、相互促進,在不同情境中整體發揮作用。
本文將依據自身針對小學科學科目的教學體驗,著重從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方面來理解核心素養。
二、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
長期以來“為教而教”、“為學而學”的教學形式,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行為。這使得整個課堂缺少感情交流,一片死寂。尤其是科學這種需要學生動手動眼動腦的科目,更加需要學生的參與。在大力提倡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應把新理論帶進課堂,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自主還給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變教師單一講解、發問為師生交流互動、共同發展。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使孩子們煥發出他們勃勃的生命力,從而獲得健康優化的發展。
如何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怎樣讓學生快樂地學習,自覺地參與,就成了我們的重要課題。為此提出幾點個人意見供大家參考。
(1)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想學生在課堂積極活躍,首先得讓他對課堂、對老師和對所學的內容產生興趣。興趣來源于人的情感,當學生對老師沒有情感時,學生上課不積極,老師上課時就無法去互動,教學目標也就只能停留在備課本上。尤其現在的小學初中生,很多學生當對某個老師沒有興趣時,往往在課堂上不怎么活躍,有的甚至直接不聽講。心理學解釋為:興趣時人們對待客觀事物時一種選擇性態度,當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時,上課注意力就會更加集中,觀察更加細致,知識掌握也會更加的好。所以說學習興趣是提高學生課堂積極性中很現實很重要的因素。可以通過下面幾點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①創設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習興趣
人們往往對未知的事物充滿興趣,學習也是一樣。學起于思,思起于疑,要想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就要給他們設定合適的問題。有了求知欲,學生的思維就會開始活躍,注意力也就會放在學習上,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的積極性也會提高。
②營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
要想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積極活躍,良好的學習氛圍是非常重要的。這就需要老師做一些努力了。老師要自己首先進入教學意境,不管是語言,還是動作,都需要表達出一種親切友善,尊重學生,語言需要生動,富有情感,把學生帶入這種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中來。雖然學生學習程度有高有低,但是作為老師,要完全平等的對待每個學生,學會去發現每個學生的優點,去欣賞學生,只有老師充分尊重學生,學生才會認真對待老師,從而課堂上認真聽老師的。這樣師生關系融洽了,課堂氣氛自然就會輕松活躍,老師跟學生直接也會成為亦師亦友。
③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當學生付出的時候,只有體驗到成功,才會更加有興趣積極主動的去學習。比如可以分層設置學習目標,所有的學生都有機會體驗到成功。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劃分不同的學習目標。相對家長而言,老師的肯定對學生更加具有吸引力,老師要對學生充分表現出期待,這樣能更好的推動學生去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要多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不管是程度好的還是差的,只要是有所進步,讓他們能夠享受成功的喜悅,也會對之前做出的努力的肯定。
(2)注重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
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課堂積極性重要的方面。要想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去聽課、思考,老師需要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耳、目、口、腦。讓學生能夠獨立的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會學習。課堂氣氛也會更加活躍。
①會聽
課堂上,聽是學生接受知識的開始。老師在講解知識的時候,學生需要認真聽講,不僅要聽老師講的內容,還要認真聽同學的發言,在聽的過程中要學會記錄重點,多聽多記。為了培養學生的聽課,老師可以口述一些問題讓學生來回答。
②會看
這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在科學課堂上,更需要學生的觀察能力,才能發現身邊的科學知識,便于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有很多東西不需要老師詳細講解,學生通過自己看書就可以了解,然后老師根據學生看后發現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就可以了。為了提高學生的觀察的興趣,老師可以提高一些具體鮮明的觀察材料。在學生看之前,老師可以給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看,然后讓學生給我自己的答案。這樣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③會問
老師應該鼓勵學生多提出問題,在學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要大膽的提出來,不要放過自己不會的問題,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可以先讓同學進行討論分析,調動課堂氣氛,最后老師針對學生討論的結果進行總結,這樣學生能更好的理解問題。對于一些看似很簡單的問題,只要學生提出來了,老師都應該認真耐心的去講解,不能打擊學生提問的積極陛。
④會思考
老師在課堂上,要多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去思考討論,只有學生主動去思考力,在學生學習的時候,才會多動腦子。
例如我在聽一位老師引導學生探究電磁鐵磁性時提問學生:
“電磁鐵有磁性嗎?如何設計實驗進行驗證?”學生都愣在那兒,不知如何是好。就是問題的難度大了。
我在教學這課時,是這樣設計問題的:指南針指北的一極用什么顏色標記的?指南的一極用什么顏色標記的?我有一塊未標記磁極的磁鐵,你能幫我分清它的磁極嗎?電磁鐵有磁性嗎?如何設計實驗進行驗證?這樣的問題通過有層次的鋪墊,便于學生調動起自己的經驗、意志和創造力,通過發現、探索、交流等過程形成答案。
(3)在教學過程中,要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①保證教師與學生人格上的平等,展現教師的“親和力”
教師對學生的“親和力”怎么樣,直接影響學生是否愿意主動參與該教師的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師生是平等的。教師應從高高的講臺上走下來,深入學生中間,以飽滿的熱情和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個學生,讓學生感到老師平易近人,和藹可親,從而樂于和教師交往,主動地參與學習。
②努力拉近與學生間的心理距離
教師除了在課堂上以平等、熱情的心態對待學生外,還應在課外舍得感情投資,多接觸學生,主動找學生談心,詢問其學習、生活情況。對學生的困難要主動幫助他們想辦法解決,使學生覺得你在時刻關心他,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
③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
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學生的選擇、學生的個性,關心每一位學生。在學生有錯時,不過分批評指責而是給他們改過的時間和機會,使學生感到“老師在期待著我”,從而自覺地投入到積極學習之中。
總之,我們要不斷轉變觀念,在教學中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想學,愛學,使得學生具有完善的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焦作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