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輝元
摘要:小學數學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征是:知識認知過程轉化為探究過程,即學習中學生所遇到的知識是學生應該探索和解決的問題。在未來的社會中,教育的真諦不在于獲取大量的知識,而在于掌握學習方法和學會學習。如何使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中把握知識并無限增長,這就要求我們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教學方法”本身就包含了學生的教學方法。“積極探索”是學生逐漸理解和掌握獲取數學知識和方法的有效途徑。我在農村從事小學數學教學實踐多年,現就如何注重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培養;主動探究
“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已成為當今教育流行的話題。當今教育要求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創造-·…·這些能力形成的過程是學生自主學習,不斷探索,大膽實踐的過程,學生任何能力的形成,都離不開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我在農村從事小學數學教學實踐多年,現就如何注重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是注重知識生成與生成的過程。首先,在教學實踐中應盡可能主動地展示知識,形成充分豐富的歷史和現實背景,使學生在這種語境下產生認知矛盾,激發認知的需要,探究欲望。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通過獨立、完整的思維來獲取知識。當學生在思考過程中遇到各種問題、困難、障礙時,教師應該留出時間來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方便,進行“直接灌輸”。因為它只能讓學生聽而不是思考,結果是聽起來一切都很清楚,然后他們自己去做,什么也不懂。
例如,在學習“三角”的教學內容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學生動手,在老師的建議或要求下,用量角器測量每個角的值,三個角加上,使三角形的角度為1800。但如果讓學生計算其他例如四邊形、多邊形等形狀的角度,顯然學生不能用動手的方法進行教學。這時老師只提供材料(不同大小和不同類型的多邊形),由學生主動解決問題。這樣,學生既可以用角的方法,也可以用剪切的方法。這樣,學生不僅能得出結論,在學習四邊形的內角和知識后,多邊形內角和可以將其劃分為三角形和多個三角形來理解。
二是注重增強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全過程的好習慣。解決問題的開始,要適時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的結構、性質、難度,與以前解決的問題有效地估計和判斷,以確保作出正確的解決方案,甚至是最有意義的思路;解決問題的時候,要引導學生根據現有的條件與問題解決的要求。控制他們的思維過程和解決問題的方向;引導學生檢查問題的最終目標,考慮有沒有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比如,一位同學拿了10元去商店買鉛筆,每支0.3元,頂多買幾支,剩下多少元?許多學生列舉如下:10元÷0.3=33支……1(元),結論是:最多買33,還有1元。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啟發學生測試:(1)余1元是否正確(2)l元可以買多少支鉛筆?(3)33支鉛筆多少錢?學生可以很快找到錯誤的結論并反思錯誤的原因,然后進行改正。
三,注意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數學教學中如果沒有問題那是很難誘導和喚起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感覺不到問題,學生就不會深入思考,那么學習只能是表面的和形式的。因此要把數學教學內容(思想、方法、知識)轉化為教學中的一系列潛在問題(問題情境)。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創造、自我表達和自我實現的實踐機會,有效地增強了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信心,形成了積極、樂觀、進取的人格。強烈的問題意識能驅使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如在教學“圓面積計算”,首先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和思考:(1)圓可以轉換成什么圖形來計算面積?(2)轉換前后的圖形是什么關系?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索。通過動手操作,學生自己找到了圓的面積公式。整個教學過程教給學生探索新知識的能力。只有掌握一定的數學方法,他們才能快速有效地解決相應的數學問題。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在進行數學知識教學的同時,也要突出數學思維方法的教學。
在教學實踐中,老師不應充當知識“給予者”,努力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要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主動尋求(問)問題,主動解決問題。同時,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也要幫助學生承擔責任。真正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如學生遇到困難時,成為一種鼓勵和有用的靈感;在不同意見的情況下,應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交流和自我批評。我也試圖讓每個人(包括學生)得到他們應得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被輕視或壓制,使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活動環境,給學生數學思維方法,這就像打開了一扇讓學生打開數學智慧之門的鑰匙;“金鑰匙”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授人以魚勝于授人以漁”。一旦學生掌握了科學的思維方式,他們就會大大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他們可以運用數學思維方法“武器”,探索數學世界的奧秘,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
總之,“主動探究”就是要學生學會解決更多的問題,獨立獲取新的知識,讓學生掌握探索和思考的方法,把知識的過程轉化為探索問題的過程;通過掌握知識,探索認知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成長以后可以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不斷地認識、發現、改變和創造,從而使今天的學習成為社會適應、參與和改造的基礎,從而獲得更好的發展。
(作者單位: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太平鎮下墜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