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鶴
摘 要:本文介紹了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的內涵,闡述了在高職教育中應用多元智能理論的現實意義,提出了開發高職生學習潛力的思路和途徑。
關鍵詞:多元智能;高職學生;學習潛能開發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1-022-01
一、多元智能理論介紹
傳統的智商理論認為,智能是以語言能力和數理邏輯能力為核心的、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種能力。加德納把智能定義為“是在某種社會和文化環境的價值標準下,個體用以解決自己遇到的真正難題或生產及創造出某種產品所需要的能力”。傳統智能理論僅僅以人的語言智能和數理邏輯智能為依據,構建了與傳統考試方式一致的智商(IQ)測試方法。它關注的是“你的智能有多高?”,用典型的線性思維方式來審視學生,“低能兒”理所當然應當被學校教育所淘汰。“多元智能”則不同,它認為每個人除了語言和數理邏輯智能以外至少還有其它六種智能,即“音樂智能”、“人際關系智能”、“空間智能”、“自我認知智能”、“運動智能”、“自然觀察智能”等。智能具有相對獨立性、實踐性、時代性、多元性、同位性、開放性等特點。它關注的問題是“你的智能類型是什么?”學生的智能無高低之分,只有智能傾向的不同和結構的差別。它承認差異,不承認“差生”。“多元智能”理論主張,評價一個學生應該從多元多維的角度,發現學生的智能所長,通過適當的教育強化其長處,促進各種智能協調發展,達到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目的。多元智能理論的精髓不在于提出人們有多少項智能,而在于指出了人與人潛能的差異性與多樣性。
二、高職教育借鑒和應用多元智能理論的意義
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為實施素質教育奠定理論基礎。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以培養傳統的學業智力為中心,導致課程結構過于單調,課程內容過于局限,教學模式過于同一,評價方式過于僵化。我國的職業教育課程比較注重理論的整體性、系統性和科學化,但是培養出的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不強,尤其是實踐操作能力遠遠落后于人。實施素質教育不應只是傳統意義上的只注重以語言和數理邏輯智能為核心的智力,而更應重視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這是高職院校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
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供理論依據。借鑒多元智能理論,不僅現實生活需要每個人都充分利用自身的多種智能來解決各種實際問題,而且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也需要人們創造出社會需要的各種產品。高職教育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通過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使學生實現由善于解答問題向解決問題轉變。
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為樹立人人成功的人才觀提供理論依據。加德納認為,每個人或多或少具有八種智能,只是其組合和發揮的程度不同。多元智能理論的精髓不在于提出人們有多少項智能,而在于指出人與人潛能的差異性與多樣性,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教育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挖掘自己的潛能,使自己成人成才。高職教育應該做的就是面向全體學生,開發學生的智能強項,提升學生的弱勢智能,為不同智能潛力的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發展的不同教育,把他們培養成不同類型的人才。
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為樹立因材施教的教學觀提供理論依據。多元智能理論所倡導的是“對癥下藥”的教學觀。“對癥下藥”的教學觀有兩種含義:一是針對不同智能特點的“對癥下藥”。加德納認為,不同智能領域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過程并使用不同符號系統,因此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而有所不同。二是針對不同學生的“對癥下藥”。同樣的教學內容,在教學時應該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智能特點、學習類型和發展方向“對癥下藥”的進行,以促進全面的多元的智能發展。
多元智能理論的提出,為樹立多元多維的評價觀提供理論依據。
三、高職院校開發學生學習潛能的思路和途徑
1、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實施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學分制。多元智能的教學理念與傳統教學理念的區別是:前者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個別化教學策略,關注“個別差異”,注重“智能優勢”的發揮,激發學生學習潛能和成功欲望;后者注重理性工具“劃一標準”的達成,力求滿足一次“就業率”。多元智能的教學理念關注社會中每一個個體的和諧、健康發展,滿足多元需求,釋放人格能量,使個性尤其是精神和人的價值、理解力、判斷力、批判思考精神及表達能力得到和諧發展。多元智能的教學采用多種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方法,如行為導向教學法、案例分析法、仿真模擬教學法、項目教學法以及制作產品實戰體驗法,使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同時獲得職業知識,提升職業素質與就業競爭力。
2、創設學生多元智能展示的空間和平臺,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完善校企合作機制。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學生至少具有八種智能,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如果給予適度的鼓勵與指導,每個人都有能力使自己的智能發展到一定水平。因此,職業教育應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潛能開發的環境,培育學生的成就欲望、職業期望及為每個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和展示才能的平臺。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是在多年的職業教育實踐中積淀而成的。強調高職院校文化建設應注重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融合,有助于終身教育理念的傳播,為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基礎。
3、以學生發展為本,強化情境性、真實性、過程性評價,構建多元多維評價體系。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的評價理念與傳統評價最大的區別在于:前者在關注每個學生智能優勢的前提下,承認個別差異,倡導真實性的評價。其評價理念是關注學生起點行為以及潛在能力的發揮;其評價重心是基于學生個體優勢的發揮;其評價的價值取向是滿足多元需求;其評價的動態過程表現為以學生成長發展為導向;評價分為教師、家長、學生、用人單位四個層面;評價的結果使學生感到自己有價值、受到尊重,并且有信心發展自己的能力。而后者的評價更多的是強調標準化、客觀化等。單純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所造成的后果是驚人的。
正當職業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共同尋求更好方式來為學生在21世紀這樣一個高科技層出不窮、信息發達的世界里生存、學習、工作而做準備的時候,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為職業院校教師和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個新視角。在多元智能視野下,教育者要樹立積極樂觀的學生觀、人人成功的人才觀、“對癥下藥”的教學觀和多元多維的評價觀,以促進學生學習潛能的開發,促進學生成人成才,促進學生終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