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華
【摘 要】《新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數學教學改革的需要。文章對小學一年級數學體驗式教學方法進行了探究,以期為數學教學改革提供一個新的思路。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 創設情境 動手嘗試 應用方法 引導發問
小學一年級是學生智力飛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打好基礎非常重要。數學教師應當不斷思考,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加強教學實踐探索,設計更加新穎、更加貼合實際的教學方法,激發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培養小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一、什么是體驗式教學
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場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如何把學生的學習情感、學習興趣、創新意識、動手操作、技能知識等融入學習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收獲知識,掌握技能,形成能力,發展思維,享受快樂,是實現當代數學教學價值所必須解決的問題。將體驗式教學方法應用到數學課堂中,可以讓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
體驗式教學是一種互動的教學形式,強調的是師生雙向的情感交流,其過程既是師生信息的交流過程,也是師生情感的交流過程。體驗式教學方法就是充分挖掘教材中與生活有密切聯系的知識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情境,用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來貫通教學內容。體驗式教學過程強調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個人勞動與集體協作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領悟教學規律與知識。因此,采用體驗式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主動克服困難,奮發進取。
二、體驗式教學對一年級小學生的適用性
一年級小學生知識經驗不足,身心發育不健全,認知水平較低。小學生在觀察活動中目的性較差,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常常導致觀察不夠精確,觀察結果不夠全面、完整和深刻。一年級小學生記憶力正由無意識記憶向有意識記憶高速發展,形象記憶占據主導地位。他們注意力的自覺性和程度還不夠高,易分散,穩定性較差,表現在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活動上的時間較短。一般說來,7-10歲兒童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約為20分鐘。因此,一年級小學生很容易在課堂上轉移視線,或者心不在焉。
一年級小學生缺乏空間透視能力,不能很好地把握事物的比例關系,想象比較接近于現實,并且以再造想象為主,真正由自己創造加工的不多。
小學時期,學生的思維發展會經歷重大的轉折。一年級小學生所獲取的概念大部分是直接感知得到的,比較具體直接,雖然其思維已經有了一些抽象的部分,但是對于事物概念中較為本質的東西還難以探索出來。其思維主要帶有直觀具體性和外部片面性的特點,推理則依靠由知覺得到的直觀形象,結論也非基于邏輯論證,而是將判斷與感知得到的知識直接對比。
從一年級小學生的特點來看,傳統的教學方法并不能完全達到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可以運用體驗式教學方法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游戲中掌握數學知識。
三、體驗式教學方法研究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情境的種類有很多種,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戲情境、問題情境、實踐運用情境等。在數學教學中創設這些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與參與動機,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主動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開展探索性學習。
例如我在教學“位置”一課時,整堂課采用“小動物找家”的游戲模式進行。我把教室模擬成一片大森林,每個學生都是森林中的一種小動物,然后給每個小動物發放自己家的位置信息,如第幾排的第幾列,讓小動物們按照自己拿到的位置信息去尋找自己的家,最后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自己的家,我就給他一些小獎勵。當小動物們找到自己的家時,我會接著問他們前后左右的鄰居分別是什么小動物,隔幾位又是哪個小動物的家。然后我還會指定一個小動物,讓大家說出以他為中心,隔幾位分別是哪些小動物的家。整個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情緒十分高昂。通過參與有趣味的游戲,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所學的數學知識。
(二)動手嘗試,使學生學會思考
一般的課堂教學往往局限于調動學生的視覺與聽覺感受,而體驗式教學能夠調動學生全方位的感知能力。學生是探究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指導者、幫助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思維的空間留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研究問題,使學生通過觀察、演示、討論等方式自主感知知識,并通過模仿實踐再進行驗證、補充、鞏固。例如在“20以內進位加法”的教學中,我提前準備了水果、小木棒、紐扣等道具,并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給每個小組下發一定數量的道具。接著讓每個小組的學生利用自己手中的道具算出“9+5”等于幾,并以小組匯報的形式說出算法。在小組匯報時,其他學生要仔細傾聽,然后各組之間展開交流,在愉悅的氛圍中學到多種算法。
(三)應用方法解決問題,加強知識鞏固
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只有在實際中運用才能獲得直觀體驗,才更加牢固。例如在“有多重”一課中,我把教室模擬成市場,并準備了一些不同的物品,如牙簽、棉花、作業本、黃豆、花生、一分硬幣、兩分硬幣、瓜果蔬菜等,讓學生比較重量。學生通過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逐漸建立起重量的概念,強化了對重量的認知。課程結束后,我給學生布置了一項作業——陪媽媽買一次菜,讓學生將課堂上學習到的稱重方法應用到真實生活中去。學生將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于生活中,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較好地達成了體驗式教學的目標。
(四)引導學生發問,讓學生學會自主思考
教育的本質在于讓學生學會提問,學會獨立思考。學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疑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地把自己心中的疑問提出來。在學生提問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鼓勵學生,耐心指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培養學生求異的思維,最后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例如在“認識鐘表”這一課中,我首先讓學生仔細觀察鐘表表盤及指針,接著讓學生主動提出關于鐘表的問題。學生通過觀察,提出了“為什么指針長短不一樣呢?”“為什么指針走的快慢不一樣呢?”“表盤上的數字代表什么呢?”等問題。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要急于回答,可以先鼓勵學生自己大膽猜想,充分發揮想象力,并交流探討。這樣,整個課堂氣氛活躍,輕松熱鬧,學生們積極思考,交流互動,很好地掌握了知識。
四、結論
本文全篇圍繞體驗式教學方法進行探索,分別舉例說明了體驗式教學方法在小學一年級數學中的應用,旨在為小學數學教學探索一條新的道路。然而體驗式教學方法并非適用于所有的教學任務。只有合適的,才是最好的。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