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祿
摘 要:“動態生成”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我們從生命的高度重新審視我們的課堂教學。從以教師為中心走向師生互動的“學習共同體”,從教材的忠實的信徒轉變為課程的開發者、創造者,使學生的生命得到尊重,使教師的價值得以體現,使新課堂呈現出生機勃勃、精彩紛呈的動態變化的新特點。那么,如何構建有效的動態生成的小學數學課堂,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呢?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從“精心預設,精講放權,和諧氛圍,等三方面作了探討。
關鍵詞: 數學課堂;動態生成 ;生命活力
“動態生成”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之一,所謂動態生成,指課堂上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合作、對話、碰撞中,現時生成出教師原計劃中所沒有的新問題、新情況,根據教師的不同處理而呈現出不同的價值,使課堂處在動態變化,生機勃勃的過程中超越預定的教學目標,創造性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師生共同發展,共同提高。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促成動態生成,讓課堂換發生命的活力呢?我覺得應著重抓好以下幾點:
一、 精心預設是促進課堂動態生成的“敲門磚”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兵法中有“不打無準備之仗”,教學同樣如此。要想課堂有精彩的“生成”,就必須在課前進行精心的準備,只有充分的預設,才能臨危不亂,運籌帷幄。
例如,在對“圓的周長”一課進行預設時,如果僅僅考慮教材設計的活動,教師往往會假設學生對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是一無所知的,一旦課堂上出現了不同聲音,教師也大多選擇置之不理,機械地執行自己的教案。如果教師在備課時能預設兩種可能性:一是學生不知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二是能猜測出兩者的關系。對前者,教師在預設時可設計“對新知的探索”活動,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并自行探究;對后者,教師則應在肯定的同時,設計“對猜想的驗證”活動,引導學生自己設計方案,證明自己發現的規律。這樣一來,不管課堂上遇到哪一種情況,教師都給學生留足了探究的空間,突出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由此可見,只有在備課時盡可能多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預設他們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才能在面對學生的生成時做到心中有數,臨陣不慌
二、“精講放權”是促進課堂動態生成的“助推器”
簡化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講授,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傳統的課堂,教師是知識的支配者、控制者和傳授者,學生是“認知體”、“知識的容器”,教學活動是單向的、封閉的。表現為: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而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學的過程是互動的,教師可以成為學生式的教師,學生可以變成教師式的學生。對學生來說,互動意味著主體性的體現,個性化的發展與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教師與學生真心交流,彼此溝通,分享快樂,共同成長。
如教學“小數的性質”時,我設計了這樣的題:“8、80、800這三個數,誰能加上適當單位并用等號將這三個數連起來?”這時學生感到新奇,有的竊竊私語,有的愁眉不展,有的躍躍欲試。看到這種情形,我說:“大家可通過小組討論來搞清這個問題。”小組交流中,學生思維活躍起來,不一會兒,學生們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說:“分別加上元、角、分,可得:8元=80角=800分。”有的說:“分別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8米=80分米=800厘米。”這時,我適時提出如何用同一單位將上面各式表示出來的問題。學生思維更加活躍,爭先恐后地提出: 8元=8.0元=8.00元,8米=8.0米=8.00米……。看到學生的潛能如花綻放,我趁機切入“小數的性質”這一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弄清像8、8.0、8.00……這樣的數大小是否相等?為什么相等?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使課堂教學更有活力。
三、和諧氛圍是促進課堂動態生成的“滋養液”。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曾說過:“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只有自由、安全、和諧的課堂文化才能迸發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孵化”有效的課堂。
如我在教學《時分秒的認識》一課后,出了這么一道題,爸爸上午8時上班,下午5時下班,請問:爸爸一天工作幾個小時?面對這道題,我讓學生先進行獨立思考,再進行匯報。出現了以下幾種情況。①學生用扳手指的方法數出來的。②學生把爸爸上班的時間以12時為界線,分成了上午和下午,上午有4小時,下午有5 小時,一共有9個小時。③學生把下午5時轉化為24時計時法的17時,再用17-8=9(小時)。然后,我組織全班同學討論,三種方法哪一種你認為最容易接受。經過大家的討論,大多數同學都比較認同于方法③。這時,有一個平 時不大愛發言的學生站起來說:“8-5=3”。這時,教室里一片嘩然,“怎么可以用 8減5呢”,同學們的討論聲一下子把教室淹沒了。這時,我示意大家安靜,并鼓勵這位學生慢慢地把話說完。這位學生接下去說:“上午8時到下午8時經過12小時,下午8時和下午5時相差3小時,再用12-3=9(小時)”。這時全班同學紛紛認同了這種做法。原來讓人感到“頭疼”的意外,在老師和同學的耐心傾聽和真誠等待中,竟然帶來了“意外的驚喜”。
總之,新課標下的數學課堂要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就必須善于捕捉和利用課堂上的動態生成性資源,因時、因地、因人、因勢、因情去作靈活、及時的應變處理。我們的教學才能成為師生互動、互促,教學相長的過程,成為激發師生的生命潛力、煥發生命激情的過程。
參考文獻 :
[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黃桂林《預設與生成的融合》,教學月刊(小學版)2006.2.
[3]王鑒.課堂重構:從“知識課堂”到“生命課堂”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