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永進
摘要:大家常看到這樣的現象,有些教師平時看起來不怎么用功,但考試時往往所帶班級成績遠遠高于其他班級;有些教師埋頭苦干,甚至加班加點,可往往成績不盡如人意。其實這完全在于教學方法的不同。成功有方法,失敗有原因,如何讓學生愉快學習、健康快樂地成長,教師應多加思考。
關鍵詞:高效課堂;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教學過程
一、更新教學理念
先進的教學理念是前人智慧和教學經驗的結晶。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汲取人類數千年的教學成就,我們擁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從而有可能“站在巨人肩上”。在傳統教學中教材被理解為規范性的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中只要按教學大綱傳授教材內容即可。新課程標準下,需要教師以“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的發展”為目標,對教材內容重新進行有效的整合,優化教學設計,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將時間還給學生,將課堂還給學生,將能力還給學生,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成功教學的條件是以學生為起點,以學生參與為基礎,以學生獲得知識、獲得智慧、形成良好學習品格為目標。要著重發揮教師的三導作用:(1)引導作用。引導即引路導向,新內容的引入需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創設問題情境,進行靈活多變的引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2)疏導作用。當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思路阻塞時,教師要及時點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思維活躍起來,進而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3)指導作用。教學的真正含義是教師教學生如何“學”,好比教師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掌握,只有讓學生根據各自的特點,才能摸索總結出一套對自己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
二、優化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最優化可以說是課堂設計的核心問題,也應該是設計課堂教學的中心指導思想。體現在學生上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各方面獲得最大可能的發展。因此,教學設計最優化只能是向教學方法、教學藝術、教學效率要質量,而不是向教學時間要質量。實施新課程標準以來,每學期開課前教研組全體教師提前集體備課,根據教材內容各個知識點,確切地把握每一個具體要求,結合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判定出每一課時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抓住知識的內在聯系,制訂詳細的教學計劃,備好導學案,導學案由課題、課時、重點、難點、學習過程、課堂練習、鞏固練習等部分組成。其中學習過程又分為四部分。一是問題設計,二是合作探究,三是拓展延伸,四是當堂檢測。依據導學案指導學生課前預習,使學生預習時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重點在問題設計、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當堂檢測幾個模塊上下工夫。在深入備課、集體備課的基礎上,對教材深入挖掘,對學情合理掌控,從而做到教情和學情有機結合,進而大膽取舍、有機整合,設計導學案,保證導學案對學生起到一個很好的導學作用。
三、細化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有效配合的互動活動過程,也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的一個創造性過程,在課堂教學這種特定情境中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既有知識的互動,又有情感的互動。如何正確處理課堂教學中教與學的關系,是教師研究的重點課題。教師要巧妙設計,采取啟發引導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新課程標準下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以學生為主體共同完成任務。因此,高效課堂必須以學生為起點,以學生為參與基礎,以學生獲得知識、形成學習能力為目標。成功有效的教學,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從而設計與學生知識水平相一致的教學內容。其次,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有些學生有較好的記憶力,善于聽課,有些學生則善于在動手過程中獲取知識。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只有深入了解學生的詳細情況,并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特點,設計相應的教學內容,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使全體學生通過課堂教學都能感覺到自己有收獲、有進步,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真正有效。
四、鞏固、反思、總結
總結和反思是數學進步的源泉,學習必須有總結和反思,從問題總結中獲得經驗,升華知識,是我們全部教學活動的最終歸宿。用心領悟有助于活躍思維,豐富聯想。歸納解題策略有多種途徑,教學中可以從如下幾對關系中指導學生總結歸納解題策略:陌生與熟悉的關系,復雜與簡單的關系,一般與特殊的關系,抽象與具體的關系,局部與整體的關系,直接與間接的關系等。
高效課堂是教師、學生、教材三個因素協調統一的過程,是用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的知識、技能獲得最大限度發展的過程。對教師而言,并沒有降低對教育教學質量的要求,而是更要提高單位時間內的教學效益,保證每節課都是精品;對學生而言,自主自習時間的增加,能否真正實現自主學習、如何實現自主學習、課余時間如何充分利用,這些都是擺在我們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新課題,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總結了一些經驗,但遠遠不夠,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