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克崇
摘 要: 在人的發展過程中,智力因素和人文素養是不可或缺且無可替代的兩類必需品,它們有著相輔相成的緊密關聯。作者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與思考,立足于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角度,主要就“情趣化”、“情境化”、“生活化”、“科技化”、“自主化”、“個性化”等方面進行分析。
關鍵詞: 小學語文 多元化教學 人文素養
自21世紀以來,現代社會對我們的第一大挑戰,既不是技術性革命,又不是經濟類發展,而是人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問題。對于學校教育而言,其始終承載著傳承文明、繼往開來的歷史職責,是培養社會建設與發展人才的“搖籃基地”。這就是說,學生的人文素養問題備受國家及社會的普遍關注和高度矚目,應當且必須成為新形勢下辦學工作的指導思想。作為母語學科和一門基礎課程,語文知識及其教學活動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元素,充分凸顯獨特而又強大的人文教育功能,不僅完全符合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根本要求,而且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個性化發展。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究竟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呢?筆者主要從如下幾個方面加以闡述。
1.努力從“情趣化”教學中凸顯語文學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興趣與情感是人文素養中的有機成分和重要元素,情趣化教學更是對學生開展人文教育活動的重要措施和有效手段。由于心智發育的規律性,小學生群體屬于“唯情趣一族”,他們對“情趣”化教學有著難以擺脫的依賴性,一旦遠離或者擺脫情趣元素,人文教育功能就必然會黯然失色。這就是說,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情趣化教學活動,不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必要。以“合體字”教學為例,在整個漢語言文字中,僅合體字就占據94%以上,它主要包含兩種形式:一種是從組合的兩個成分上顯示字義,如“伐”、“取”、“魔”、“唇”等;另一種是由兩個字組合在一起,其中一個字表示義類,另一個字表示字音,如“河”、“張”、“球”、“潮”等。語文教師可充分利用這種優勢特點,一方面通過“猜字謎”的方式教學生字,比如“彬”字——“去掉左邊是樹,去掉右邊是樹,去掉中間是樹,兩邊去掉還是樹”,另一方面引導學生自己“編制”字謎,深化對漢字的解讀與認知。又如“推敲”一詞,它來源于唐代賈島與韓愈之間的歷史故事,既飽含情趣性,又孕育“嚴謹求學、善于指導”的人文精神。
2.努力從“情境化”教學中凸顯語文學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古語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充分凸顯人文教育的功能優勢,語文教師必須學會“弄情”,并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善于“煽情”。宋代范唏文曾說:“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尤其對于小學生群體來說,他們“形象性思維富余,而抽象性思維不足”,要有效激發他們的情感活力,教學情境的創設與應用不失為一種“良方妙藥”。以問題情境活動為例,比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第一自然段中寫道:“魯迅先生逝世了,許多人都來悼念他……”根據這一內容筆者提問:“當你們看到無數個花圈、無數對挽聯,還有許許多多的大人、學生、老人、各界人士都來悼念魯迅先生的時候,心中究竟是怎么想的呢?”大多數學生紛紛答道:“魯迅先生為什么會受到那么多人的愛戴?”筆者進一步激勵他們:“既然大家提出了這一問題,你們能否自己從文中找到這一問題的答案呢?”在筆者的激勵與引領下,學生不用揚鞭自奮蹄,快速地投入自主研讀和討論交流活動中。在如此情境化教學活動下,他們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同時接受了來自魯迅精神的無聲教育。
3.努力從“生活化”教學中凸顯語文學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美國教育家華特強調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小學語文課程活動中,教師要以課堂為起點開展“語文生活化”、“生活化語文”教學,善于把“小課堂”與“大社會”有機地鏈接起來,讓學生自覺接受生活的豐富涵養和有效滋潤,從而在學用結合、知行統一中更好地理解課文并受到啟迪,在激發生命活力的同時更好地揭示它的潛在意義,引導學生在人文教育中更好地懂得生活和學會生活,在有所創造中爭做生活的強者、生活的智者與生活的主人。以《大自然的語言》一文教學為例,筆者首先讓學生明白“大自然語言”的含義;其次以文中“蝌蚪”、“大魚鱗圈圈”、“三葉蟲化石”為講解實例,讓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和加強認識;再次激勵他們說一說“其他更多形式的大自然語言”。有的學生滔滔不絕地說了許多現象,而有的學生只說了一點點。筆者故意問學生:“你們怎么會知道這么多的大自然語言呢?”他們的回答:有的是從書里、電視里看來的,有的是從大人那兒學來的,還有的是從大自然中觀察來的……堅持用“身邊人說身邊事”,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努力從“科技化”教學中凸顯語文學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以微型計算機和網絡信息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具有集聲、光、電、畫、動于一體的先進優勢功能。教育科技化特征的強化與應用,有利于在時空穿越中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有利于學生在畫龍點睛中更好地觸摸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有利于在音像和諧、直觀形象、動靜自如中為學生提供喜聞樂見的“視聽盛宴”,有利于在海量儲存、取之不竭中不斷地開發與利用豐富多元的課程資源,從而為語文教學和人文教育活動提供良好有力的支撐,并且源源不斷地注入一些活力元素。以《讓我們蕩起雙槳》教學為例,筆者只需適當地解析文中的一些字詞句,然后借助多媒體技術播放這首歌曲,讓小學生從歌詞的情境描繪與音律的感染傳遞中切實體悟到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和無限的藝術審美價值。再以《金色的魚鉤》一文教學為例,筆者借助多媒體技術播放從網絡下載的有關精彩片段,讓學生切實體悟在紅軍萬里長征途中從許多“老班長”身上表現出來那種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事跡和精神,尤其當他們面臨生命威脅也對革命充滿無限向往的信念,讓孩子們接受振奮人心的情感教育。
5.努力從“自主化”教學中凸顯語文學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授人以魚,僅供一餐之用;授人以漁,可保一世無憂”。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善于迎合兒童活潑好動、生動有趣的天然心態,積極開展以個體獨立和合作探究為主的自主教學活動,不僅有利于培養手口腦互動寫作的學習能力,而且有利于他們潛移默化地逐步樹立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情感實踐的信念。以《田忌賽馬》內容教學為例,筆者沒有直接進入課程教學程序,而是以簡單有趣的“棋類比賽”進行鋪墊:首先讓小學生每個人手中握有紙做的“車馬炮”三個棋子,并且提出“車吃馬,馬吃炮,車吃炮”的基本規則,然后讓同桌兩人之間開展“三局兩勝”的比賽活動。結果有些人無緣無故地贏了,同時有些人無緣無故地輸了,不僅如此,他(她)們是輸的人得不出教訓,贏的人也說不出經驗,都是一副糊里糊涂的樣子——這究竟是為什么呢?待到全班表現“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狀態時,筆者這才把全班引進地課文賞析之中。在最后交流與總結環節,學生都能意識到勤于動手與善于動腦的好處,這不是別具生面的人文教育嗎?
6.努力從“個性化”教學中凸顯語文學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什么是“個性”呢?顧名思義,所謂個性,就是指一個人在思想、性格、品質、意志和態度等多個方面所具有的不同于他人的自有特質。無論對于教師還是學生來說,都是如此這般。由于先天遺傳、生長環境、心智發育、習慣品質等方面的綜合性因素,在眾多學生中無可避免地存在個體差異性,這就需要教師以此為客觀基礎,積極開展以個性化為追求的因材施教和因才施評活動,從而讓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能從中獲取相應的知識效果和人文因素。特別強調的是,“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對于眾多學生中出現的個性化見解和體悟,教師要予以相應的欣賞、珍視,并且做出必要性保護,即使有時出現一些“離經叛道”現象,也要做出積極性引導而絕不是扼殺或否定,從而在厚積薄發中不斷地張揚與培養學生的個性化特征。“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作為組織者、主導者和促進者,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努力創新并彰顯教育教學的個性化特色,以不斷體現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基本特點。
以上是筆者對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活動的簡要性實踐與思考。人文教育元素蘊藏并遍布在語文知識及其課程教學之中。只要我們始終本著“以生為本、人文關懷”的指導思想,高度重視并認真對待,人文教育之花就必將在校園內外迎風綻放、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李洪梅.小學語文教育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5(02).
[2]沈新春.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培養的感悟[J].考試周刊,2013(07).
[3]毛萍.淺談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