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長友
摘 要:《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好自身的引導功能,在閱讀教學的指導中巧妙地對學生進行輔導,抓住閱讀的本質,提高品讀體驗的效果。本文就小學語文品讀效果提高策略作闡述,以進一步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品讀效果;提高策略
語文教學中,要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的引導必須巧妙化,如此才能讓學生在指導中讀出興趣,讀出情感,讀出真知。本文筆者就小學語文品讀效果的提高談談自己的淺見。
一、要扶出興趣,扶出情趣
“好學者不如樂學者”。因此,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閱讀教學中,首先要培養學生讀的興趣,讀的欲望,只有有欲望才能愿意去干,只有有了興趣才能樂意去干。激起學生的興趣,才可充分調動其積極性,才能確保其會主動地學習。其次在朗讀中要讓學生進入課文和情境,只有入情入境才能真正掌握內容把握情感,才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1.導語激趣。一個新穎別致的導入,有時會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教學《鳥的天堂》時,我特意設計了這樣的導語:“鳥的天堂里竟然沒有一只鳥,這是真的嗎?可作者明明就說了這樣的話,為什么呢?讓我們走進文本,一起去探尋答案吧!”學生的興趣被點燃了,帶著這樣有趣的問題進入了文本的閱讀,學習效果自然會比較理想。
2.范讀激趣。教師以清新、流利、包含情感的語氣范讀課文。學生在老師的朗讀中充分感受課文的意境,體會文字的美妙。一種對美的追求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會產生出讀的欲望。同時,他們也會在范讀中學會欣賞,品位和鑒賞。如教學《驚弓之鳥》一課,可以模仿更羸和魏王不同的語氣、神態,把那個遙遠的故事生動地再現在孩子們的面前。孩子們就會聽得津津有味、興趣盎然。同時,抓住孩子易于模仿,易于感染的特點,很容易便會產生自己讀一讀的欲望。這時,再安排學生分組練習分角色表演,這樣即學即仿,無論語調、表情都會模仿得恰到好處。
3.插圖激趣。小學語文書中,有許多都配有色彩鮮明的插圖。在學習時將插圖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先以直觀形象的方式接觸課文,自然會引起其注意力和興趣。與此同時,讓學生試著解讀圖畫,讓他們入情入境地去欣賞、品味體驗,從而激起朗讀的興趣學會感情朗讀。《燕子》一課的插圖極具美感,碧綠的稻田、柔嫩的垂柳、緋紅的桃花、可愛的燕子、細細的電線組成的“五線譜”……讓孩子結合插圖去讀“燕子斜著身子從天空中掠過……”這一部分,一邊讀,一邊在腦海中想象圖畫中的畫面,讀的時候就會更積極更主動。
4.語言激趣。教學語言是一門藝術,充分發揮教師的語言藝術,是有著不可想象的作用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在一定程度上是取決于教師的。所以在朗讀教學中,我們一定要講求語言藝術,不吝惜表揚,多給學生些激勵性的話語。在朗讀課文前,教師可創設各種活動適當點撥一下學生的激情:如“咱們比一比,看誰是個優秀的播音員”、“我是小小朗誦家”等。在學生朗讀完要及時給予肯定。
二、要“扶”到點子,“扶”出質量
每篇課文總有學生不易理解的難點和教材所要求掌握的重點,朗讀教學也不例外。一方面,這些重難點對學生理解課文思想有著很大的作用,所以它是教學中我們必須要解決的問題;然而另一方面,學生在理解時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困難,這就要求我們要精心設計,巧妙指導。讓學生充分感悟,輕松學會感情朗讀。
1.設計填空,理解內容,感情朗讀。一篇好的文章,往往一個字、一個詞語便可表達出非凡的效果。那么這樣的關鍵字詞,就是課文的突破點,要善于幫助學生透過字詞體驗感情,入情入境地感悟,從而接受教育,學會感情朗讀。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時,為了調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先設計了這樣的填空“( )的五壯士”。讓學生通過預習后的初步感知,進行詞語搭配,在空白處填入了“舍生忘死”、“視死如歸”、“豪氣沖天”、“頂天立地”等詞語,對五位壯士冒死完成任務后英勇跳崖的英雄氣概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然后憑著這種理解再進一步讀課文,學生一定能讀出感情。
2.抓住文眼,把握主旨,感情朗讀。有時候,一個句子或一個詞語就是整篇文章的文眼,緊緊抓住這個句子或詞語展開閱讀,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時,我就讓學生先通過自主閱讀找出最能表現西沙群島特點的兩個詞語,即“美麗”、“富饒”。然后讓學生圍繞這兩個詞語找出西沙群島美麗的風景、豐富的物產,并通過感情朗讀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這樣,學生就能很快地抓住文章的重點,領會文章的內涵,使品讀成為理解文章的有效途徑。
3.通過比較,感悟思想,感情朗讀。有比較才能有鑒別,通過比較才能領悟課文的內容,感知課文思想,更好地進行朗讀。在指導學生閱讀聞一多先生紀念魯迅的詩歌《有的人》時,我就讓學生通過詩中對兩種不同人的嘴臉的生動刻畫,體會這兩種人品質上的巨大反差,弄清楚為什么“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而“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再給學生介紹歷史上這兩類典型人物的事例,讓學生通過實際的對比,對詩歌主旨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三、要扶給學生方法,要扶會學生學習
授人以魚,只可解一頓之饑;授人以漁,則可讓人終生受益。這告訴我們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方法,教會學生學習。
1.評價中明方法。所謂評價是以一定的標準去衡量對象。如果我們引導學生將他們的評價標準修正得趨于科學,規范,接近于“一定標準”再去評價。那也就是從一定高度上使學生掌握了方法。一般情況下,當一名學生朗讀完后,我就請其他學生評價。先評讀的正確不正確?為什么?通過發言使學生意識正確即要做到讀準字音,不添字,不漏字。再評讀的流利不流利?為什么?評價中明確要讀準停頓,注意語氣輕重緩急。評價后再讀,趁熱打鐵提高朗讀技巧。
2.現實中用方法。“學以致用”是所有學習的最終目的。同樣,朗讀最終是要將課文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學會巧妙地運用語言,也就是要懂得遷移,從讀到寫的遷移,從課內到課外的遷移,懂得舉一反三。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課程標準.
[2]蔣蓉.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