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天晴
摘 要: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的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尤其是新課程標準理念實施以來,教育不再是單純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也加入了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等元素,那么就現階段的小學美術教學而言,教師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呢?
關鍵詞:小學美術;動手能力;如何培養
一、生本教育,教師加強對學生的引導
新課程理念倡導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充分開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小學美術的教學也應該如此,教師要以學生為本,加強對學生興趣的開發、創作的引導,從而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舉例而言:在進行《花花綠綠的糖紙》的教學時,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是告訴學生“糖紙都有哪些樣式、有哪些品類、圖案等”并自己畫給學生讓學生來看,這種教學的模式只能對學生的視覺進行沖擊,并不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因此教師可以改善教學形式,以學生為主體,對學生進行引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來想象吃過的糖的糖紙是什么樣的,都有哪些顏色、哪些圖案等,讓學生自己進行想象并把想象的東西畫出來,這樣的形式更能激發學生的動手欲望。
二、創建教學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動手興趣
美術來源于生活,然而很多學生卻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因此教師可以采取創建教學情境的方式來吸引學生的動手興趣。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語言來創建教學的情境,例如在進行《留住春天》的教學時,教師可以以“大家喜歡春天嗎,為什么呢?”這樣的語言來創建教學的情境,引導學生對春天展開聯想,有的學生可能會說“我喜歡春天,因為春天樹的葉子會變綠,花兒也都開了”,而有的學生則會說“我喜歡春天是因為在春天我可以穿漂亮的花裙子”等,教師通過自己的語言創建教學的情境讓學生展開聯想,等學生發言完畢之后,教師再以“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留住春天呢?我們可不可以把春天畫下來裝在我們的書包里呢?”這樣的語言來引導學生進行動手實踐,這樣的形式更能夠吸引學生動手實踐的興趣;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來創建教學的情境,這幾年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形式也越來越多地運用在了我們的生活和教學中,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借助多媒體創建情境的形式來吸引學生的動手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例如在進行《家鄉古建筑》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搜集一些當地著名的建筑物的圖片來讓學生觀看,小學階段的學生閱歷并沒有那么豐富,這種利用多媒體創建教學情境的形式能夠讓他們加強對生活的認識,然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把這些古建筑進行繪畫、描述,這種形式更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三、開展美術實踐課程,讓學生動起來
實踐時美術教學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的最好的方法之一,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實踐的形式來讓學生動起來。首先教師可以開展手工制作課程,例如讓學生自己來制作陶藝品,讓學生自己用橡皮泥捏一個小動物,比賽看看哪個學生捏的最好;其次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校園進行繪畫、實踐,讓學生通過實際的觀察來進行動手繪畫、操作等,例如在進行風景類繪畫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把學生帶進校園的小花園里,讓學生具體對花園內的某個植物進行細致的觀察,并引導學生把觀察到的內容進行繪畫,從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再次,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來開展實踐課程,讓學生動起來,例如低年級的小學生,他們更傾向于模仿,在模仿中獲得認知、提升,教師就可以在實踐中給學生找好參照物讓學生動手去畫,而高年級的學生則更傾向于自由發展,教師在實踐中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由發揮,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提升動手能力。
四、在評價中加入學生的動手元素
在傳統的小學美術教學評價中,教師往往是根據學生交上來的作品是都更符合自己的預期來對學生進行評價,學生畫的好那么他就能獲得優的等級,學生的作品跟自己的要求有差距,那么學生就會得到一個中或差的等級,這種評價的模式對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并沒有幫助。在新形勢下教師有必要改善評價形式,在對學生評價中加入學生的課堂表現,例如甲同學這一堂課表現非常積極,積極思考、積極回答、積極動手練習,雖然他沒有得到最終的結果,教師依舊要肯定他們的努力,讓其他學生都向他學習,這樣一來學生們在課堂上肯定更愿意努力去學習、動手,他們的能力才能夠得到培養。另外,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進行自評,自己對自己的作品進行闡述,讓學生的“動手”變得更有意義,每一次下筆都要想好為什么要這樣做,學生的動手能力才能夠得到提升。
五、總述
近幾年來小學美術的重要性被廣泛提及,它承載著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鑒賞能力的重要責任。那么就現階段的教學而言,教師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呢?今天我們就這個問題做了一下探討,希望能夠對各位教師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李偉林.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J].小作家選刊,2015(22).
[2]王文輝.淺談小學美術手工課對學生動手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J].兒童大世界月刊,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