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世燕
【摘 要】本文結合電子專業基礎課程的特點,分別從學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學策略、教學過程設計等四個方面闡述電子專業基礎課程教學設計的優化策略,從而提高專業課堂教學質量,夯實學生的專業基礎。
【關鍵詞】學情分析 教材分析 教學策略 教學過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B-0079-02
教學設計是教師為了完成一定的教學目標,根據特定的教學對象而制訂的教學計劃和方案,是教師實施課堂教學的藍本,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所在。科學有效的教學設計能保證課堂教學高效運行,最大程度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而電子專業基礎課程包括了《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電子測量》《日用電子產品應用于維修》等多門相關電子電路基礎知識、電子儀表的使用、電子元器件識別與檢測、常見電子產品檢修等內容的入門課程,是學生學好電子專業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關鍵課程。優化電子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設計,才能從根本上保障課堂的教學質量,保障學生的專業學習效果。
一、準確的學情分析
教學設計的優化首先教學者要對學情進行準確的分析。準確的學情分析是進行教學設計的前提,只有認真分析、了解學情,我們的教學設計才具備針對性和可行性,才能保證教學過程的高效性。準確的學情分析包括:第一,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與知識結構。熟悉學生對過去知識的掌握程度,尤其要清楚學生對與新課程相關的知識、技能的熟悉程度,才能更好地確定新課程的教學起點,定位課程目標。例如對《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中“二極管整流電路”一課的學情分析,學生學習本知識前已經學習二極管的單相導電性,并能使用儀表對二極管的性能進行檢測、判斷,但是電路分析基礎較差,會加大本章節的學習難度,因此,教師在授課的時候對電路的工作過程分析要有所側重。第二,學生學習習慣分析。盡管在中職學校里面,大多數學生勤于動手操作而對理論缺乏興趣,但是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和不同的課程有不同的學習習慣:剛入門的電子專業學生更樂于在實際操作中掌握知識,而到了專業學習的后期,學生則更喜歡具備挑戰性、競技性的專業學習。在基礎課程《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中,理論知識相對較多,應注意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而在《電子測量》中,學生對常用的電子儀表的實際使用、操作技巧則更需要我們關注。我們只有對癥下藥才能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對不同階段的學生進行學法指導。第三,分析學生的個體差異。分析學生的個體差異包括分析學生獲取知識、處理信息的能力,了解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對即將學習新知識產生的影響,了解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等,以便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注意充分考慮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身心特點,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更好地組織教學。
二、合理的教材分析
教材是進行教學設計的依據,合理的教材分析能幫助教學者準確地把握教學目標,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首先,合理的教材分析要求對教材本身有總體的了解與把握,能結合課程標準,根據學生實際和崗位要求對教材內容進行有效的整合,對教材進行二次編輯。例如在《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中基礎電路——整流濾波電路與直流穩壓電源電路的內容是否需要整合,如何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電源部分的知識;《日用電子產品應用與維修》中涉及的電子產品電路知識及維修如何進行歸類、如何與生活中實際案例對接等,都要求我們對教材有系統的認識和總體的把握。其次,熟悉教材內容是進行教材分析的關鍵。其中包括教學內容在教材所處的地位,也包括熟悉課標對教學內容的要求,能清楚學生應知應會的“知識目標”、必須掌握的“技能目標”、還有需要著重培養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三個維度的目標,并密切關注到三維目標的可操作性。最后,合理的教材分析還應包括科學的確定教材中的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是在整個知識體系中有著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內容,教學難點則是難度較高、不容易解決的關鍵點,它們在專業基礎課程中的地位不可忽視,劃分正確與否以及在教學過程中能否突破將影響學生在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效果。
三、科學的教學策略
科學地制訂教學策略是優化教學設計的關鍵。教學策略指的是教師在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學規律的前提下,在特定的學情、特定的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下所采取的教學方式與措施,它服務于實際教學,同時具備可操作性、可調控性等特點。不同的專業基礎課程,由于其教學內容不同,采用的教學策略就有所差別,不能生搬硬套,好比在獨立學習與小組學習、競爭學習與合作學習的策略中,沒有好與不好,只有是否適合。教師單純地安排“合作”,并不能保證有效合作的產生,學生中只有具備了合作的前提與目標、技巧與方法,才能順利開展合作學習。例如在《日用電子產品應用與維修》中“電磁爐檢測與維修”章節的學習中,由于電磁爐的維修是日用電子產品中維修難度較大的一款產品,由于其電路復雜,故障現象多,學生多半難以掌握。考慮到學生在學習該單元之前已經學習了電風扇、電飯鍋、微波爐等電器的維修,學生的學習情況較為明晰,并具備了小組合作學習經驗,我們可以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輔以多媒體教學,將維修過程進行模擬仿真,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電磁爐的拆裝、檢測與維修等任務,最后完成該單元內容的教學目標。而在《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中“二極管”的課程教學中,實物教學與獨立的實驗探究、提問與歸納總結的教學策略,則更能讓學生清楚二極管的“單向導電性”的特性。因此,科學地制訂教學策略,目的只在于使教學設計更優化,教學效果更有效化。
四、嚴謹的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設計是教學設計中的主體部分,既包含教學環節的設計也包含教學時間的設計。教學過程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教學過程設計時應對教學活動進行梳理,形成符合邏輯的教學環節,能有計劃地呈現教學目標實現的完整過程,能對教學過程可能出現的不同狀態進行預測,在電子專業基礎課程中,涉及較為重要的知識點和技能點,更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夯實學生的專業基礎,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例如基礎課程《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第四章“直流穩壓電源電路”的教學中,由于該單元電路是電子專業學生接觸較多的重點電路,根據教學內容及專業基礎課程學科特點,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及技能水平,該章節內容以電子產品制作為主線,學生分為 4 人一組,以小組合作的方式用兩個課時的時間完成直流穩壓電源電路的制作、檢測與調試,通過“理實一體化”完成相關知識的構建。整個教學過程共設計了五個教學環節:情境設置,引入任務;分析任務,制訂方案;合作探究,實施任務;作品展示,師生評價;知識拓展,鞏固提高。第一環節教師通過生動的情景設置,提出直流電源在日常生活的應用,從而引入任務,此環節用時 5 分鐘。第二環節教師利用微課展示電子產品制作的一般生產流程,引導各小組組長根據小組成員特長,進行任務分工,并制定任務實施方案,時間 15 分鐘。第三環節按照電子產品生產流程設置 4 個任務:元件的選取與檢測、元件成型與安裝、電路焊接、檢測調試,用時 55 分鐘。各小組成員按照各自任務分工合作探究,相互討論,取長補短,共同完成任務。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巡視指導,包括操作演示、解答疑問、階段反饋與總結。教學的重難點在學生的合作探究、具體實踐中得到突破,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自主探究能力。最后一個環節是展示產品、評價總結和課后拓展,用時 15分鐘。各小組對產品進行自評、互評,總結學習感受,說出收獲和不足,再由教師評價,歸納總結,梳理知識點,并強調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最后拓展學習內容,讓學生通過課后探究達到鞏固提高的效果。整個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做”,教與學的目標也在“做”中得到了實現。
優化電子專業基礎課程教學設計,可以促使專業教師更深入地了解學生,更深層次地研讀教材,并結合專業基礎課程的特點,尋求最科學的教學策略,游刃有余地調控整個教學活動,指導學生進行專業基礎知識及技能的學習,夯實學生的專業基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也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
【參考文獻】
[1]楊開城.教學設計—— 一種技術學的視角[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
[2]李 鋒.基于標準的教學設計:理論、實踐與案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