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蘭秀
【摘 要】本文分析目前我國高中生思想政治課法制教育現狀,闡述加強高中生法制教育的策略,強調采取切實措施,加強法制思想教育,使高中生的法制意識不斷得到提高。
【關鍵詞】高中生 思想政治 法制教育 法律意識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B-0121-02
就我國目前的教育來看,為了適應我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必須加強青少年的法制思想政治教育。高中學生一般是處在 14-18 歲年齡的青少年,這個年紀的青少年往往思想還不夠成熟,政治法制觀念不夠堅定與深入,需要加強政治法制思想觀念,提高其法制意識。通過教育,一方面使他們學會利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犯罪,降低青少年犯罪率,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在青少年越來越早熟,且犯罪率越來越高的情形下,加強法制教育,對他們的行為作出積極正確的指導,有利于端正青少年高中生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成長為合格的公民。
一、目前我國高中生思想政治課法制教育現狀
雖然我國出臺了一些與高中生相關的法律,在推行的過程中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目前為止依舊存在很多問題。
首先,高中法制教育的方法簡單。我國目前進行法制教育的最常用的方式是填鴨式教育,這種教育方式太過死板,只顧著把相關的法律知識灌輸給學生,缺乏辯論與實踐教育。有時候,不但沒有取得政治思想法制知識教育應有的效果,而且反而使得學生對法制知識產生厭煩與抵觸情緒,從內心拒絕被教育。
其次,高中教材中法制教育的內容比較少。就我國目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來說,德育占了很大的比例,法制知識的內容比較少,而且類型也很有限。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高中課程里幾乎沒有真正法律意義的知識。因此高中生無法得知什么是違法,什么是犯罪,更分不清違法與犯罪的區別,法制意識相當薄弱,這樣就非常容易受人利用,做出危害社會的事。
再次,法制教育的專業教師數量少。在思想政治課程中,法律的專業知識比較少,所以一般高中學校中的政治老師不太關注法律方面的知識,不是很了解法律,甚至不清楚有哪些具體的法律條例。因此,在講解法律知識時只是一筆帶過,不會深入結合案例進行分析講解,更不會生動形象地將法律意義講解給學生。
最后,考核體系限制。雖然我國已經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但是并沒有真正認識到法律對高中生的影響與意義。若想真正加強高中生的法律意識,并使高中生深刻認識法律,那么就必須設置法制考核標準,讓學生懂得基本的法律法規,具備法律意識,克制自己的行為。
二、加強法制教育的策略
(一)加強法制教育中的思想教育
1.認識到加強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在高中階段,思想政治課主要是以傳授和研究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等重要思想為主,著重于高中生的德育素質的培養與提高。在法律教育方面比較薄弱,因此要增加法制知識比例,加強法制知識的傳授力度,即加強對高中生進行法制知識教育。教師要深入研究法制理論,結合實例進行講解,讓學生深刻理解法制,對法律產生敬意,而不是對法律隨意踐踏。法制教育對培養高中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思想意識具有積極的意義,能夠幫助高中生養成遵紀守法的品格,預防高中生違法犯罪。
2.加強法制教育,處理好知與行的關系。加強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法制教育,最終要落實到高中生的行為上。思想是行為的指揮官,思想端正與否決定行為端正與否。因此,在加強高中生思想法制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進行不同方式的教育,從而使思想教育轉化為積極的行為指導。在知行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全面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指導教育,從而有實質性地幫助學生提高法律知識素質。在法律知識教學的過程中,知行轉化具有辯證的關系,要想抓好知行轉化這一重要環節,必須要求政治課教師加強法制教育。知是基礎,行是教育的目的,教師必須充分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對學生進行正確指導。
3.加強法制教育,必須突出“依法治國”的時代主題。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遵守憲法和法律是每個公民都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思想政治課堂是教師傳授知識的最佳場所,更是宣揚法律的絕佳課堂。通過老師對高中生講授專業的法律知識,深入貫徹依法治國的時代主題,讓學生全面了解法律的意義,領會法制是“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核心內涵。人民群眾是依法治國的主體,要保證依法治國的各項工作、任務正常進行,就必須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法律意識,就得從高中生的法律意識抓起,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原則。通過政治思想課程的教育,對高中生進行法制知識的教育與普及,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舉措。
(二)加強高中生法制教育的具體措施
1.單獨設置法制教育課。首先,必須要設立專門的法制教育課程。我國一直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法制教育一直深受重視,將法律課程單獨抽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并自成體系,與語文、歷史、地理等學科平等教育,讓法律知識深入高中生的思想,讓青少年掌握并利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因為法律的強制性能夠幫助高中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防范青少年違反犯罪,減少校園暴力,從而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美好和諧的社會做貢獻。
其次,提高法制教育知識在教學中的比重。新課改的課程內容更加注重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在素質教育實施的過程中,加強法制教育成為必不可少的內容。因此,在未來的素質教育過程中,應當加強對高中生的法制教育,增加法制知識內容,提高高中生的法律意識,加強其行為約束,不斷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加強法制思想教育。
再次,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在新課改實施以后,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更加注重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因此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與綜合知識能力至關重要。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政治老師應提高自己的法律知識素質,熟悉青少年違法犯罪心理,了解更多教學案例,以例講解法律的重要性及其對行為上的約束性,讓學生在心中樹立法律意識,改善學生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最后,設置法律學科考評體系。為了更好地樹立法制觀念,加強法律知識的傳播,在高中應該設置與其他學科一樣的考試體系,設立相應的教學目標,然后在學期末進行法律知識考核,讓全體師生都對法律學科產生應有的重視。當高中生的心中對法律有了一定的意識,自然就會減少他們的違法犯罪行為,減少校園暴力傾向,有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2.形成社會合力對高中生進行法制教育。加強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法制教育必須發揮學校的教育作用。學校是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的重要基地,是教與學的主導中心。青少年在學校所受的教育對自己的影響是終身的,因此,學校的法制教育對高中生非常重要。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步推行,學校也由傳統教育逐漸向素質教育轉型。在轉型的過程中,學校應主動加強對學生進行法律知識的教育與傳播,不斷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學生對法律的重視,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心理,從各方面減少高中生的犯罪率。
除了學校應該加強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家庭也應重視對孩子進行法律知識教育。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一輩子的,孩子做出有違法律的事很大部分是因為家庭教育的原因。因此,父母首先應該自尊自愛,以身作則,為孩子提供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家長也應在適當的時機對孩子灌輸正確的法律知識,幫助孩子辨別是非與對錯,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在家中,家長要做孩子的榜樣,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做有道德、講紀律的良好公民。
此外,社會媒體也是法律知識的傳播工具。在當今這個信息迅速發展的時代,通過報紙、電視、互聯網等大眾傳媒,我們隨時可以接收到外面的訊息,因此社會媒體要更多地進行法制宣傳教育,錄制法制節目,讓學生從中學習和掌握法律知識。學校也要不定期地組織學生觀看像央視的《今日說法》《法律大講堂》等欄目,加深學生對法律的理解,拓展學生法律常識,使學生的法律素質在潛移默化中提高。
目前來看,我國針對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法制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但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切實措施的實施,相信高中生的法律意識和法治素質一定會得到很大的提高,從而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構建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曾珠子.淺議高中生思想政治課法制教育[J].法制與社會,2016(3)
[2]張 薇.論高中思想政治課法制教育的必要性[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1)
[3]陳愛宏.高中思想政治課滲透法治教育的策略研究[J].中學教學參考,2015(22)
[4]梁 婧.淺談思想政治課中高中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科學導報,2016(8)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