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摘要】隨著新課改在全國范圍內的廣泛開展,小學語文教學中對于學生素質的培養更加看重??谡Z交際作為人們日常交流的基本手段,也是小學生在語文課堂需要學習的重點內容。當前口語交際相關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培養學生傾聽以及表達的能力,從而更好地和同學、老師、家長之間進行交流,營造屬于自己的動態過程。同時小學語文教師也應該創新教學模式,重視相關教學的嚴重性,并且結合當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探索出新的教學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口語交際 情景課堂 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9-0050-01
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對于口語訓練有一定的要求,主要就是通過教學中的各個環節來設置教學內容,從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在課堂內可以通過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置身于其中學習一些交際能力,有效的情境可以讓學生無拘無束的學習。小學語文口語交際的教學中,主要的教學內容就是培養學生傾聽以及表達的能力,從而可以更好地應對日常的學習與生活。學生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交際能力,才能為其日后的素質發展奠定建設的基礎。
一、依托教材開展口語交際教學
小學語文的教材內容較為豐富,非常適合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教學,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在語文課本的基礎上進行展開,從而更好地開展口語訓練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依托日常教材,采取以下三種方法來進行口語教學。
首先要以課本為基礎進行閱讀,在課本的基礎上實現知識以及思維的拓展,再引導學生對閱讀內容進行表達。在教學中要學生明白為什么,以及怎么去讀書,教學生明確書中的道理,再進行口述表達,讓學生盡量參與到課程中來,和老師進行有效地互動,以此更好地培養自己的交際能力。
其次就是要結合文本中的內容進行展開,也就是知識拓展。通過引導學生學習一些課外的、學生較感興趣的知識,來培養學生參與課程中的興趣,自然而然地就提起了其學習的積極性。要鼓勵學生根據課本所學的知識來創造一些故事情節,并講述出來,不僅培養了口語交際能力,還能有效地鍛煉學生的思維。
最后就是讓學生掌握在書本中出現的表達方式,或者是熟悉一些語言描述,從而將其消化、運用到自身,實現對課本知識的理解與自身能力的提高??梢宰寣W生結合教育內容來設計一個符合情境的對話場景,讓學生通過學習文中的一些語言等,再加上自身的想象力進行表達,強化其口語交際能力。
二、構建情境激發學生口語表達的興趣
在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時,一定要為學生創造有效的情境。一個活躍的課堂氛圍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且能夠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當中,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并且要以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為目標規劃教學內容。俗話說,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創造這種教學環境就是為了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只有主動聽、說,才能提高口語交際教學課程的有效性。
同時構建有效的情境對學生也有一定的鼓勵作用。小學生在這個年齡段可能性格較為羞澀,在課堂上不容易開口說,也就無法有效地參與到課堂中,教師為教學創造有效的情境,學生在這個學習環境中能大膽地開口說,放開自己,從而真正地學到知識。同時教學的過程一定要是民主的,教師應該注意傾聽學生的意見,讓一些較為活躍的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表現自己,不要打消其積極性。比如可以在課堂上設計表演舞臺,讓學生能夠參與到其中,放開自己,并且將一些生活中的熱點現象編排成口語交際的主要內容;或者可以將社會上一些法律道德問題搬到課堂上,讓學生分組討論,或者是展開辯論陳述等,這樣就可以把學生巧妙地置于真實的情境中,在鍛煉他們的交流能力的基礎上實現知識的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整合教學資源、延伸教學內容
在進行口語交際教學中,雖然要基于課本,但是也不應該將教學內容僅僅局限于課本,還應該注意整合教學資源,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因為在教材中選取的都是部分知識,因為文本的原因,使得課程的內容受到一些限制,教師就可以在書本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拓展從而延展口語交際范疇。教師要注重教學材料的收集與整合,并且要及時地和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生內心的狀況,從而針對性教學。同時也要通過拓展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構建一個更優質的學習平臺。
四、結束語
總之當前形勢下對于口語交際的要求較高,而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相關素質的重要階段,因此就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特點進行針對性教學,同時也要探索一些新的教學方式,革新教學觀念,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強化意識,提高口語交際課的實效性[J].陳銘婉.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0(11)
[2]處處留心皆學問——淺談如何多渠道開發“口語交際”資源[J].鄭玉貞.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9(07)
[3]淺談如何給農村學生上好“口語交際課”[J].冉進.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9(10)
[4]讓口語交際課“靚”起來——低年級“口語交際”教學之我見[J].孟小燕.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