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滋悅
【摘要】隨著我國英語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與不斷發展,情感態度教育成為英語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它強調教師要不斷激發并強化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逐漸將興趣轉化為穩定的學習動機。⑴學習動機能幫助學困生克服在初中英語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并始終保有學習熱情。本文以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動機理論為基礎,針對初中英語學困生學習動機的特點提出一系列策略旨在培養和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
【關鍵詞】初中 學困生 學習動機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8-0236-02
隨著我國英語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與不斷發展,情感態度教育成為英語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它強調教師要不斷激發并強化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并引導學生逐漸將興趣轉化為穩定的學習動機。[1]初中階段是學生學業水平出現分化的主要時期,如果學習困難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將會嚴重阻礙學生未來的學業發展。 改善學困生學習狀況的關鍵因素是學習動機。如果一個學生擁有較強學習動機,他能克服在初中英語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同時會在穩定動機下始終擁有學習熱情。因此,針對初中英語學困生的學習動機特點我們提出了以下激發策略:
一、根據年級差異因材施教
因為初中各年級英語學困生的比例不同,所以針對不同的年級應該采取不同的策略。初一年級英語教師應首先通過各種途徑摸清學生入學之前的學習態度和基本水平。然后抓住各種機會鼓勵學生在新的學習階段樹立起重新學好英語的信心。初二年級英語教師應該提前向學生介紹未來英語學習的基本內容和可能會面臨的困難。比如虛詞的比重會增加,動詞會由于時態的不同而出現新的變化。同時也要告訴學生,這些困難是可以通過付出努力和有效的學習方法被克服的。教師在保護好學生現有動機的基礎上繼續激發其英語學習興趣。初二年級也是訓練學習結果歸因的重要時期。對于初三年級英語學困生,教師要緩解他們的習得性無助情緒,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發展目標,認識到英語知識的擁有將是日后實現成功的有力助推器。同時,英語知識的積累取決于時間和努力程度,并不是智商的高低。另外,通過課堂英語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的方法,比如利用食品包裝上的英文說明,講授日常調料的英文名稱,讓學生認識到英語學習的實用價值以及其對未來生活的必備性。
二、體驗學業成就感 形成積極歸因
歸因理論指出,當學生多次得到不好的成績后,他們就會逐漸將失敗歸因于內部的穩定的因素,即低能。因此,教師要盡量保護學生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引導學困生認識到學習中的失敗是由于平時學習欠努力以及不良學習習慣和方法造成的,讓學生看到這種失敗是可以通過自己的行動得到扭轉的。當學困生的學習稍有長進時教師就該及時抓住機會鼓勵他們,讓學困生知道這種長進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外部因素引起的,而是他們自己努力的結果。這樣學生就會逐漸形成成功或失敗的控制點在其自身內部的意識。形成了這種意識后,學困生在以后的學習中會更加努力。這樣的心理疏導只是幫助英語學困生形成積極歸因的第一步,接下來教師要為學困生的學業成功創造條件,讓他們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真正體驗到成就感。
三、拓展課外知識 激發學習興趣
語言在生活中的運用是變化多端的,并且英語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語言文化目標,因此英語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在生活中對英語的運用能力。根據知識遷移理論即個體越能發現事物間的關系,則越能加以概括、推廣,遷移越普遍。 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盡量多地向學生提供同一英語知識在不同環境下的運用情況,幫助他們發現其中的共同要素,促進學生在日后的運用中形成知識正遷移。通過提供相關的課外知識,一方面有助于為學生實現知識正遷移積累情境,另一方面還能拓展學生的眼界,激發他們對英語學習的內在興趣。
四、調整學習目標 增強學困生的安全感
克拉申在其情感過濾假說中指出消極的情緒會阻礙學生對語言輸入的接收。[2]我們發現很多英語學困生在課堂上都存在緊張感。對于這些學生來說,在有安全感的、自尊不受威脅的學習氣氛下學習,其學習動機會更高。大量研究表明在現實中的三種課堂目標結構中(競爭型、合作型和個體化型),合作型目標結構最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最有利于改善同伴關系。[3]在合作型的課堂目標結構中,成員間是相互依賴的關系,互助是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在這種環境下,有學習困難的學生不會像在競爭型結構中那樣因屢次與成功無緣而逃避或是消極參與,相反他們更有歸屬感和責任感,會與組員為實現目標而共同努力。[4]合作型的課堂目標結構很容易與英語學科教學找到切合點。帶有信息差的閱讀就是一項具有合作特點的課堂教學活動。學生通過向他人詢問有用信息將自己手頭上不完整的資料補全完整,從而實現對閱讀材料的全面掌握。[5]
五、滿足學困生對關愛的需要
研究表明,家長的輔導與英語學困生學習動機水平存在明顯的相關性。學困生的一部分成因就是家長疏于管教。教師應該經常與學困生的家長溝通,了解家長對這些學生采取的教育方式,并且在具體細節上指導家長的輔導方法。家長的參與不僅能有效地促進學困生的英語學習,而且讓學困生感受到家長對其學習的關心,明白學習的緊迫性。
另一方面,英語學困生的學習動機明顯屬于外部壓力型。促進學生為學習付出持續努力的重要動力是內在興趣。[6]為了促使學生形成對英語學習的內在興趣,家長要避免過于看重分數和排名,應多關注孩子是否有英語學習興趣、其興趣點具體在哪方面、孩子喜歡如何學習英語、在一段時間里增加了多少英語知識、語言技能有了多大長進、對英語文化有了什么新的認識等。這就要求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狀況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7]
同時,作為初中英語教師,我們要對每一名學困生充滿信心,相信每個學生都是充滿智慧的,只要給他們一點希望的火花,他們就會釋放出驚人的光芒,從而引導學困生重拾學好英語的自信心。
參考文獻:
[1] Penny Ur. 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ory [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274-276.
[2]Willam Littlewood.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53-57.
[3] Tricia Hed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22-24.
[4]嚴育洪.新課程教學問題討論與案例分析[M]. 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0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