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提出以培養跨文化意識與交際能力為目標的課堂,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方法,開展跨文化體驗式教學,利用國際交流促進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教學改革。
【關鍵詞】跨文化體驗實踐教學 廣西高職 商務專業 跨文化意識 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4C-0056-02
商務活動即圍繞商品生產、流通等進行的全部經濟活動的總稱,它幾乎覆蓋了人類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迅猛發展,使不同文化之間的融合愈加密切,沖突愈發增多。全球貿易的日益深入,更凸顯出國際商務人才所必須具備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社會也越來越迫切地需要能夠融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人文素質為一體的復合型人才。因此,以培養跨文化意識與交際能力為目標的課堂,應充分運用現代教育資源和技術,注重真實情景的創設,營造跨文化氛圍,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能動性。教師除了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的敏感性,幫助學生積累跨文化交際知識,更需要注重培養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態度和素養,提升跨文化交際技能。
一、跨文化交際課程實踐現狀
(一)重視力度不夠。教學主管部門尚未對高職商務專業人才的跨文化交際教學給予足夠的重視,跨文化交際教學缺乏綱領性文件的指導,未形成體系,教師在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教學上大多依靠個人經驗,憑借自己的理解來教學,沒能真正滿足學生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需要。
(二)教材單一,內容有待完善。多數教材過于注重跨文化交際相關理論的詮釋,內容大多停留在列舉文化異同現象等文化層面,部分教材探究了現實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沖突和誤解,但卻沒能進一步闡述和挖掘引發跨文化交際沖突的原因,進而消除跨文化交際障礙,有待于進一步完善突出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實踐性特征。
(三)教學、考核方法陳舊。從教學方法和手段來看,當前跨文化交際課程主要使用的教學方法有:列舉、講解、討論、演示等。這些方法對拓展學生視野,普及跨文化知識有一定的幫助,但沒能體現以學生為中心、更好地調動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高職商務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實踐和文化體驗的機會并不多,跨文化交際的實踐教學方式單一,但學生對參加跨文化交際方面的第二課堂活動和文化體驗與實踐活動持有極高的興趣和積極性。從課程的考核評估方法和手段來看,考核多為卷面考核、小組演示、撰寫調查報告等形式,考核內容過多的集中在跨文化知識的積累與掌握,缺乏對學生實際跨文化交際能力水平的準確判斷。
(四)師資缺陷。雖然大多數授課教師意識到跨文化交際教學的重要性,但由于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加上自身缺乏跨文化體驗與跨文化實踐的機會,在意識、知識與能力方面未能很好地提升跨文化交際教學的效果。跨文化交際教學的師資培訓與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幫助教師轉變觀念、提升素質,滿足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需求。
二、跨文化體驗式教學對跨文化交際教學的意義
真實的跨文化交際活動發生在傳統的教室之外,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跨文化意識與交際能力的提高表現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開展文化體驗式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與交際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外語的、交際的、互動的文化體驗活動是跨文化意識與交際能力培養的重要部分。跨文化意識與交際能力的真正提高,需要學生走出教室,通過親身接觸和體驗不同文化,直觀感受國外的風土人情,鍛煉語言實際應用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對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培養對文化現象的解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此,文化體驗式教學應貫穿整個文化教學的全過程,不僅僅依靠課堂的系統學習,還要積極參與文化體驗和文化實踐。
三、跨文化體驗式教學的課程實踐
在跨文化交際課程實踐的方式方法上,應采取形式多樣的跨文化教學方法與策略。應將跨文化交際課程列為涉外專業學生的必修課,通過專門的跨文化課程學習以及社會實踐來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能力。相關專業的核心商務課程應采用雙語授課,支持經常舉辦有關跨文化交際方面的第二課堂活動,課堂應注重學生的參與,應積極為學生創建跨文化交流、體驗的真實情境。
(一)課堂內文化體驗和跨文化交際實踐活動。利用國際交流促進跨文化交際課程或相關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可開展國內學生與國際學生結對子活動,可結合專業學習或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教學,給每一位新來的外國留學生配備一個或多個中國伙伴,負責全程接待外國學生在國內學校的學習與生活。這是一項真實的有效的校內文化體驗實踐,鼓勵學生真實參與到其中,為學生提供跨文化交際的機會,直觀感受國外的風土人情,鍛煉語言實際應用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對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培養對文化現象的解讀能力,進而有效地提升跨文化交際意識與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以我院為例,利用我院國際交流“中國文化東盟精英體驗之旅”項目,構建“立體體驗式”跨文化教學。在泰國留學生抵達前一周,同學們進行分組分工,讓同學們熟悉接待方案,待留學生抵達我院時,各組同學分別找到自己接待的對象,負責外國留學生的就餐、入住、熟悉學習環境、課程學習助手、參觀考察陪同等工作,該工作作為一項實踐作業,每日都需要向指導教師總結匯報。教師在指導過程中需要提醒的是,學生不能完全依賴面對面的交流,還可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溝通的工具,如微信等,這能夠為本次文化體驗實踐活動結束后,雙方能成為朋友,在日后的學習生活中進一步實現跨文化交際互動打下基礎。
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南寧,憑借大好時機,根據我院在廣西首府南寧市的地理優勢,可結合專業實際設置“東盟實訓周”,讓學生以翻譯、自愿者、調查訪問等多種形式參與到“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東南亞國際民歌藝術節”等盛會的籌備、舉辦中來,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與交際能力。
除此之外,專業建設中可聯系對應的外資或中外合資的企事業單位開展合作,為學生提供跨文化交際實踐的機會與平臺。以我院為例,我院與中—泰羅勇工業園開展合作,組織赴泰的留學生參觀位于泰國春武里府的中—泰羅勇工業園,合作開展咨詢、實習、面試、就業等工作。
(二)第二課堂的跨文化交際實踐與實習。教學管理部門可通過開展形式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幫助學生提升跨文化意識、儲備跨文化知識、加強理論結合實際,切實有效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如:定期邀請外教或外籍人士為學生講解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 邀請相關行業企業舉辦“跨國商務活動”講座;以及把外文歌曲比賽、外文演講比賽、跨國商務談判、模擬職場精英大賽等作為專業文化建設的一部分,定期開展。還可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憑借電影、電視、廣播等現代科技指導學生參與更多的跨文化體驗與實踐。以我院為例,學院舉辦中國—東盟經貿商務文化交流論壇、專家大講堂之中華文化走進東盟。應用外語系把跨文化意識與交際能力的培養納入了學生的職業素養工程,定期舉辦相關活動,如“東盟職場精英對對碰”講座等。教師在設計并指導第二課堂的活動中,需要有意識地鼓勵學生參與,積極引導學生從無意識的文化體驗與實踐到有意識的文化體驗與實踐,充分發揮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
(三)校園文化環境的學習與熏陶。可通過加強校園實地文化建設和校園網絡建設,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感受跨文化的氛圍,得到跨文化的熏陶。以我院為例,“東盟文化長廊”榮獲“廣西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榮譽稱號。除了新建的“東盟文化廣場”“東盟文化體驗中心”等跨文化宣傳媒介與平臺,還定期舉辦“東盟文化周”等相關活動。
(四)赴目的語國家體驗與學習。學校可充分利用國際交流,為學生創造去國外大學進行文化體驗與學習的機會,主要有交換生、留學生、校際訪問、短期培訓、游學等。學生通過赴目的地語國家體驗與學習,開拓了國際視野,豐富了跨文化知識,提升了跨文化交際技能。以我院為例,除了部分涉外專業有機會到語言對象國學習外,為進一步提升學院人才培養質量,為學生搭建高品質的國際交流平臺,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就業競爭力,推動我院職業教育國際化進程,還面向全院學生實施“國商院學子看世界”項目,讓學院品學兼優的學生有機會獲得資助,到與我院有合作的相關國際院校游學訪問。
(五)利用新媒體與新技術拓展渠道。現代科技為當今跨文化意識與交際能力的培養注入了新動力,學生與教師都可有效利用互聯網資源進行跨文化意識與交際能力的教學與學習。以我院為例,2016年我院實現校園范圍內全面覆蓋無線網絡。院教務部門積極開發搭建網絡教學平臺,打造“微課”“慕課”“爾雅通識課”等課程,拓展渠道,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和實踐的空間與時間,學生可利用媒介與網絡進行跨文化學習與實踐。教師應鼓勵與支持學生在課余時間積極開發和合理利用網絡資源、課程資源進行跨文化意識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學習與提升。
文化體驗式教學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過程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和教師的有效互動,教師應因材施教,設定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活動,設置有趣的交際任務,增強學生們的學習動機,激發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增加課堂互動,給學生時間去思考、提問、反思,幫助學生善于提出問題、從全局思考問題、學以致用、活學活用、創造性地學習。
建議院校能夠提高重視程度,教學管理部門給予更大的財政支持和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組織編寫適合本學院本專業的跨文化校本教研,建設跨文化商務教學資源庫,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研討活動,幫助教師樹立新觀念,重視增強自身的跨文化敏感性,培養自身的跨文化素養,提升跨文化交際教學與實踐的能力。在致力于培養跨文化交際教師的同時,校方有必要注重校園實地跨文化建設和網絡學習平臺建設,營造跨文化氛圍,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跨文化知識的增長,強化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參考文獻】
[1]段勝峰,彭麗芳.“一帶一路”背景下國際化人才培養路徑[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
[2]傅曉燕,段慧如.基于建構主義的“跨文化交際”創新型實驗設計[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6(8)
[3]顧軍正,沈芊含.商務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探析[J].管理觀察,2016(8)
【基金項目】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高職商務專業的跨文化意識和職業素質培養研究”(2013JGB371)
【作者簡介】朱倩倩,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語言與文化。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