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波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普及和推廣,課堂教學的方式、內容以及教師的教學行為都在不斷發生著變化,以適應新時期的教學要求。而教學有效性仍然是課程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決定因素,也是廣大教師應該為之努力的目標和方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教學效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效率;反思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0-008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0.053
數學作為小學學科中的一門基礎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歸納、創新等各種能力的重要任務。但是,目前的數學教學中存在著一定的枯燥性和乏味性,課堂教學效率不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也并不理想。新課程改革提倡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引導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學習數學知識,培養數學素養,提高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就需要教師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提高單位時間內的教學效率,幫助學生在更短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整體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轉變教學觀念
數學課堂教學中之所以會出現低效、甚至無效的現象,跟教師落后傳統的教學觀念不無關系。一方面,一些教師沒有與時俱進,沒有學習掌握最新的教學理念,教學缺乏理論支撐,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不僅使教師的教學水平停滯不前,而且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素養得不到相應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師不能將教材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枯燥的論述難以使學生快速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而豐富的生活資源及課堂里動態生成的教學點卻被白白浪費了。
因此,為了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必須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擺正心態,認識到沒有一勞永逸的教學模式,必須加強自身對先進理念的學習,如建構主義、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任務型教學等,這對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習積極性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教學效果遠遠優于“黑板加粉筆”的枯燥的講述。
例如,學習“圖形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四人小組,在授課前先交給小組任務:討論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有什么區別,并派代表總結陳述。這樣學生在觀察、討論的過程中,對圖形的認識更加深刻,這樣學生的學習效果比教師直接告訴他們結論要好得多。
另外,教師的教學要注重與生活實際、學生實際的結合。如學習“長方體的認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找一找身邊的長方體;教學“價格”知識時,讓學生了解一下超市里不同物品的不同標價。有了生活體驗,數學在學生眼中就不僅僅是一堆數字和圖形的羅列,而變得生動起來。因為數學知識是看得見,用得上的,所以學習起來更加輕松,也更有動力。
二、激發學生的興趣
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尚處于愛動愛玩、好奇心強的時候,教師這時就可以將“興趣”作為實施教學的切入點,激發學生進一步探求知識的欲望,誘導他們思維的深入。
(一)利用課堂導入激趣
富有趣味性或帶有疑問性的導入能瞬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將精力集中到課堂知識的學習中來,提高思維的活躍性和學習效率。短短的幾分鐘可能會影響到整堂課的質量,所以教師在課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和預設。例如,在教學“倍數”知識時,教師可以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隨便報一個數,老師就知道它是不是2的倍數。”學生的興趣立刻被激發出來,紛紛舉手要“報數”,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引入了對課程內容的學習。
(二)利用游戲激趣
游戲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利用游戲導入可以吸引學生的目光,使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在活躍的氣氛中增長知識。例如,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定數量的火柴棍,讓他們拼出最大的數字,或按要求拼出圖形。這不僅使學生得到學習的樂趣,也拓展了他們的思維,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激發。
三、恰當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教學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就要求教師與時俱進,認識到信息技術的工具性作用,將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引入數學教學中,來輔助教學。通過對信息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大量的學習資源可以被引入學習中,改善了傳統課堂只依靠課本的單一局面,有了時代的“活水”,課堂就變得更加精彩。
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和教學實際,制作多媒體課件,充分整合信息技術與數學知識,使抽象知識生動、立體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使教學內容更精彩,使學生學得更扎實。多媒體圖文結合、聲像俱全的特色也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化靜為動的展現形式也更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另外,多媒體還可以創設寬松的教學氛圍,教學不再像之前那樣古板、嚴肅,學生緊繃的神經也可以稍稍放松,知識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而是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他們面前的,對教學效率的提升大有幫助。如推導圓的周長時,教師可以用PPT課件展示圓形在直尺上滾動的動圖,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使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
需要注意的是,引入多媒體等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是對教與學的有力改進,但是運用過程中也要注重適度原則,切忌“喧賓奪主”,混淆了教學的重點,反而拉低了教學效率,那樣就得不償失了。
綜上所述,教學效率是衡量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教師要從轉變自身觀念做起,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養;注重學生興趣的激發,并恰當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提升小學數學的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陳凡相.關于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1(4):67.
[2] 王守齋.如何發揮多媒體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23):76.
[3] 霍建章.關于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探討[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3(23).
[4] 王永.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課堂有效性的策略探討[J].數字化用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