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商科專業結構和實訓基地建設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實訓基地的運行對策,借鑒現代企業管理模式,采用企業化運營機制,對實訓基地進行有效管理,讓實訓基地高效運行。在分析了評價指標體系原則、方法的基礎上,建立了實訓基地評價指標體系,對實訓基地進行績效評價,最后給出實訓基地的績效評價體系的操作建議。
關鍵詞:校企合作;實訓基地;績效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0-0-02
建立和完善高質量的人才培養保障機制是促進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對于高職院校商科專業而言,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機制的確立和完善是助推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的關鍵。更是是強專業、興行業的根本保證。
職業院校要發展首先是要建設與本區域特點相符及與本地區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實訓基地。加強實訓基地建設,是體現辦學特色和辦學水平、培養合格人才的核心,更是高職院校辦學的重要環節。
一、商科專業結構分析與實訓基地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
1.商科專業結構分析
(1)以學生就業渠道為先,調整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結構
開設新專業必須以培養市場緊缺型人才為標準,切實瞄準社會需求。定期走訪省市相關產業公司,各級有關部門并與他們建立廣泛聯系和協作,為學生的實習和就業提前找到突破口。對畢業生的就業前景進行充分可行性論證,爭取與有關部門簽訂聯合辦學協議,在此基礎上申辦新專業。進一步探索現有專業間的交叉性、科學性,做實做強品牌、特色專業。
(2)以商科專業為龍頭,依托省內知名商業集團
加強品牌、特色專業建設,調整優化專業結構。鞏固諸如會計、市場營銷等的傳統優勢專業,逐步拓展如物流管理、電子商務等的相關專業,在傳統優勢專業基礎上辦出特色,突出優勢。
(3)建立商科類專業多元化評價體系,鼓勵構建創新型人才考核機制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樹立多元化人才培養觀念。根據培養目標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學多樣的評價標準。針對商科類專業的專業特色,要及時制訂適用于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評價體系,以促進商科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并高效運行。要強化監督,重視對實踐能力的考察,調整和信息的反饋。
2.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建設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建設是高職商科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保證。高職院校要與企業緊密聯系,結合實踐教學、生產和培訓,培養出職業素質好,專業技能強的人才。積極探索校內外實驗實訓基地建設,建設多元化主體,爭取資金和人才支持,充分挖掘和發揮高校、企業、政府資源,建設具有地方高職特色的商科類實訓基地。
高職商科專業因其社會應用型專業特殊性,在其建設實訓基地過程中也可能出現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實訓基地建設不以市場需求和學生職業技能形成為基礎,而只是簡單根據課程需要來進行實訓基地建設。專業設置和地區經濟吻合度不高。職業教育好壞的評價很大程度取決于實訓基地專業設置與當地經濟結構相適應的程度。
二、實訓基地建設和運行對策
建設實訓基地首要解決的是管理體制問題,合理安排問題,由學校、行業企業負責人、教育專家組成專家組進行專業論證,確定實訓基地的專業建設方向。在運行過程中,開展多領域、多形式、多層次的橫向聯合與協作,通過校企共同建設向社會勞動力培訓、企業職工培訓全面開放。
以生為本,推進實訓教學。實訓教學必須根據學生所學專業和將來從事崗位的性質,確定學生需掌握的職業核心能力。依托學校現有的師資水平和軟硬件設備,讓學生有機會進入相應實訓室接受專業技能強化訓練。有兩種模式值得借鑒,全維度實訓基地建設和生產線頂崗實訓建設,其區別在于前者學生在固定區域完成工作任務后,可以與同學、老師一起討論完成任務時出現的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后者更注重向學生還原一個真實的實訓環境,使得學生在走上就業崗位前就有了更多的實訓機會。
建立多元化融資渠道,保障實訓基地建設經費投入,甚至可以引入民間資本,聚集全社會辦學力量,爭取政策支持和鼓勵享受優惠政策,使企業的辦學積極性得以激發。
校企共建的實訓基地,采用企業化運營機制,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董事會行使決策權是管理決策機構,實訓基地下設教學部、行政部和生產部。將企業生產和人才培養體系融入一體,建立起對接產業、服務行業、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新機制。借鑒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形成有店有廠的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三、實訓基地績效評估體系的原則
1.客觀性原則
在確定評估標準和制訂評估指標體系時,不僅要分析高職教育現狀,也要具有前瞻意識,需要遵循高職教育客觀規律,唯有如此,才能有正確的評估結論。在實訓課教學能力評估中還要注重培養學生技術應用和創新的能力,把雙師型教師的比例作為評估的重要標準。另外,職業技能證書獲得和考證一次性通過率也是評估的重要考量指標之一。考證通過率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實訓教學質量的客觀水平。
2.可操作性原則
在確定評估等級標準,設計指標體系時,對評估條款最大限度的給出合理的評判標準,如對雙師型教師數量的考核,職業技能培訓通過率,對評估體系中綜合度高的評估條款,要做好分析,實現量化。
3.持續發展性原則
在制訂實訓基地評估體系時考慮到實訓基地建設是一個漸進漫長的過程,需要考慮到基地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在實訓基地建設和發展過程中需要把握建設要求,明確建設要求和責任,。理清思路、更新理念,做好可持續發展的準備。
四、實訓基地評估指標體系
1.校企共建實訓基地績效體系的基本框架
實訓基地績效評估的指標體系主要分為實訓基地建設與運行、實訓基地功能、實訓基地效益和實訓基地創新這四個方面。實訓基地建設主要考察校企共建、產學研結合,基地建設是否與專業發展相契合,產學研共建方式是否持久穩定,基礎設施建設是否達標包括實習場地面積和設備總值等指標。雙師型教師的人數和企業專兼職教師情況也是評估指標中的重要考量。實訓基地功能考察的是人才培養、職業培訓、項目開發、技術推廣和推薦就業。在培養模式、培養人數、實訓場所年使用天數、培訓項目、人數、職業資格鑒定、課程設計、教材編寫、共同開發項目、社會經濟效益、就業人數、就業質量等方面進行。實訓基地效益和管理是績效評估指標體系中重要的觀測點,包括實際動手能力,實際使用效率、產學研結合程度、學生技能競賽、產學研收益率、學生實習管理制度、實習教學計劃、主體評價、學生實訓情況反饋。實訓基地創新指標涵蓋項目立項,科技創新、人文環境和持續發展。
2.實訓基地評估指標設置
實訓基地的評估指標設置應從指導思想、基本功能、資金保障,隊伍建設、規章制度實訓效果、產學合作方面進行。實訓基地的建立必須與學校的行業背景和主體專業的特色相結合,需經過充分的調研,論證,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特色。實訓基地的基本功能是能進行職業技術技能訓練,完成相應專業教學計劃中所規定的職業素質訓練、實踐教學能力訓練和各種職業標準訓練,有真實的或仿真的實訓教學環境,能接受企業的實際委托開發或聯合技術攻關,進行新技術推廣應用和專業研發。實訓基地建設有能滿足實際建設規劃的經費預算,有切實可行的經費籌措渠道,有詳實的專項費用計劃,穩定的資金來源,用于實訓基地儀器設備更新維護、保養、添置、運行及耗材等。落實實訓指導老師的培訓費用、培訓計劃等,實施輪訓計劃和新項目師資培訓計劃。實訓基地的儀器設備損壞、丟失賠償有儀器設備的管理制度及低值耐用品管理辦法;有精密儀器、大型設備使用管理辦法。有明確的職業技術技能培訓目標和完整的專業職業分析,職業能力分析,職業技術能力的資料。學生實習、實訓報告綜合評價,基本技能達標情況也是考量實訓效果的方面,學生應取得相應專業技術資格證書和等級證書,具有利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專業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培養學生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的實踐教學體系,并能結合具體實訓項目改革教學方法,根據市場需求與行業聯合共同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項目等。
對高職校尤其是商科專業實訓基地評估指標體系的內涵進行分析研究,貫徹指標設置的基本原則,加強可操作性和指導性。著重分析實訓基地評估指標體系的原則、方法,建立起高職院校校內實訓基地指標評價體系。
3.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建設評估指標體系建立的方法
高職院校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建設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通常采用資料收集法和系統分析法。資料收集法有多種,比如文獻分析法、調查法、實驗法、經驗總結法和個案研究法等。系統分析法是指把要解決的問題打包為一個系統,找出系統要素間的關聯,進行全面綜合分析,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不確定的情況下有助于確定這些問題的起因和本質,找出各種可行方案,并對照標準對諸多方案進行比較,使決策者能擺脫復雜環境做出科學抉擇。
高職商科專業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建設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采用了資料收集法和系統分析法相結合的方法,其實施流程是先收集相關評估指標體系,再對選定的指標進行分類歸納,對重復項和相關性進行處理,對各指標進行合理性、完備性評價,最后整理出結果。
五、實訓基地績效體系的操作建議
1.搭建實訓基地管理平臺
通過搭建管理平臺對實訓基地的教學管理、實訓設備管理、實訓技能鑒定等環節進行管理,提高實訓基地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2.建立實訓基地的績效評價機制
在評價目標上,優先選擇運作較好的實訓基地作為切入點;在評價過程中應該逐步試點、分步實施進行;評價組織上,應該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高職校作為試點單位,再向他校過渡;在評價內容上,根據基本框架,在自評的基礎上開展多元化評價。
3.形成有效的實訓基地反饋機制
根據市場人才需求的變化,建立起由學生、實訓基地老師和負責人組成的多信息反饋渠道,建立信息暢通的溝通機制,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及時反饋評價情況,及時調整服務項目和實訓內容。在反饋績效評價結果時,不僅要反饋實訓基地建設的特色、成效和創新,也要反饋存在的問題,讓實訓基地的建設者和管理者更好的了解基地存在的差距及原因,明確今后的方向,從而建設更好的實訓基地,提升企業品牌,營造良好的職業氛圍。
4.嘗試建立共享型實訓基地
在確保教學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向社會開放。實現資源共享。使區域經濟得到更快更好發展,成為校企合作的載體、產學結合的平臺及服務社會的窗口。
六、結語
根據高職人才培養要求,校企共建商科專業實訓基地,融合各方資源和社會化力量,借鑒現代企業管理模式,采用企業化運營機制,對實訓基地進行有效管理,讓實訓基地高效運行。在分析了評價指標體系原則、方法的基礎上,建立了實訓基地評價指標體系,對實訓基地進行績效評價,最后給出實訓基地的績效評價體系的操作建議。
參考文獻:
[1]居珈璇.高職院校產學研實訓基地績效評價體系研究[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
[2]童衛軍.高職院校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與運行機制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1(7).
[3]陳菲,仇邵平.校企共建酒店專業實訓基地的績效評價研究[J].廣州農工商職業技術學報,2011(5).
[4]薛建榮,王靖,王俊.關于構建高職教育校內實訓基地建設評估體系的探討[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2):45-46.
作者簡介:邱莉霞(1979-),女,江蘇無錫人,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助理研究員/經濟師,主要從事教育教學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