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榜
【摘 要】課堂動態生成就是指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合作、對話、碰撞的課堂中,現時生成的超出教師預設方案之外的新問題、新情況。我們關注“生成”,不能僅停留在捕捉到教學實踐中即時生成的生動情境,充滿童趣的問題,孩子反饋的信息,還要進行價值引導。本文從小學數學課堂動態生成的起點、觸發點、中心點三個方面展開了論述。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動態生成 創新意識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024
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生命歷程,課堂教學應當煥發生命的活力。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一個具有生命活力的課堂可以激發求知欲望,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真正提高了學生應用數學意識和創新意識。
一、精心預設,是動態生成的起點
(一)目標預設從凝固型到滲透型
課堂教學是個準備——實施——目標達成的過程,雖然我們在每一次的教學中都會思考:這節課的目標是什么,卻很少關注目標的落實。教學設計中,目標雖然能完整地記錄三維目標的整合,可在詳細的設計中卻沒有緊密結合起來。教學目標成了一種擺設。因此設立過程性目標,將目標滲透到每一環節中,顯得很有必要。預設時要考慮怎樣在過程中,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當學生夠不著目標時,要考慮過程的再展開。預設的目標并不是不可調整的唯一行為方向、也不是行為檢測的唯一標準。課堂教學具有較強的現場性,學習的狀態、條件隨時會發生變化,當條件發生變化的時候,目標需要開放地納入彈性靈活的成分。
(二)環節的設計從單線型到多線型
這就要求教師在寫教案時,要突破對課堂框架進行程序設定這節課什么時候進行什么環節,這環節到下環節應如何度過等傳統備課模式,進行假設性備課,著力對課堂可能發生的情況從多方面進行估計,并設計出多角度、多層次的策略庫,以備在課堂中能迅速調用,包括:如何指導學生學?什么情景下適宜采用自主探索?什么情景下適宜教師講解?同一個問題,如果學生的反饋信息太容易,那該如何調整?如果學生反映太難,又怎樣調整?
(三)教學時空預設從緊湊型到留白型
葉瀾曾說:“一個真正把人的發展放在關注中心的教學設計,會使師生教學過程創造性的發揮提供時空余地。”然而我們的在備課時往往把學生的思維與活動束縛在周密詳盡的一個又一個教學環節中,課堂仿佛成了一條高速運行的“流水線”。如果課前設定過多,課上學生的自由空間也許就越小。
二、重點關注,是動態生成的觸發點
(一)關注新問題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由于認知在不斷地深化和發展。他們往往和以前的舊知識產生了不同的聯系,從而迸發出種種問題,我們要將課堂教學中這種生成的問題轉化為有效的教學資源。如在教學“萬以內的退位減法”,在學生歸納出法則之后,再次組織學生質疑:你還有什么新問題?學生提出:2431-1641=790一題,問:我的算式十位上3減4不夠減從百位退1,如果百位上是0那怎么辦?這個問題在新授課中提出,確實讓我覺得意外。但仔細想想,知識在學生腦中不是孤立的,新舊知識時時發生著聯系,這些預設外的問題該如何對待呢?我當時由衷地表揚學生,并把這問題轉交給學生來討論。
(二)捕捉新創意
課堂就象個網絡,學生則是網絡的節點,課堂上網絡的節點都在活動,每個學生都想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時教師更應該特別關注他們的發散性思維。如教學連續退位減法2000-426學生已經交流歸納出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仍有一位學生高舉著小手,我雖擔心課堂的節外生枝,但還是讓她發表自己的看法,結果,她的算法是這樣的:1999+1-426。不拘一格的算式顯示了她不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三)重視數學思想
新課標對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數學的思想方法是蘊涵在知識的發生、拓展、應用過程中動態生成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常常結合解題策略的溝通、比較、總結中,滲透數學的思想,使數學課堂顯示出豐富的教育內涵。
三、合理駕馭,是動態生成的中心點
(一)學會傾聽、即時應答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沒有想到的“可能”,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這時教師要善于傾聽,善于發現學生問答中富有價值和意義的、充滿童趣的問題,通過課中捕捉學生的信息,處理信息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使自己輕松地解決課中出現的各種可能。教師要學會傾聽,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學生身上,要學會及時作出合適的應答(包括評價、追問、啟發、判斷、組織等)通過多向交往作用,推進教學進程。
(二)學會整合,順勢調整
在交流互動、動態生成的教學過程中,來自學生的信息大多處于原生狀態,往往是零星的、模糊的,這就需要老師自始至終研究學生,“選擇”學生的創新信息,加以匯集、豐富,形成更為綜合、完善的新認識,并引出新的開放性問題,引領學生把教學過程向更高水平推進。如教學例如:在教學“角的度量”是,教師采用先讓學生仔細觀察量角器,通過觀察: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發現和疑問。“為什么會有內外圈?為什么有這么多的刻度,量角器是怎么造出來的?”這些問題中我重點選擇了最后一個問題展開教學。先讓學生在量角器上找到90°的角,再引導學生發現半圈的度數是180°,順勢解答了第三個問題。
(三)學會等待,彈性控制
生成需要空間,空間是生成的前提條件。生成需要時間,時間是生成的必要條件。彈性控制就是為了在課堂教學中動態生成留有時間和空間,充分滿足學生的表現欲,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讓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在等待中,把握節奏,當教師的時間掌握與學生的整體思維速度吻合時,學生的生成達到教師的預設要求。例如在課件出示統計表,參加語文小組的有8人,參加數學小組的有9人。學生計算的方法算出總人數:8+9=17(人)而用數數的方法算出總人數是14人。為什么算出的總人數比實際人數多出了3人呢?學生一開始很迷惑,討論了一會兒后,學生就有了許多精彩的看法,從探究中學會了利用集合的思想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總之,課堂動態生成有賴于教師的教育智慧,擁有教育智慧的教師是面對各種教學情境都能以種開放的心態,把師生互動和探索引向縱深,使課堂再產生新的思維碰撞,從而再有所發現,有所拓展,有所創新,促進教學的不斷生成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英)蘇·考利.教會學生思考[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2]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