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婷
[摘要]現今英語教育成為了國家政府以及社會大眾廣泛關注的焦點,而在我國高校教育中可以說大學英語是其重要構成部分,大學英語具備發展較快以及覆蓋較廣的內在特點,對于學生綜合發展起著重要影響作用。地方新建本科(以下簡稱“新本”)院校就需要對大學英語給予更多關注,而本文基于此就大學階段英語方面課程設置內涵進行著手分析,之后對地方“新本”院校英語方面新型化課程設置予以研究。
[關鍵詞]本科院校;大學英語;課程設置
前言
眾所周知,我國經濟的穩定發展帶動了教育的進步,在該種環境背景之下各個省市區域建設了眾多本科院校,這些地方“新本”院校通常是相關院校合并或者是專科院校轉變而來,其對于英語課程管理教育經驗不足,開設的英語課程常常無法實現較好教學效果,學生也難以在大學英語之中真正的獲取多元英語技能,由此地方“新本”院校要想實現長足發展急需要優化英語方面課程設置。
一、初探大學階段英語方面課程設置內涵
大學階段英語課程相較于傳統意義上的雙語教學以及專業英語有著較大差異,大學英語是建立在外語教學實際理論基礎之上,將英語方面學習策略以及應用技能和相應的知識語言等作為關鍵教學內容,依托于多樣教學手段以及教學模式展開實際教學的一門課程。可以說大學英語對于學生實際語言能力良好培養較為重視,此外關注學生有效應用英語從事多樣職業。而大學英語本身具備的較強技能性以及應用性和相應的專業性,促使其課程設置需要緊緊把控學生英語方面綜合能力良好提升這一主題。簡而言之就是需要將學生專業能力以及培養目標和相應的英語課程三者之間緊密的聯系起來,不僅僅是需要對英語課程完整性以及系統性予以追求,而且還需要切實依據學生需求以及能力因素積極開展實踐教育,最終促使學生在大學英語實際教育之中具備英語方面綜合能力,同時更加具備突出的英語技能。此外大學英語實際課程設置還需要嚴格遵循以生為本原則,將學生作為教學關鍵主體,在對生情以及校情和相應的國情等展開研究分析基礎之上促使英語方面課程設置符合自身學校辦校特點以及學生發展需求。
二、探析地方“新本”院校英語方面新型化課程設置
當前眾多地方“新本”院校開設的英語課程實際教學效果并不盡如人意,眾多的學生對于大學英語的日常學習均是建立在應試基礎之上,簡而言之就是為了考試過級或者是英語期末考試去學習英語,由此學生即使是四年學習之后并不具備英語方面溝通能力,認識英語但不會應用英語展開溝通的現象比比皆是。在該種狀況下眾多地方“新本”院校就需要對以往英語課程優化設置,落實國家提出的應用型優秀人才培養政策,將大學英語作為試點課程,展開對自身院校不同專業學生英語技能的良好培養,嚴格遵循教育大綱因材施教以及分類指導教學要求,將大學英語該門課程設置為必學課程以及選學課程。
(一)必學課程設置
設置必學課程最終目的在于促使不同專業學生具備英語方面通用知識,此外在具備通用知識基礎之上將英語方面知識構架予以重新梳理。具體來講,必學課程應該是添加在大一、大二年級之中。一般英語方面的聽以及說和寫、讀四大技能較為重要,學生一般在該四方面技能上較為欠缺,而這四方面技能又是學生走進社會常用技能,因此學生只有掌握了讀寫聽說四項技能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對此地方“新本”院校就需要在大一、大二年級增加讀寫聽說必學英語課程,其中英語翻譯以及英語寫作和相應的英語閱讀、聽力設置為英語方面綜合技能實際課程,占到大一大二年級三分之二課程比例;而英語口語則占到大一大二年級三分之一課程比例。而該種課程劃分不僅能夠促使學生打牢英語方面讀寫聽說基礎,而且還能夠為學生順利通過大二年級四六級英語考試保駕護航。地方“新本”院校可以將大一大二年級英語必學課程實際總分設置為十五學分,共計二百四十個學時。
針對英語方面必學課程需要是展開分級教學,也就是說教學環節中地方“新本”院校對授課時間進行統一安排,依據學生進校英語摸底考試進而將學生具體劃分為一級以及二級和三級學生。一般二級學生占比重較大,一級以及三級學生占比相對較低。而一級代表英語基礎知識較為扎實的學生,二級代表英語基礎知識一般的學生,三級則代表著英語基礎知識較差的學生。主抓三級相關學生,對其基礎知識進行強化教育,大一第一學期完畢之后待到第二學期實際開學,則需要重新對所有學科學生予以英語方面摸底考試,然后再次劃分級別展開教學。而該種分級教學主要是考慮到大一新生入學時具備不同的英語水平,差異化的分級并展開英語必學課程實際教學有利于學生快速提升基礎知識。而除了分級教學之外,地方“新本”院校還需要在大一大二英語必學課程開展的環節中提供學生豐富的學習資源,必學課程之中無論英語閱讀還是相應的英語聽力,都需要教師能夠脫離于課本內容增加課外教學素材。因為英語課本內容畢竟有限,想要通過大一大二短短兩年時間快速提升學生英語讀寫聽說方面能力還遠遠不夠,地方“新本”院校可以建立英語資源平臺,在該種資源平臺之上容納了眾多的英語方面網絡教學資源以及學習資源,教師可以充分的利用平臺中豐富教學資源展開教學,學生也可以日常在該種平臺中進行英語學習充電。當然英語教師可以直接將必學課程教學和資源平臺建立起關聯性,如布置學習任務為選取平臺資源中優秀英語文章展開閱讀等等,顯然這樣的必學課程教學效果會非常好。此外針對英語口語方面的必學課程教學則需要地方“新本”院校組建一支優秀的外教團隊,通過外教的專業化口語教學積極開展大一以及大二英語方面學習活動,在學習活動之中促使學生具備良好口語能力。
(二)選學課程設置
設置選學課程最終目的在于提供不同專業學科學生英語語境背后語言文化,促使英語實際課程設置展現出較強的文化教育功能。具體來講,選學課程應該是添加在大三、大四年級之中,選學課程可以設置為十門到十五門之間,一門課程學分則設置為兩學分到四學分之間,地方“新本”院校可以將大三大四年級英語選學課程實際總分設置為十學分,共計一百六十學時。可以說學生在大一以及大二將英語方面基本的讀寫聽說能力有效之后就需要學習英語實際語言文化,學生依據地方“新本”院校設置的具體英語選學課程進行自由挑選,一個學生至少需要學習兩門選學課程。而從眾多選學英語課程本質來講主要是分為了兩類,一類是高級文化課程,另一類是跨學科語言課程。
首先從高級文化類型課程上講,地方“新本”院校需要依據學生實際發展需求以及學習水平提供英語國家風俗方面相關課程,也可以是提供英語國家文化習慣方面相關課程,還可以提供英語國家宗教信仰方面相關課程,或者提供英語國家政治經濟、歷史發展等等方面相關課程。這些課程在設置的時候需要是具備較強的針對性,如設置“英美文化課程”以及“英美傳統美食課程”等等,簡而言之就是這些課程需要是針對英語國家的某一文化展開教學,而這樣的教學不僅能夠促使英語方面文化教育更加具體,而且具體化的英語文化課程更受學生喜愛。
其次從跨學科語言類型課程上講。地方“新本”院校除了可以在眾多選學課程中融人高級文化類型課程之外,必要的跨學科語言類型課程也是必不可少。一般跨學科語言類型課程的選學建立在學生具備扎實英語知識基礎之上,地方“新本”院校設置與各個專業較為相關的選學課程,如設置銀行類英語課程以及旅游類英語課程和相應的外貿類英語課程、機電類英語課程等等,這些課程為學生專業學習奠定了堅實基礎,而學生學習與本專業內容相關的英語知識也可以促使其走進社會之后實現職業長足發展。如地方“新本”院校開設“銀行柜臺英語”課程,學生在這樣的課程之中能夠學習到柜臺業務相關的英語知識,如支票轉賬以及本金利率和相應的賬戶匯款等等專業英語知識,這對于財務會計專業以及金融經濟專業等相關學生則較為有益。
總的來講,當前地方“新本”院校需要將英語課程設置為必學課程以及選學課程,其中必學課程集中在大一以及大二年級,主抓學生英語方面讀寫聽說實際能力的培養;而選學課程則集中在大三以及大四年級,主抓學生英語方面文化素養以及跨學科語言學習能力的培養。而建立在必學課程以及選學課程基礎上的大學英語實際課程設置將能夠為培養優秀人才奠定堅實基礎,此外也能夠促使大學英語實際教學更加有效。
結語
綜上分析可知,走進新時期之后,我國與世界范圍內其他國家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在該種環境背景之下英語成為了我國聯系其他國家的語言載體,對此我國較為中小學以及大學階段英語教育。而針對地方“新本”院校來講,在英語教育經驗上較為欠缺,急需要對英語方面課程設置予以優化。當前地方“新本”院校完全可以將大學英語設置為必學課程以及選學課程,將必學課程以及選學課程融合在四年教學之中。而本文將地方“新本”院校英語方面課程設置作為研究核心,期望為后續關于英語課程優化設置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論上的參考依據,更旨在為國內眾多地方“新本”院校提升英語教學獻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