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賢
【摘 要】教育界流行這樣一句話:智育不好是次品,體育不好是廢品,德育不好是危險品!現代數學教育應不同于傳統的教育方式,應充分發揮它的智力價值和美育價值。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有諸多渠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可行性,注重滲透的反復性,在耳濡目染的諄諄教誨的過程中實現教學和德育的雙重目標。
【關鍵詞】小學 數學教學 德育教育 滲透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127
德育的過程是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統一發展的過程,而知、情、意、行指的是思想、情感、意志和行為。在小學教學大綱中就明確提出:“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教育,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那么在新課改下我們如何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小學教學中去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利用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愛科學教育
現在的教學條件比以前好多了,大部分教室都有多媒體。而在數學教材中有許多情境圖片、應用題等資料,在實施德育教育時,我便根據其內容來滲透德育。如:在教學方向與位置時,我告訴學生: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針是司南。而司南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在課程的不同時刻,滲透文化教育,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為之奮斗的動力,進而實現雙重教育的目的。再如回收10噸廢紙能生產再生紙800千克,這就相當于少砍18棵大樹。如果我們學生每人每個月回收2千克廢紙,那么一年每人可以回收廢紙多少千克?照這樣計算,我們全班同學一年回收的廢紙大約有1噸嗎?如果按我們一個班級的同學一年回收一噸的廢紙來計算,我們全校24個班一年回收的廢紙大約相當于砍多少棵大樹呢?通過啟發、感悟、計算,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這樣不僅生動了課堂教學,還在理性的教學中實現德育的浸染,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又認識到環境污染的危害,還能從小培養節約的良好習慣。
二、在數學教學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
數學實踐活動是滲透德育教育最好的方式之一。數學教學是以教學數學知識為主,因此只能結合教學過程抓住德育因素的一詞一句、一例一題、一表一圖,適時適量、自然地進行滲透。例如教學《面積的計算》實踐活動,在學生認識圖形和會計算面積的同時,帶領學生開展實地測量教室、操場等活動,把測量的數據整理出來,再計算出面積。這樣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使學生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學生們在一起學習,既要為別人的學習負責,又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要意識到個人目標和小組目標之間是相互依賴關系,只有在小組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使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加強了所學知識與具體生活實際的聯系,培養了學生與人合作的態度。既讓學生認識團體合作的重要性,又讓學生增加了集體責任感,學會與人合作交流。再如:在教學統計時,有這樣一道練習:“我國運動健兒在第24—26這三屆奧運會上各獲得獎牌數為20塊、36塊、52塊,要求制成獎牌的統計表。”對于這道題,我并沒有急于讓學生解題,而是讓學生仔細讀題,接著讓學生說說想到了什么,許多學生都想到了我國的體育成績進步飛速,緊接著我就說我國的體育事業飛速發展,在國際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祖國爭得了榮譽,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感到無比的自豪,你們也應該努力學習,像運動員那樣為國爭光。結果,所有學生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做起題來也是十分認真仔細。
三、利用學科的特點,培養學生優秀品質
數學這一門學科本身有很強的嚴謹性,而這一理念應貫徹在整個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在對數學教學中的概念進行講解時,要盡量運用專業的數學語言進行準確描述;對公式的具體作用,要進行確切的講解;板書的書寫要有一定的條理,一定要在小學生中做好嚴謹認真的帶頭作用。其次,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進行啟發式教學,在教師的啟發下讓學生親身實踐和探索,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出答案,得出結論,這樣學生記憶牢固深刻。在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中,間接培養了學生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涵養了學生勇于探索、開拓的精神。
四、利用榜樣的力量,培養學生學習習慣
數學的學習需要具有一絲不茍、認真仔細的良好品質。所以在學習新知識時,學生要積極思考,分析理解,發表自己的見解。在鞏固練習時,需要認真審題,仔細計算,小心驗算。時間久了就能培養學生做事有條理、嚴謹的態度,從而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而這些和課堂上教師和優秀學生的示范及老師嚴格要求是分不開的。如:在學習《圓的周長》時,通過介紹我國偉大數學家祖沖之對圓周率的精確計算,這種嚴謹的態度和健全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自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為人處世的態度,真正彰顯榜樣的力量。
總之,數學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根本目的是使教學真正為新世紀培養合格的人才服務,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點點滴滴,有機滲透,耳濡目染,循序漸進,潛移默化,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