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宏立+韋建輝+劉海東



【摘 要】本文闡明開放式培訓基地的內涵、建設背景、必要性及原則,以南寧市第四職業技術學校開放型培訓基地建設為例,闡述開放型培訓基地的實踐過程及其取得的成效。
【關鍵詞】中職學校 開放型培訓基地 實踐與探索 五開放 五基地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4B-0010-05
近年來,國家對職業教育越來越重視,使職業教育得以快速發展。職業教育已經成為我國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我國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我國職業教育,必須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勞動者。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職業教育的重點是提高教育質量,對城鄉需要就業人員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對在崗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培養高技能人才。南寧市第四職業技術學校,是教育部確認的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校,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實訓設備相對完善。為此,學校進一步探索開放型培訓基地建設問題,提出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辦學思想,深入推進課程改革,可持續地發展職業教育,有效地為廣西職業教育服務、發揮國家示范學校的輻射作用。
一、開放型培訓基地的內涵
實訓基地首先要承擔著培養學生實踐技能與崗位綜合能力的功能,中職實訓基地是中職學校實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職學生與職業技術崗位零距離接觸,學習理論知識、掌握職業技能、提高綜合素質的實踐性學習和訓練平臺。實訓基地是要通過建造真實的實踐環境為學生技能培訓與能力的養成提供有效的保障,通過“識、學、教、做”四位合一的教學模式,培養出大量入門快、動手能力強的技術人才。開放型培訓基地就是針對傳統的、封閉的、僵化的、指令式的職業學校培訓模式而提出的,是全民教育和創新教育新理念下催生的一種全新的培訓模式。它以馬克思主義的人的全面發展論和現代科學的系統論和多元智慧理論,特別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理論基礎。突破了傳統職業學校培訓基地的封閉、僵化狀態,有效整合政府、學校、企業和社會資源,改變了師生的觀念、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在培訓過程中更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技能的訓練,把學生置于一種民主、動態、合作、對話的學習環境中,不斷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動機,增強學生自身參與知識建構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在這種培訓模式中,職業學校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變為指導者,學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為知識的主動建構者。
二、學校建設開放型培訓基地的建設背景
(一)區域、政策背景
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實施、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扎實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加快、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南寧、國家正式批準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極大地推動了廣西北部灣經濟圈的發展,為區域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環境。
(二)貧困縣環境背景
南寧市大部分縣區經濟發展快速,群眾收入日益增加,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尚有上林、馬山、隆安三縣的部分鄉鎮群眾收入偏低,生活水平難于改善,各種職業技術缺乏,家庭面臨交通不便、致富難、求學難等難題。
(三)社區建設背景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國家倡導建設學習型社會,南寧市率先啟動了建設學習型社區的工程。中職學校成為承擔南寧市建設學習型社區的主要培訓單位,依托現有優勢專業,對學校周邊社區居民開展提高職業技術、文藝表演等類型的培訓。
(四)進城務工人員就業背景
隨著經濟結構大調整,東部產業西移,農村勞動力大量涌入南寧,從事各個行業中的技術含量不高的工種。他們未經培訓,對工作中的基礎技術要求、安全操作要領等知識知之甚少,很多企業也無法及時對務工人員開展及時、系統的培訓,因此,承擔相關的培訓成為職業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學校利用優勢資源,實施送教入企、送教入村或接受民工入校培訓工程,為進城務工人員更好服務企業適應社會做出貢獻。
(五)校企合作共建背景
汽車行業迅猛發展,汽修廠、4S 店如雨后春筍,汽修工人技術參差不齊;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學前兒童及幼兒園不斷增加,學前教育師資匱乏。這些行業的從業人員的培訓提高工作迫在眉睫,學校與企業合作,可為企業員工提供必要培訓。
基于上述背景,學校提出打造“開放型”培訓基地,承擔服務貧困山區農村、服務城市社區、服務企業工人、服務學生、服務社會人員等的培訓任務,起到引領同類學校發展、服務社會、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
三、開放型培訓基地建設的必要性
國家“十三五”規劃指出,支持有條件的高校和職業學校配合企業的“一帶一路”建設,推動高等學校和職業學校進一步開放辦學;同時,創新高水平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推動學習型城市建設;積極發展學前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職業教育、老年教育、流動人口教育和在職崗位教育;加大對農民工、失業者、低技能者、殘疾人等弱勢群體職業培訓的扶持;加大教育系統內部資源開放共享,使校校協同、城鄉統籌、科教結合、大中小學有機銜接,促進教育系統內部不同層次、類型之間互動往來,教師、設施設備、課程等資源開放共享,實現教育資源利用效益最大,促進教育資源共享及對外交流合作。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重點建成職業教育特色專業和實訓基地。
規劃提出,要根據產業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優化職業教育體系結構。根據各主體功能區的定位,推動區域內職業學校科學定位,使每一所職業學校集中力量辦好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特色優勢專業(集群),服務產業結構調整優化。
實訓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中職教育是一種以培養職業能力為基礎的教育,具有明顯的職業技術屬性。實訓教學是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客觀要求。中職學生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實訓基地正好可以成為培養他們實踐動手能力的場所。實訓基地的教學基礎設施、工作狀況和組織管理直接反映一所職業學校的教學質量、教學水平和管理水平。緊跟現代社會科技、生產、服務、管理發展建設開放型實訓基地,在特定的氛圍下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和職業道德,是職業教育的必然要求。
實訓教育是職業教育區別于普通教育的最大特點,也是職業教育的核心部分。為了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各中職學校在建設傳統實訓基地的同時,要根據社會發展需要,開設與專業、課程、項目和培訓對象相適應的開放型實訓基地,更好地為教學服務,滿足社會要求。
中職學校開放型培訓基地,是在充分利用學校優質資源的前提下,構建一個面向社會和校內人員開展多種職業技能培訓的基地。其培訓資源(包括培訓師資、培訓設施設備)具有優越性、培訓對象具有多元性、培訓技能具有多樣性。因此,開展中職學校開放型培訓基地的探索與研究,一是有利于優化培訓資源,即有利于學校培訓師資和培訓設施設備的進一步提高;二是有利于學校開展多種職業技能培訓,為社會和校內人員提供合適的職業技能培訓;三是有利于構建和完善開放型培訓基地的建設和管理。
四、開放型培訓基地建設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導向性原則
實訓基地要發揮區域性導向作用,即要在該區域內發揮培養的導向作用,或者說,要在職業教育和企業生產中發揮示范作用,以基地建設帶動本區域職業學校改善實踐教學條件,推進區域職業學校與企業的改革和發展。
(二)共享性原則
實訓基地的建設,不僅是要為本校服務,為某一專業服務,而且是要為相關專業及有需要的學校服務,為企業培訓服務。一般采用校企聯合、校校聯盟等方式,互通互補互助,整合人才、資金和技術資源,把有限的資源相對集中起來,共同建設先進的高水平的開放型的實訓基地,避免低層次的重復建設,提高實訓基地資源利用率。
(三)效益性原則
既要講究經濟效益,又要重視社會效益,使兩種效益都得到發展。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確保開放型實訓基地可持續發展。
(四)發展性原則
開放型實訓基地建設要有發展性規劃,把規模較小、實力較弱、專業面較窄的實訓基地通過整合、合作、共建等形式,把它發展成為規模更大、實力更強、專業面更寬的在區域內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綜合性開放型實訓基地。
(五)社會教育性原則
面向人人,推進終身教育,促進學習型社會建設是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重要任務。社區教育是實現終身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推動學習型社會構建的基礎。而中職教育資源則相對豐富,在此情況下,中職學校實訓基地要對社區教育應有更多的責任擔當。要根據當地社區教育實際,結合自身資源優勢,從教育內容和管理形式兩方面進行積極主動的探索實踐,服務全民和關注民生并行,擴大職業教育影響力。
五、建設開放型培訓基地的實踐探索
通過幾年來對中職學校開放型培訓基地的研究與探索,南寧市第四職業技術學校規范了開放型培訓的工作流程,改善了開放型培訓方法,探索出具有中職校特色的開放型培訓體系,制定面向基層各類培訓對象的系列培訓包,利用數字化教學平臺實現資源和信息的共享,利用“五基地”(國家級殘疾人培訓基地、南寧市扶貧培訓基地、南寧市學前教育師資培訓基地、南寧市青秀區博海培訓基地、南寧市群健工程機械培訓基地)為載體,形成“五開放”(培訓對象開放、培訓資源開放、培訓形式開放、培訓過程開放、合作對象開放)的培訓理念,構建開放型培訓基地建設的管理機制,形成各種管理文件,提升培訓師資隊伍的管理及教學能力。通過與行業、企業合作,整合校內外各種資源,開發培訓項目,更新培訓方法,實現培訓理念的科學化、培訓主體的多元化、培訓對象的開放化、培訓內容的動態化、師資的專業化、培訓手段的現代化、培訓流程規范化、培訓效果多贏化。
(一)探索出一套適用性強的職業培訓方法與手段
1.形成規范的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流程
學校在不同培訓項目的實踐中,利用數字化校園的網絡平臺和遠程教學與管理系統,探索并形成規范的培訓流程,實現開放型培訓基地工作流程規范化,為學校的培訓工作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等成本。開放型培訓基地工作流程如下(圖 1):
2.初步建立遠程教育的職業技能培訓系統
在學校數字化校園和各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的基礎上,學校夯實開放型培訓基地現代化培訓手段的硬件基礎,初步開發遠程教育與管理系統、視頻課堂系統,使學員通過網絡了解培訓項目、培訓內容、考核標準、模擬測試,等等。
(二)開發了面向基層各類培訓對象的系列標準培訓包
改革傳統的課堂培訓模式和培訓手段,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資源、實訓基地以及網絡建設平臺,初步形成系列培訓包。開展汽車維修工、汽車鈑金工、汽車電工、汽車噴漆工、汽車美容工、計算機操作員、普通話、營銷師、保育員、教師資格證、倉儲員、客房服務員、餐廳服務員、插花員、花卉園藝師、低壓電工、營業員、收銀員、家用電子產品維修工、空調制冷維修工、服裝設計定制工、叉車駕駛員、挖掘機駕駛員、裝載機駕駛員等工種培訓,開發了以職業標準和能力為核心的涵蓋培訓內容、課程、教材、考核標準的培訓包。培訓包如下(圖 2):
為高效、規范開展職業教育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學校組織編寫《南寧市第四職業技術學校培訓方案、培訓大綱匯編》,涵蓋了學校所有培訓鑒定的 19 個工種;同時還編寫《南寧市第四職業技術學校職業技能標準匯編》和《南寧市第四職業技術學校職業技能標準匯編》補充版(涵蓋 8 個工種)。
(三)構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開放型培訓體系
通過與行業、企業合作,學校整合校內外各種資源,開發培訓項目,實現培訓理念的科學化、培訓主體的多元化、培訓對象的開放化、培訓內容的動態化、師資的專業化、培訓手段的現代化,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開放型培訓體系。開放型培訓體系如下(圖 3):

1.形成了面向貧困地區初高中畢業生開展三年或一年的學前教育師資定向培養體系
為改善貧困地區學前教育師資嚴重滯后狀況,依托學校扶貧培訓基地的資源,在社會調研、動員報名、招生入學、簽訂協議、經費發放、教學管理、畢業推薦就業等環節處處落實,現已有 150 位貧困村屯的學生享受 2000 元/人年的資助(同時享受國家全免學費政策),有 500 名貧困學生享受每人 1500 元的技能培訓經費。學前教育師資定向培養工作流程如下(圖 4):
2.建立了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師資培訓體系
為改善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師資水平,學校對上林、馬山、隆安三縣的學前教育師資分階段分類別進行提高培訓,優化學前教育師資隊伍,完善師資培訓體系。學前教育師資培訓體系工作流程如下(圖 5):
3.建立了面向社區居民的培訓體系
學校積極參與學習型社區建設,依托現有優勢專業,對學校周邊社區居民開展職業技術技能、文藝表演等類型培訓,不斷提升社區居民的職業技能和生活質量,實現“職業教育進社區,社區教育到校園”。 社區培訓流程圖如下(圖 6):
(四)整合校內外資源,形成培訓主體多元化、項目多樣化,為區域人才、區域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1.外引內聯創建基地,發揮優勢提升質量
兩年來,學校利用自身專業優勢,“走出去,引進來”,與企業和政府合作打造培訓載體,建立了國家級殘疾人培訓基地、南寧市扶貧培訓基地、南寧市學期教育師資培訓基地、南寧市青秀區博海培訓基地、南寧市群健工程機械培訓基地。
(1)通過南寧市青秀區博海培訓基地對本校二年級學生進行汽車維修工、汽車鈑金工、汽車電工、汽車噴漆工、汽車美容工、計算機操作員、普通話、營銷師、保育員、教師資格證、倉儲員、客房服務員、餐廳服務員、插花員、花卉園藝師、低壓電工、營業員、收銀員、家用電子產品維修工、空調制冷維修工、服裝設計定制工、叉車駕駛員、挖掘機駕駛員、裝載機駕駛員等 24 個工種的培訓考證,使學生在畢業時能掌握二至三門技能,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及就業競爭力。
(2)充分發揮學前教育師資培訓基地的優勢和資源對上林、馬山、隆安三縣貧困人員開展保育員培訓,使受訓人員有一技之長。
(3)通過南寧市青秀區博海培訓基地與秀山社區、瑯西社區、興寧社區、青秀社區、邕寧社區舉辦籃球、羽毛球、汽修、花卉種養和插花藝術、音樂、現代舞等培訓班,豐富了社區文化,促進了社會和諧。
(4)通過南寧市青秀區博海培訓基地、南寧市群鍵工程機械培訓基地對學前教育、汽修專業、營銷專業等學生進行跨專業的計算機、叉車培訓。
2.發揮專業資源優勢,造福社會弱勢群體
2013 年學校被中國殘聯確認為國家級殘疾人培訓基地。依托學校資源為來自全區各地的殘疾人提供技能培訓服務,兩年以來為殘疾人開展家用電子產品維修、汽車鈑金工、計算機培訓,提升他們的就業能力,促進創收,脫貧致富。
(五)關注貧困地區兒童成長,提升山區師資水平
1.實施定向培養方式
結合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優勢,對上林、馬山、隆安三縣的學前教育學生進行定向培養,共免費定向培養150人,解決農村學前教育師資匱乏的難題。
2.實施幼兒、小學師資在崗提升
通過南寧市青秀區博海培訓基地對上林、馬山、隆安三個貧困縣的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師資開展在崗培訓,共培訓 750人次。
六、開展“開放型”培訓基地建設的成果
(一)形成“五開放”“五基地”特色
學校經過探索和實踐,規范了培訓的工作流程,改善了培訓手段和方法,探索出具有本校特色的開放型培訓體系,制定面向基層各類培訓對象的系列培訓包,創建開放型培訓基地載體,實現資源和信息的共享,形成“五開放”(培訓對象開放、培訓資源開放、培訓形式開放、培訓過程開放、合作對象開放)“五基地”(國家級殘疾人培訓基地、南寧市扶貧培訓基地、南寧市學前教育師資培訓基地、南寧市青秀區博海培訓基地、南寧市群健工程機械培訓基地)的培訓特色。
(二)擴大培訓規模,服務經濟發展
通過與行業、企業合作,整合校內外各種資源,開發培訓項目,更新培訓方法,學校實現培訓對象開放、培訓資源開放、培訓形式開放、培訓過程開放、合作對象開放,實現資源和信息的共享,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開放型培訓體系。通過開放型培訓體系的構建,培訓規模進一步擴大,兩年來培訓了 45700 余人次,其中,通過南寧市群健工程機械培訓基地為社會和企業培養挖掘機駕駛員、叉車駕駛員、裝載機駕駛員 5216 人次。為區域經濟和企業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三)著眼緩解貧困山區學前教育師資匱乏,逐步改變貧困地區學前教育面貌
為緩解貧困地區學前教育師資匱乏,提升學前教育教學質量,促進貧困地區孩子健康成長,學校充分利用學前教育培訓基地的平臺,定向培養學前教育師資,讓因貧困讀不起書的學生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她們學成后按協議回到生源地幼兒園從事學前教育,反哺家鄉。學校還實施幼兒、小學師資在崗提升培訓,對上林、馬山、隆安三縣學前教育、小學教育的領導分階段分類別進行提高培訓,優化學前教育及小學教育園長隊伍,不斷提升當地教育教學質量,逐步改善貧困村屯的學前教育落后面貌。
(四)深度融合的校企共建,成為可復制樣板
學校與上海群建工程機械有限責任公司攜手合作,企業投資技術和設備(折合人民幣 300 萬元)與學校共同創辦南寧市群健工程機械培訓基地,開展挖掘機駕駛員、叉車駕駛員、裝載機駕駛員等工程機械中級技能培訓。技術和設備先進,培訓質量保證,得到社會普遍認可。這個基地在為(下轉第36頁)(上接第13頁)社會和企業服務的同時也為學校二年級學生開展跨專業技能培訓提供方便,目前已為 121 名品學兼優的學生提供免費培訓,拓寬他們的就業面。2014 年 3 月學校和南寧市路貴通機電公司、南寧錦基二手機械交易部、廣西證側工程機械有限公司、上海中林集團等簽訂人才培訓協議。
(五)創建開放特色,突破人地限制,增強學校美譽度和吸引力
通過實踐,學校探索出“五開放”培訓特色,突破原有限制,從學生到民工,從學校到社區、企業,從書本到網絡,從面授到遠程,因為革新產生效益。隨著培訓方式改變、培訓規模擴大、受益單位人群增多,學校的信任度和美譽度與日俱增。一些學校、企業送生送工委托學校進行培訓,如廣西理工學校、桃源飯店、南寧市公交總公司、崇左市教育局、欽州市職教中心等上門和我們開展培訓業務。2015 年中國建設教育協會指定由學校的群健工程機械培訓基地承辦全國建設機械職業教育專業委員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 80 多家培訓機構到基地參觀學習,獲得很高的評價。
總之,通過建設科學規范的開放型實訓基地,遵循各類技能人才的培養、成長規律,不斷地進行研究和實踐,就能更好地為職業教育服務,使中職學校辦學之路越走越寬廣。
【參考文獻】
[1]李堅利.中職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3(22)
[2]李志生.高職高專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初探[J].機械職業教育,2005(10)
[3]王延風.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的實踐探索[J].專題報告,2008(4)
[4]薛建榮,王 靖.王使關于構建高職教育校內實訓基地建設評估體系的探討[J].教育與職業,2007(3)
[5]孫連棟,李曉教.職業院校校內實訓基地建設的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06(7)
[6]唐遠蘇.由企業看職業院校[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