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芳
摘 要 如何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來進行識譜教學,如何培養學生識譜能力,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從四個層面闡述了自己的主張。
關鍵詞 識譜 演唱 欣賞活動 器樂教學
對于識譜,學生的普遍反映是感到畏懼、枯燥、不想學,很多學生到小學畢業,連一些非常簡單的曲譜也視唱不了。很多學生存在“上課認符號,下課全忘掉。”,“延時線、減時線,光能看見聽不見,一年又一年,不會唱歌只會念”的狀態。如何化解難題?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點主張。
1在演唱活動中識譜
教唱歌曲是培養學生識譜能力最有利的實踐活動,這是由于唱歌時使用、附帶樂譜較多。課堂中,每位學生都會帶上自己的音樂書進入教室,學唱歌曲時會自然地打開課本對著樂譜演唱,這為我們的識譜教學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也有利于學生課外閱譜能力的培養。
從熟悉的音樂中識譜。很多歌曲學生聽了后會有所回憶,很想跟唱,我們教師不妨抓住這個有利的時機,讓學生先唱歌詞。這樣在教歌曲之前不是先教識譜,而是在熟悉歌曲旋律,對音樂有了美的體驗之后,達到“似曾相識”而還不十分“熟悉掌握”的狀態下識譜,如歌曲《歌聲與微笑》是一首充滿美感的歌曲,起句旋律就非常優美感人, 以“請把我的歌帶回你的家,請把你的微笑留下。”這么通俗易懂的歌詞,很能激發學生唱歌的欲望,教師對起句加以引導地教唱,學生很能把握好對曲子的理解,接著再哼唱曲譜就有效果了。網絡歌曲《老鼠愛大米》,學生愛唱,但歌詞不大適合小學生,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隨琴或隨音響哼唱曲譜,豈不是一舉兩得。
從簡單的音樂中識譜。簡單的音樂是視學生的年級和班級水平相對而言的。選擇學生會唱的、喜愛的短小精悍的歌曲來學習識譜(如動畫片主題曲、耳熟能詳的經典旋律),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識譜的興趣。如在識譜教學時,開始讓學生唱出自己兒時最喜歡的歌曲(《小星星》、《兩只老虎》、《大風車》、《新年好》等),然后將歌曲的簡譜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由唱歌詞轉變到識譜練習。接下來要求學生先識別各音符的唱法,然后隨老師的引導將樂譜唱出來,經過這樣的訓練,部分學生便能獨立視唱。此時的這部分學生對樂譜的興趣濃厚,于是教師要抓緊這一時機,讓他們當小老師,幫助不會的學生進行視唱。
從典型的音樂中識譜。典型的音樂是視音樂而定的。或強弱對比強烈,或速度對比強烈,或特殊演唱符號集中……有利于學生真正感悟音樂符號的作用。如《鈴兒響叮當》的弱起音符、《阿童木之歌》的切分音、《少年少年,祖國的春天》中休止符都較有特點,讓學生在音樂新鮮感中學唱曲譜會更有興趣。如十一冊中歌曲《剪羊毛》中的附點音符比較多,是本課的難點,教師應先訓練附點節奏的讀法、打法,再將整首歌詞按節奏朗誦。最后用聽唱法學習全曲旋律的曲譜,這樣學生學得較快,也不易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中的三連音也很有特點,教師可以在鋼琴上先彈出曲子的前奏,讓學生回答這是什么歌曲?再討論剛才老師用的又是什么節奏?逐步讓學生明白這就是三連音,它在時值上又是那么的特殊,了解透了三連音,曲子的演唱學生也就沒有難度了。
2在欣賞活動中識譜
教師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地方式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道德,精神意識地熏陶,進入歌曲情境。所以,在欣賞音樂活動中進行識譜教學,是一個最容易產生效果的做法。事實上,用“聽力訓練”比“視唱練習”的識譜教學更為妥切。
欣賞簡單旋律,促進識譜教學。如欣賞音樂童話《龜兔賽跑》,可以利用這個有趣而富有哲理的音樂故事來打動學生的心靈,也可以采用音樂游戲這種小學生喜歡的音樂教學形式,讓學生在小兔子與小烏龜主旋律音樂的哼唱中完成即興表演,加深學生的識譜記憶,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貝多芬的《歡樂頌》曲子很簡單,但人們會從樂曲那凝重的沉默到沖擊黑暗、沐浴光明的激昂中,感受到貝多芬那個時代人們崇尚的“四海之內皆兄弟”、“億萬人民擁抱起來”的理想,感受到貝多芬那充滿斗爭和勝利的信念,感受到什么是堅韌的意志,什么是莊嚴的輝煌。教師讓學生充分得感受曲子的魅力后,拿出曲譜讓學生在很有感觸的基礎上學唱歌譜。
欣賞典型曲目,講授音樂符號。結合音樂分析音樂知識(音調、速度、強弱的表現特征),有利于學生真正感悟音樂符號的作用。如講授倚音符號,可以從前倚音符音、后倚音、單倚音、復倚音的表現力去渲染音樂的特殊作用,可以用前倚音的機靈,后倚音的留戀,單倚音的純潔,復倚音的纏綿等內在美學因素,讓學生覺得小小的音符蘊涵著豐富的內容,讓學生在奇妙的遐想中去識譜會更佳。
欣賞律動音樂,感受節奏奧秘。兒童的天性即好動,讓他們在各種不同節奏的音樂中律動,充分發揮學生好動的天性,讓他們在動中表現音樂美,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發掘他們的音樂制造能力。如新疆音樂的切分節奏,內蒙音樂的二分節奏,彝族音樂的十六分節奏,陜北音樂的高亢,江南音樂的雅致等等,均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律動空間,讓他們在律動中感受音樂節奏的奧秘,對他們學習識譜也有好處的。如民樂合奏《金蛇狂舞》在欣賞前學生視唱了主題旋律,欣賞時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有的半閉眼睛搖頭晃腦,有的跟著音樂輕聲哼唱,有的甚至手舞足蹈,有的學著電視里指揮家的模樣“指揮”起來。學生邊聽,教師邊插入樂曲簡介,學生第二次聽賞時,就能聽著樂曲看著歌譜唱出旋律了。
3在器樂教學中識譜
器樂的操作比學唱歌要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在器樂的選擇上,我們可以選擇一些比較易操作的樂器,如:低年級以打擊樂器為主,中高年級可選用豎笛或口琴或口風琴。通過學習器樂演奏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識譜能力,是因為器樂演奏是學生對音樂作品的二度創作,在演奏器樂活動時,很容易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識譜上,諸如音符、節奏、調號等。
學習歌曲后用樂器演奏,讓識譜教學更落實。用器樂為歌曲伴奏,不但會增加學習的興趣,更會加深學生對曲譜的認識,從而培養學生的識譜能力。《小鴨子》、《粉刷匠》等的口琴伴奏。《小白船》、《送別》等的豎笛伴奏。《八月桂花遍地開》、《擁軍花鼓》等的打擊樂伴奏都會給歌曲演唱增添色彩,增加興趣,從而也增強識譜意識的提高。如學唱《過新年》時,可以進行這樣一個集體練習:全班學生分為4個組,第一組擊小鼓,第二組打小镲,第三組唱歌,第四組手持彩綢表演。這樣反復練習,邊唱邊奏邊舞,寓藝術熏陶于表演之中,使學生體會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整個教室洋溢著幸福、歡樂、喜悅的氣氛。這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識譜教學開展地形象生動。
欣賞樂曲后用樂器演奏,讓識譜教學更深入。欣賞曲目是經過時代洗禮的經典曲目,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讓學生用樂器再現主旋律,會在學生的心里產生一種興奮感,“我也會演奏名曲啦”!如貝多芬的《歡樂頌》、莫扎特的《渴望春天》、李煥之的《春節序曲》、劉天華的《光明行》等各曲中的主旋律都可以讓學生嘗試著演奏。
4在拓展練習中識譜
表現歌曲編配適當情景。引導學生選擇適當的樂器或音源,有利于學生對不同力度、速度、節奏的理解。如《苗嶺的早晨》中音樂原所表現出來的鳥鳴聲,是一種自然情景的描繪,讓學生用口哨來模仿音樂的鳥叫聲,對于高音與音符會有新的認識。《金蛇狂舞》中的鑼鼓節奏會加強學生對生活情景的創作,也會在創作中加深對音符組合的理解。
運用音樂要素填詞歌唱。讓學生填詞歌唱,可讓其先簡單的樂句填空的方式進行,也可讓學生隨著熟悉短小樂句而展開豐富的連接創作而達到創造思維的開展,會對小小音符的巨大作用產生更濃厚的興趣,進而促進學習識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發揮想象充分表達自我。學生畢竟是學生,他們的創作能力畢竟很有限,他們所掌握的創作知識與技能的范圍較窄,但他們的創作欲望教強。俗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教師可以利用有基礎有條件的學生因素,有的放矢地重點扶持尖子學生來影響帶動其他學生來進行音樂創造活動,會有成效的。我在教完《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歌曲時,我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這首歌曲進行改編。為了完成改編任務各族都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并紛紛根據歌曲的主題、內容、情感特色來編排舞蹈動作、創作旁白、制造道具、設計人物造型等。在各組的“匯報演出”中,每位學生盡管在其中擔任了不同的角色,獲得了不同的經驗,但都能自己去感受,去理解,去想象,最大限度地接受藝術的熏陶。學生在這種自編、自導、自演的實踐活動中,既激發了對音樂的濃厚興趣,樹立了自信心,又發展了創造性思維。
總之,只要我們充分利用音樂本身豐富的音響、色彩,揚音樂之長,改變單一型的教學模式,學生們一定會早日拿到走入音樂殿堂的“金鑰匙”,成為具有一定的音樂知識技能,深層次的音樂審美能力、創造性的音樂表現的新一代。
參考文獻
[1] 覃冬春.試談識譜教學在音樂教學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兼談先唱歌后識譜的負面效應[J].兒童音樂,2003(05).
[2] 孫磊.談識譜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J].吉林教育,2012(11).
[3] 王玉國.關于小學生識譜教學的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