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永飛
摘 要 翻轉課堂從實質上顛覆了傳統課堂,是一種創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教育的發展,將翻轉課堂應用于小學教學能有效提升小學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基于此,本文就從課前、課中、課后三方面出發,探討翻轉課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可供參考。
關鍵詞 小學數學 翻轉課堂 微課 互動研討
0引言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日漸深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成為教育界備受關注的焦點。所謂翻轉課堂,就是指教師通過信息化平臺為學生提供微課資源,讓學生進行學習和交流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它實現了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的顛倒,將傳統課堂中知識的傳授轉移至課前完成,知識的內化則由原先課后做作業的活動轉移至課堂的學習活動中,真正做到了“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將翻轉課堂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有效增加了數學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激發了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1課前觀看微課,自主預習新知
課前預習是保證一節課順利開展的重要環節,只有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并在預習中發現重點、難點和關鍵點,才能保證在新課學習時有的放矢,也才能使學習的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在翻轉課堂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微課資源,讓學生通過觀看教學視頻初步完成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觀看微課后,學生需要完成課后小測試,這樣既可以讓學生了解自己預習的情況,又能夠讓教師根據信息平臺反饋的數據來了解學生的預習效果,從而根據檢測的結果調整教學設計。同時,學生還可以在研討空間中進行討論與交流,討論的問題可以是教師提出的問題,也可以是學生提出的問題。這樣就使學生在自學中豐富了自己的知識,也為下一步在課堂上的研討做好了準備。
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克與千克”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提前觀看微課視頻,并完成課前作業。微課中主要介紹了三點:質量觀念的建立、克與千克單位的互化和解決問題。學生通過觀看微課,能夠從整體上把握本節的基本內容。本節的課前作業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地聯系,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常見物品的質量,并用手掂一掂,感受質量的大小。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讓學生將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帶到課堂,以此來活躍課堂氣氛,而在翻轉課堂中,學生按照微課和作業的要求在家中就可以完成,從而大大節省了課堂教學的時間,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課上探究交流。
課前的活動不僅能讓學生初步把握將要學習的內容,讓學生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還能夠為課堂學習節省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更好地探討與研究,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2課中互動研討,內化學生認知
課堂是師生互動、合作交流的場所,在翻轉課堂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對問題的深層研討,讓學生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識。翻轉課堂與傳統課堂的最大區別在于,教師不再是按部就班、一絲不漏地將知識進行系統地講授,而是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與研究,讓學生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這樣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最大化地發揮,課堂效果在師生互問互答和總結反思中得到提升。翻轉課堂改變的不僅是形式,更重要的是觀念,將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只需起到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作用,這樣才能讓學生不僅能“學會”,更能夠“會學”。
如,在學習四年級上冊“運算律”時,乘法分配律既是重點,又是難點,還是數學中的關鍵點,絕大多數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時就能夠記住乘法分配律的意義,所以,在課堂上就不需要再留出時間讓學生進行規律的探究,而可以直接讓學生用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并寫在黑板上。為了方便記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總結,如,有的學生總結為“和與一個數的積等于積的和”,這樣就能使學生們輕松把握住乘法分配律的結構。在課堂研討時,學生主要討論了兩個問題:一個是乘法分配律的逆用,另一個是兩個數相乘時運用乘法分配律。在學生討論時,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進行總結與反思,如,乘法分配律的逆用需滿足“積的和”的形式,并且兩個積中含有相同的因數或可以轉化出相同的因數;兩個數相乘可以將其中一個因數寫成兩個數和或差的形式,再運用乘法分配律。這樣的總結使學生將知識內化為了自己的認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意義,并體會到運算律在計算中起到了簡便運算的目的。
課堂教學活動中的互動研討是翻轉課堂的特色體現,有目的、有方向地進行研究,可以讓學生由表面現象探究出知識的本質,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良好效果。
3課后培優補差,實現共同進步
教師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但由于學生基礎和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差異,造成學習的結果也存在著很大的區別。通過課前自學和課中內化,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但為了讓所有學生在現有基礎上得到更大的進步,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課堂練習反饋的數據分析每個學生存在的問題,從而對不同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補償,同時對已經熟練掌握知識的學生,教師也可以設計一些拓展性問題供他們探究,有別于傳統教學中作業“一刀切”的不良效果。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分層分類布置作業,并進行不(下轉第101頁)(上接第92頁)同的輔導,真正體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基本理念。
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分數四則混合運算”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做題時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鞏固與補償。如,課堂練習時出現運算順序錯誤的同學,教師可以給其布置一些需注意運算順序的計算題,如,+,€?€祝瑎祝⑷醚詡撲閫瓿珊筇嶠桓鮮Γ淌Ω葑鎏馇榭黿幸歡砸壞牡閆籃透ǖ肌6雜詡撲鬩丫芄皇熗氛莆盞耐В淌υ蚩梢愿遣賈靡恍┰擻眉蟣閽慫慊蠐τ美嗟奈侍猓紓?+,€讇?€鰨瑎?€祝灰豢鵪還鴯倉?2千克,賣出后,剩下的連筐重29千克,問蘋果筐重多少千克?這樣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激情,讓學生通過思考與解題變得更加優秀。
因材施教在班級集中授課的環境下很難實現,而通過課后的培優補差,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則可以讓一切皆有可能,通過課后“一對一”的輔導,所有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4結語
總之,翻轉課堂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對學習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翻轉課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單一性和枯燥性,把教師放在教學活動的配角位置,確立了小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將“教師教”與“學生學”有效結合在一起,提高了課堂教學實效。在小學數學翻轉課堂中,學生通過課前自學自主預習新知、課中研討內化認知和課后補償實現共同進步,全方位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而使得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參考文獻
[1] 蘇瑾.小學數學教學中翻轉課堂的應用探討[J].讀書文摘,2016(33).
[2] 方玉紅.翻轉課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施策略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7(1).
[3] 李為剛.翻轉課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考試周刊,2017(5):7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