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琪
摘要:信息數字化時代已經處于全球化發展趨勢,互聯網多媒體資源與教育的融合對于高校外國文學教師既是一種機遇,又是一種挑戰。高?!锻鈬膶W作品選》課程亟待調整教學理念、教學方式,以實現互聯網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此過程中,教師應主動適應新的教育模式的要求,重新塑造外國文學與文化輸入的橋梁、領路人和價值締造者等多重角色,授人以漁,引導學生變被動聽課為自主學習,既以此切實推進高校外國文學相關課程的教學改革,同時也真正地實現教學相長。
關鍵詞:信息數字化;互聯網多媒體資源;外國文學;教師角色;自主學習
《外國文學作品選》課程系我國高校文學院對外漢語專業本科生的專業必修課,主講教師遴選歐美文學大家巨作(兼顧少數東方文學大家大作)為講授與研讀對象,通過對外國文學作品的分析解讀、對相關文學史文化史的背景勾勒,一方面使學生系統地認識外國文學的主要脈絡與傳統,各國家不同時期文學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另一方面使學生較為縱深地理解外國文學的重要代表作家、作品、思潮、流派以及基本研究方法,以達到開闊視野、解放思想、陶冶情操之目的。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至今,信息數字化時代的來臨對這門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手段等等問題提出了新的挑戰。作為了解外來先進文學文化的窗口和橋梁,外國文學相關課程站在這個巨變時代的十字路口上,同樣關鍵甚至更為關鍵的問題在于:教師如何適應時代的要求,改變、調整、更新觀念,重塑為人師表的角色。這些都是從事外國文學相關課程教學的高校教師需要深入思索、給出答案并實施目標的重要任務。
一、十字路口:信息數字化時代背景下《外國文學作品選》課程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毫無疑問,人類傳統教育模式在數字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今天,包括文字、圖片、聲音和動態圖像等各種形式的人類文化成果都在完成著以數字形式生產和發行的信息化過程,比之于紙質材料,數字資源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存儲信息密度高,容量極大,而且可以毫無損耗的被重復利用;數字資源可以通過網絡進行遠距離傳播;數字資源集圖、文、聲、像于一體,還可以借助計算機實現各種形式的編輯組合;數字資源不受時空限制,可以共享傳播??傊瑪底仲Y源之多樣化、豐富化、趣味化、生動化、查找使用之便捷性,以及年輕學生對互聯網資源查找和使用的天然優勢,使得傳統的教學模式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乃至質疑,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授課時間內教導學生對互聯網上鋪天蓋地的爆炸式的海量信息進行甄別和吸收,如何有效利用互聯網多媒體相關資源,成為高校教師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
《外國文學作品選》課程可以使學生對外來文學及文化形成感性認識和直觀感受,如果不及時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如果仍是立足于傳統的教師講授和提問、學生閱讀和答卷等教學和考試模式,已經無法實現教學目標,傳統課堂也漸失光環與魅力,教學效果必將大打折扣。顯然,《外國文學作品選》課程也在信息數字化浪潮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如何將挑戰化為機遇呢?
就本學科教學而言,國內一些高校的外國文學相關課程授課已經開始了教學實踐,他們通過完善數據庫、建設電子期刊、發布電子圖書、開發相關網站等方式對數字數據進行高效的組織,例如上海師范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系我國高校比較文學與世界三個國家重點學科之一),在已故學科帶頭人孫景堯先生的帶領下,常年訂閱國內重要期刊雜志、訂購國際知名權威期刊、建立和完善學科網站、開設可以實現三邊教學方式的多媒體教室、培育田野調查基地、保持與國外知名學者的密切聯系、積極參與學術和開展校際活動。此外,孫先生生前堅持為本科生授基礎課,激發學生了解和學習外國文學的熱忱、引導學生合理高效地使用網絡資源,在互動教學探索中進行了可貴的嘗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對比而言,國外高校對數字資源運用合理得多,既有知識普及性的資料鏈接,也有學術性的網站建設。國內有針對性的與外國文學教學相關的教改文章并不多。
二、教改關鍵:信息數字化時代下《外國文學作品選》課程教學之道
目前,《外國文學作品選》課程亟需突破以往的教學觀念,授課教師既要學習、借鑒國內外高校《外國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改革模式,也要充分考慮本學科、本學校、本專業學生的特性,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改革。
具體而言,信息數字化時代《外國文學作品選》課程改革的關鍵在于教師從觀念上站在時代前沿,而不僅僅是與時俱進,更需要重新對自我的身份進行認定、界定、修訂,即對教師角色進行重塑,以嶄新的姿態站在講臺上。換言之,教師要從學生做起,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武裝好自己。
具體實施方案是,教師需要將相關網絡鏈接、電視劇、電視紀錄片、電影、講座等影視音頻資料組織進傳統的教學內容,落實和深化教學大綱的要求,拓展學生的文學知識領域,豐富他們的審美趣味,增強對外國文學文化的了解,使學生對傳統和現代的閱讀模式都有所掌握,對國外學者的相關研究有所了解,學習鑒賞、分析外國文學作品的方法,教師要讓課堂內容變得新穎、生動、活潑、有趣,從聲音、影像等多角度、全方位地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相關文學與文化理論準備充分的條件。
具體實施計劃是,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并通過講座、微信群(包括微信公眾號)、空間共享、排演或改寫外國文學中的戲劇小說名著、朗誦外國詩歌、“我看某某外國文學作品”演講等多樣化方式逐漸實現教改目標;同時,教師不妨嘗試對考試方式進行富有成效的改革,比如,是否能夠通過機考、口試、個性化寫作等方式更加合理更加準確地了解和考查學生對已有知識的掌握,從而通過考試的“分層次”讓閱讀與治學興趣存在差異的學生各顯其長。實踐表明,充分使用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有效利用信息化資源,合理而富有針對性地改革考試方式,在教學效果方面有一定起色。學生樂于接受,隨之對外國文學作品的閱讀積極性更高,對相關作品和作家乃至文學史的理解均更到位。
總之,豐富的信息化資源對教師的要求比之以往更高了:一方面,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彌補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不足,多元化地學習、借鑒外來文學文化之長,增強課堂趣味性,調動青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及時對已有的知識體系進行更新;另一方面,網絡信息資源既有豐富性,也存在即時性甚至誤導性,教師需要具備充分的知識儲備和春風化雨的人格魅力,需要擔負傳道解惑的道德使命,更需要教導學生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有效、真實、準確、正面地吸收多元豐富的網絡信息,將其包容的知識化為自己知識體系和人格人性中的一部分。教師應主動適應新的教育模式的要求,重新塑造外國文化文學輸入的橋梁、引導人和價值締造者等多重角色,引導學生變被動聽課為自主學習,既以此切實推進高校外國文學相關課程的教學改革,同時也真正地實現教學相長。
三、授人以漁:信息數字化時代下傳道授業方式更新與蛻變的深遠意義
數字信息資源迅速發展并在各個領域里得到了廣泛應用,數字化資源具有數量巨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內容新穎、表達直觀生動等優點,各行各業均可以實現花費不多甚至是免費的資源共享,然而,它們也具有穩定性差、變化頻繁、結構復雜、數據蕪雜、整體呈無序性等缺陷。教師應該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辨別,我們既需要利用互聯網整合最豐富的信息資源,融會貫通,為我所用,也需要參考借鑒優秀的海內外院校的寶貴經驗,更好地完成基本教學目標。在信息數字化時代,傳統意義上“傳道授業解惑”的授課方式勢必被“授人以漁”的方式取代,完成新一輪意義上的教學相長。然而,我們不能否認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仍然需要發揮主導作用,教師的價值導向、知識結構、情感傾向等均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外國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也是如此。
首先,《外國文學作品選》課程教學“授人以漁”意味著學生學習方式由被動變為主動。誠如于文秀教授指出的:“教學實踐表明,有效地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對于學生學習能力以及問題意識的培養乃至懷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義。學生通過對數字化教學資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與發現的興趣,是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業能力極佳的路徑。數字時代年輕一代所具有的優勢通常超過年長者,這種并非個體性因素造成的優越,已越來越得到認同,這也是人類在數字化革命中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收獲之一。”
其次,《外國文學作品選》課程教學“授人以漁”意味著對人本精神的傳承。在外國文學作品選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中,文學是人學,優秀的外國文學作品以富有音樂美的語言形式,將人類歷史上最精華、最優美、最深情的記憶傳承下來,將人類最美好的情感訴諸筆端,故而人應該并且一直是文學的主體,今天的數字資源和傳統的語言一樣應該起輔助作用,是客體、是載體,信息乃為人所用之物,人不應淪為信息的奴役進而沉沒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而應該讓信息實現高效有用的利用,成為讀者、文學愛好者和治文者多途徑獲得人文滋養的源泉,化為人的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總之,在《外國文學作品選》教學中運用網絡信息資源,探索如何既可以實現傳統教學要求又能有效提高課堂效果之道,尋求既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能優化課堂教學效果之法,需要結合實踐教學不斷進行摸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以外國文學教材及相關文學作品、作品選為依托,探索如何將網絡信息資源整合融入課程的教學,力圖真正實現多媒體教學最優化,利用多媒體資源,通過言傳身教,發揮網絡的積極正面價值,爭取讓文學的力量和網絡的價值共同打動接受者的心扉,充實心靈、完善人格、提升品格、將人內在的力量喚醒并將之化為行動的力量,從而實現教育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