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平+王正宏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縣水坪鎮中心學校)
摘 要:初中數學課堂需要學生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是創建高效數學課堂的必由之路。為此,作為數學教師應該善于運用提問的手段來引導課堂的走向,給學生創造一些主動思考、表現自我的機會,并注重課堂教學的反饋與改革。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師生互動
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兩方面都需要努力的,只靠教師講授,或者學生自學都達不到最好的效果。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課堂的主導是教師,主體和主導之間只有相互配合、相互交流、相互協作,才能讓整個課堂生動活潑起來。而對于初中的數學課來說,師生間良好的互動教學可以有效地促進數學知識的演化、理解及運用,有助于使比較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生動,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梢哉f,在初中的數學課堂上開展互動教學是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的最重要的方式。那么,應該怎樣開展數學課堂的互動教學呢?本文,筆者結合自己的經驗,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角度來探討課堂互動的具體模式。
一、通過提問引導課堂生成
在課堂教學中,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就是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雙向互動。在這里,提問包括教師的引導性提問和學生的發散性提問。教師的引導性提問是有針對性、有明確目的的提問,通常是為了層層深入地引導學生的思維,以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數學概念。在這種提問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學生理解過程中最容易出現的誤區,故意設置問題,讓學生在自相矛盾中發現問題;也可以設置一組連環相扣、有遞進關系的問題串,通過一層層的推進,讓學生輕松理解比較復雜的問題。而學生提問大多數是發散性的,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和思維升華,這是學生開動腦筋主動思考的結果。對于這些問題,教師不妨讓學生進行討論,讓一個人的思維火花變成整個課堂的拓展性訓練;如果學生的提問中存在一些思維的誤區,教師也可以將錯就錯,通過反問的方式幫助學生認識到思維上的錯誤。
在課堂的相互提問中,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有可能在思維的碰撞中生發出新的思維亮點,這就是所謂的課堂生成。當然,不是所有的課堂生成點都可以被利用。教師應該學會分析和判斷什么樣的生成點適合被擴大到全班進行討論,什么樣的生成點一帶而過即可。如果教師對此不加判斷,很可能導致課堂教學被各種枝節所占據,而忽略了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與先前預設。
二、創造機會,實現成果匯報交流
為了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教師應該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還給學生,許多問題可以放手給學生自己去探究、討論,甚至自己來講解。這里就涉及一個課前任務安排的問題,教師想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有所表現,就要在課前給他們提前準備的機會,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以課前作業的形式安排預習內容,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或者個人的形式完成。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請學生把自己準備好的作業、課件以成果匯報的形式展示出來,甚至可以請學生上臺來講一講,把自己在預習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分享給大家,而那些在預習過程中生成的疑問和待驗證的想法,則可以交給大家一起來討論。
所謂交流,不只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也可以有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而教師要做的就是給這種交流創造機會。我們班的數學課一直以來就有知識交流課,專門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交流最近一段時間學習過程中的收獲與疑問,還會選優秀的預習作業進行成果展示。這些活動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并且由以前的被動的記憶學習轉變為主動地思考的學習,課堂效率也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三、加強溝通和反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有可能自己感受不到,但是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和重要參與者,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得失會感受非常明顯,所以教師要積極主動地與學生溝通,聽取學生的建議,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目標,改進教學方法。而這其中的方式是靈活多樣的,教師可以直接在課上與學生溝通,比如問學生對某一知識點是否還存在問題,或者提幾個小問題做一下檢測;也可以在課下面對面聊天交談,或者用QQ、微信等社交軟件進行溝通,關注他們的學習狀況,及時給出指導;還可以通過小測、作業等了解學生的情況,從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就可以看出學生最近一段時間的學習狀態,從小測成績就可以看出最近一段時間學生的學習效果。
作為數學教師,我常常以一種平等的姿態與學生進行對話,
征求他們對數學課堂的建議。不要小看這些初中生,有些時候,他們也真的可以提出許多合理可行的建議,畢竟學生對自身的理解可以有效地彌補教師單獨視角的缺陷,提供教師看不到的角度,提出教師想不到的方法。在這種長期而穩定的溝通反饋機制下,我們的數學課隨時改進,能夠及時地與學生當下的狀態相適應,保證每節課都以最有效率的形式開展,也增添了許多學生喜聞樂見的新活動,將課上與課下充分地聯動在一起,真正實現了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程輝.淺析初中數學師生互動教學模式[J].新課程學習,2013(10):3.
[2]張文鈺.淺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J].學周刊(b版),2013(9):183.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