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鴿
(陜西省榆林市榆林高新完全中學)
摘 要: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已經廣泛地運用到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堂教學中,其在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合作性、創新性等方面的成效是顯而易見的,但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應引起重視。以探究高中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問題及策略為主題,展開探討與分析。
關鍵詞:合作探究;現狀;對策
一、研究現狀分析
1.學生
(1)惰性
有些學生(尤其個別學困生)受惰性意識的支配,在合作探究中“懶”于去想、去做或逃避、不自我探究,也不參與討論。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基礎差,短時間內無法形成自己的見解,自然插不上話,看見別人你一言我一語,產生自卑煩躁的心理,逐漸喪失了學習興趣和動力。另一方面,反正探究完后有小組代表展示,老師還會精講點撥,坐享其成,不勞而獲。長期下去,被動接受不一定能消化,而且印象也不深刻,學習效果自然差,更不愿意參與小組討論。
(2)閉門造車
不討論,自己一個人琢磨。這些學生往往性格稍偏內向,故表現欲不強,也就從不發表自己的觀點。另一方面個性獨立、不合群、無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逐漸被邊緣化。
(3)盲從
聽課中發現,教師落實探究內容后,很多學生沒有獨立思索,就轉過身來直接和組員展開討論,由于每個人的基礎與反應能力不同,優等生往往最先發言,其他組員因為缺乏獨立思考的時間,這時候就成為聽眾。導致這些學生在課堂中的回答往往是沒有經過深入思考、剖析,就盲從于小組中其他成員,尤其是優等生的觀點。由于對問題的解答不是來自自己的思索,在展示環節上出現表達不清楚、聲音壓得很低,存在沒底氣的心虛心理。這些都將挫傷學生在小組探究中的積極性。小組合作討論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實處,討論就沒有意義。而且盲從容易抑制正確思想的形成,合作討論有弱化獨立思考的趨勢,個體在群體中容易喪失自我獨到的見解,“人云亦云”,進而限制學生創新性思維的發展。
(4)無良好的思維習慣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講、學生聽,即使教師提問,學生總是順藤摸瓜地回答,久而久之,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下降,懶得動腦筋,對老師依賴性強。主要表現為:做題時,打眼一看眼生或沒思路,就翻閱參考書或問老師,難以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即使依靠參考書和老師展示成功,也無法從中獲得那種發自內心的成功喜悅,從而有礙學習積極性的
提升。
2.小組
(1)小組人數不合理
有些班僅是同桌、前后桌4人臨時性合作,缺少實質意義上的“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交流合作。有些組6~8人,過于龐大,不利于組員間的討論。
(2)小組成員間的互助意識不強
當組員不積極參與合作探究時,無人提醒;小組長的模范帶頭意識不強;組內優等生帶動學困生的現象較少。
(3)小組成員不能合理分工
未有任務組討論相對松懈,出現事不關己、無所事事的現象。有任務組的有些過于關注給自己組分配的問題(因為要加分),忽略了對其他問題的深入思考,甚至沒時間思考。
(4)小組合作形式單一
合作學習并沒有從內容的需要和學生的角度出發,而是盲目地去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只是為了合作而合作,過于強調合作的形式,在教學活動中只注重合作學習這一形式忽略了合作學習的實效,使學生的合作學習趨于形式,浮于表面。
3.教師
(1)意識淡薄
部分教師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對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缺乏理性認識、認同感不同,故而在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實施的力度差異較大,使得學生難以對合作探究產生強烈的參與意識,進而班級內的小組建設無法步入“正軌”。
(2)準備粗糙
無論怎樣改革,老師的主導作用不能改變,不能片面地理解“自主探究就是學生完全做主”,這樣將會造成耗時低效的結果。所以探究前,老師要把解決的問題具體化、條目化,讓學生有的
放矢。
(3)指導不當
有些教師告知學生展示內容和要求后,便置身事外,認為等著學生出結果就行。這樣的話恰好錯過了發現學生存在問題的時機。有的教師巡視中,看見學生“不動”,急不可待的“指導”,甚至告知結果。
二、對策
1.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
評價機制合理細致,不局限于展示環節,預習、課堂討論態度、展示交流、當堂檢測等均納入評價體系中,且小組積分和個人積分同時進行。這樣既能防止挫傷優等生的積極性,又能防止個別學困生在組內渾水摸魚。
2.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對小組長、優等生定期進行思想意識和技能培訓,利用班會使學生樹立樂于助人的意識,互相合作、互相幫助,防止個別學生邊緣化。激發學生個人間的公平競爭,調控和矯正學生的不良合作行為。
3.平等激勵
課堂是學生的,每個學生都是課堂的主人。在教師的品質中,十分難能可貴的也是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平等地愛每一個人,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從教師的行為中看到希望,受到鼓舞。故而在合作探究中,教師應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組織教學,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均有參與交流展示的機會。如:一題多問,問題接力棒等游戲。美國心理學家威廉姆·杰爾士說過:“人性中最深切的要求是渴望別人欣賞。”適時激勵學生,多關注學困生。比如可在課前、課中將較為簡單的問題適當點名拋給學困生和平時少言寡語的學生,在老師引導下,逐步提高自信心,激發其學習動機,逐漸消除惰性和依賴心理。
4.提供足夠的探究時間
教師可組織學生先自我獨立思考幾分鐘,給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探究時間和機會,讓他們自我感悟、思考探究。學生在對問題進行獨立思考判斷的基礎上,有了自己的見解,有了疑惑,對其他成員看法的好奇心,進而才能產生強烈的交流欲望,這個時候再討論,就不會盲從于他人,也會有話可說,而不是變成聽眾或被動接受他人觀點。在這種激烈討論中極有可能摩擦出思維的火花,并體驗到合作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
5.勿輕討論重展示
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有了自己的想法、觀點,是經歷自我探究的過程,這本身就是價值,不管下面的討論結果是對是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展示自我,最終是受益者。
6.主導與指導并行
首先,根據探究內容的難易程度,靈活調整小組人數。比如同桌、2~4人(較簡單)或4~6人一組(較難)。探究形式多樣化:討論、板書、模型、辯論等,使課堂教學豐富有趣,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其次,教師自身在合作探究中要從知識的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同時變為合作探究的管理者、促進者、顧問,既不能過多地干預學生思考的過程和結果(如:擔心學生的非典型問題占用課堂時、或者錯誤硬性矯正),也不能對學生的困難和疑問袖手旁觀。教師可以在小組間巡視,及時了解小組合作的情況,督促不積極參與的學生,必要時適時引導和幫助,而且也能發現學生有哪些疑惑、思維的障礙在哪里,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等,以便根據學生的討論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節奏,點撥精講的針對性也就更強。最后,教師在對小組合作討論結果的評價時,把學生在合作探究過程中體現的學習態度、參與程度、創新見解也應考慮在內,進行綜合評價,從多方面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總之,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可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相互啟迪、分享交流、共同提高。對學生和教師都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作為教師,我們要把學生當成主人,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把握最佳時機,組織引導學生獨立探究、自主合作,這樣才能真正讓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從形式走向實質。
參考文獻:
任環,王杰.淺談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吉林教育,2013,5(5).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