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第三十二中學)
摘 要:中國的教育教學改革從民國開始算來已有百余年了。在這改革浪潮中,有多少所謂成功的典范都被沖擊得干干凈凈。可一直以來,南通教育人堅持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走出了一條富有特色的教育改革和發展之路。南通的教育為什么能夠成功?應該從它的前世今生來尋找答案。前世是南通傳統教育思想,而今生則是對傳統教育思想的傳承、發展和在日常教學中的具體實踐。
關鍵詞:化被草木;南通;教育思想;常規課堂
在教育改革浪潮的沖擊下,很多所謂的成功典范都銷聲匿跡了。而經得起檢驗的、能夠健康持續發展的成功的奇跡當屬南通教育了。在“全國教育看江蘇,江蘇教育看南通”的今天,人們不得不去認真思考:南通教育成功的秘訣到底是什么?
是南通教育人貫穿于大到學生升學擇校、小到日常課堂教學的恒久不變但又先進的教育理念,才使這些有利于教育的條件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這種教育理念就是南通名人張謇留下的對南通有深刻影響的教育思想遺產——“化被草木”也就是教育均衡發展。
“化被草木”語出我國古代一本偉大的啟蒙教育讀本《千字文》。原句是“鳴鳳在竹,白駒食場。化被草木,賴及萬方”。意思是“鳳凰在竹林中快樂地鳴叫,白馬在草場上覓食奔跑。教化覆蓋了大地的草木,恩澤遍及天下蒼生”。作為一生中傾其精力創辦幾百所學校的張謇,把賢君的教化轉化為對教育實質的理解,自然知道“化被草木”的深刻含義。于是把這句話寫成匾額(這塊匾額至今仍懸掛在狼山腳下的北麓園內),以警示后來的教育人:不要脫離了教育的本質,要讓教育遍及所有人。
為了提高徐州教育的整體水平,實現“教育學南通,水平雙提升”的目標,徐州市委市政府派了一批教學骨干教師前往南通交流取經。本人有幸跟隨南通市田家炳中學骨干教師陳惠老師學習。陳老師是學生處副主任,要管理近五千名學生和近百名班主任,學校日常活動和學生管理工作耗費了陳老師大量的精力。但是,只要一走進課堂,他全身便有一股勁。他在課堂中所自然流露出來的思想深處的東西,就是“化被草木”的精神實質的外化。
這是他常規課堂中普普通通的一堂課。他教授的是《晏子使楚》一文。先看看這節課的開始。
師:同學們,我們現在來鞏固四首古詩的背誦。《春望》——
開始!
生:齊背(四首詩)。
師:還有誰背誦有問題?好,我們再來一遍!《春望》預備——開始!
生:齊背(四首詩)。
師:從總體背誦情況看,《過零丁洋》這一首還存在問題,請同學們進行鞏固。
生:自由朗讀再自由背誦。
師:好,現在我們再進行鞏固背誦。
生:齊背《過零丁洋》。
師:好,請同學們課后認真鞏固,我相信所有的同學都能做到這一點。
這節課一上來是對以前所學知識的鞏固檢查。教師發現有的同學掌握得并不理想,他沒有生硬地批評學生讓他難堪,也沒有放棄他,而是通過反復誦讀鞏固的形式提醒學生,讓掌握效果不好的孩子主動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也理解老師的苦心。這種春風細雨式的教學方式不正體現了“化被草木”的教育精髓嗎?
師:同學們,如果你的小學語文老師來我們田家炳中學進行交流。我會問你的小學老師,你們城南小學語文水平都這么差嗎?給我們送來這樣語文水平的學生?你的老師不溫不火地說了一句話,我便啞口無言。你說,你的小學語文老師會說一句什么話使我面紅耳赤,無言以對?
生:(沉默一會兒)不……不知道!
師:好,那就從課文《晏子使楚》中尋找答案。請同學們先熟悉課文三遍。注意,先弄懂大概意思,你要讀懂了才知道怎么回答我剛才的問題。
……
師:晏子出使楚國,那么楚王想刁難他,讓他出丑。是不是臨時想出來的?
生:不是。
師:是不是楚王剛開始聽到晏子要出使這個消息的時候就激動不已了?是不是早有這個想法和打算了?
生:楚王聽說要來出使的晏子是一個善于辭令的人,便設計羞辱他:有一個齊國人在楚國盜竊,便說“齊人固善盜”。晏子則以“橘生淮南”的話來應對他。這樣楚王反受其辱。
師:很好!當我想羞辱你的小學語文老師,那你該怎么回答我呢?
生:橘生淮南則為橘……
師:也許你們的小學老師會說,我們的孩子都非常優秀,到了你們學校就說成績退步了,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橘子和枳”的故事……
生:我的老師會說,“這是不是你們學校的水土問題呀?”
(眾笑)
師:這是不是很尷尬呀!
經過教師的提醒,學生在學習、交際、做人上都會有一個新的認識、新的提高。教師在這樣普普通通的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全覆蓋式的教育,使學生不斷地積累基礎知識、提升各種能力,一步步走向成功。
這是南通市普普通通常規課中的一堂,充分體現了當年張謇老先生“化被草木”的教育思想。這種理念,恐怕是其他地方的教育人需要認真反思和體會的。
作者簡介:宋崇瑾(1966.01—),男,漢族,本科,中小學一級職稱,研究方向:課堂教學,榮獲徐州市學講先進個人,徐州市德育先進個人,多次被評為優秀班主任。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