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能夠加強學生間的溝通互動,加快問題解決的速度,使學生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深刻理解課堂知識,形成團隊合作意識并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旨在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分析,并提出提高初中數學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應用效率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教學策略
數學學科具有知識抽象性、邏輯嚴密性的特點,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是一門有一定難度的學習科目。傳統的教師講解學生聽講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達到新課程標準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學模式的創新成為初中數學教學的重點內容。小學合作學習模式能夠有效地改變傳統數學教學模式的弊端,并為學生提供互相溝通交流的機會,為學生提供更多思考問題的角度,增加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可能性與可行性。此外,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并培養學生小組合作意識與團隊協作能力,對于增強學生整體素質、改善課堂教學成果有顯著作用。
一、科學分工、合理分工,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
小組合作學習本質上是一種進行任務分工的學習方式,小組成員之間進行信息交流和共享,加強互動與協作,從而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因此,角色分配與任務分工對于小組合作學習方式至關重要,初中數學教師應當根據科學合理的依據進行任務的分配與人員的調整。教師可以將小組不同成員分別任命為大組長與小組長以及組員,使每一個小組成員都能夠發揮積極作用。同時要求每一名成員都擔負起幫助他人、為其他人負責的任務,實現小組成員共同進步、共同學習的良好局面。根據不同的學習任務,小組成員可能擔任不同職務與角色,例如檢查員、記錄員等,寫作能力不強的成員可以進行任務檢查,而表達能力較好的成員可以負責問題講解等,從而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例如,在進行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收集應用題與小組成員進行共同解答的小組學習任務,并根據任務分工要求成員互相解答交流,小組長進行基本答案收集,大組長負責本組學習情況報告,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性和有效性。
二、合理選擇小組合作學習內容,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效率
初中數學教學內容層次多、內容豐富,部分教學內容適用于教師講解,而部分內容適合學生自主思考學習或者小組內學習,這就需要初中數學教師能夠選擇恰當的教學時機為學生提供小組合作學習的機會。首先,教師應當確保學生能夠在對知識點印象深刻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學習,此外還可以在同一題有多種不同解法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如在進行一節新課程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將基礎知識點教給學生,在學生掌握一定數量的難點重點時將例題作為小組合作學習內容,在學生進行討論學習達到一定程度時及時質疑并提出一個難度提升的問題,要求學生以不同的方法進行題目的解答,并經過小組討論后整理出答案進行匯報。
例如,在進行“角的比較與運算”這一課程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要求各個小組以自己的方式進行角度的測量與比較,首先使學生明確角的概念,繼而要求小組能夠統一比較不同角的不同方法,提高合作學習效率。
三、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拓展小組合作學習成果
小組合作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夠形成嚴密的邏輯思維并培養思考推斷能力。
因此,初中數學教師應當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問題思考,鍛煉發散思維,形成知識輻射網。在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能力的同時要求學生親自進行多種方法的驗證與實踐,加深學生學習印象,養成在日常生活中善于運用數學進行問題解決的習慣。小組合作學習能夠實現集思廣益的學習成果,區別于教師的單純知識講授,學生間的相互協作溝通能夠極大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速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小組學習成果能夠得到鞏固和拓展。
例如,在進行平行線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按照教學的進度和程度逐步要求小組成員討論平行線、內錯角、同位角、同旁內角間的關系并經過小組成員間的討論得出統一答案,引導學生逐漸進行思維發散,更好地進行數學知識的理解。
總而言之,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符合新課程標準改革要求的新型學習形式,是構建新型初中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方式,對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學生學習數學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小組合作教學形式能夠極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并全面提高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小組協作能力。因此,初中數學教師應當科學合理地進行學習小組的劃分并精心設計小組合作學習與教學內容,并積極鼓勵學生多方面、多層次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鞏固小組合作學習成果,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梁鴻凰.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的實施策略[J].學周刊,2016.
[2]賈海偉.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6.
作者簡介:楊桂芹,女,1968年出生,吉林,榆樹,中教一級,任教于榆樹市第二實驗中學,學歷本科,研究方向:初中數學。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