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懷湘
摘 要:課堂練習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考查,也是鞏固學生對理論知識理解程度的良好方法。小學數學本身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抽象性,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和鞏固知識,教師可以從生活化的角度看待課堂教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生活化
數學本是一門來源于生活實踐的綜合性科目,并且我們辦學的本意也就是促使學生能夠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實現知識的價值和自身的價值。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一些生活中的元素來進行實踐,力圖實現基礎教育最優化。
一、結合教材知識,開展“生活”練習
小學數學教材中的知識很豐富,比如計算類的有“小數的運算”“分數的運算”“分解質因數”“解方程”等,幾何圖形類的有“四邊形的認識”“三角形的面積”“圓的周長和面積”等,但是,這些知識對于理解能力尚待發展的小學生來說抽象性很強。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勢必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因為枯燥的填鴨式教學不僅不能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更不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這便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浪費,使數學課堂教學流于形式。為了解決這一實踐困境,幫助小學生理解和記憶數學知識,教師可以通過開展“生活”練習來實現這一目的。
比如,教師在教學“100以內數的加減法”時,為了培養小學生對數學語言的理解能力,提高其計算能力,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所在的班級加以啟發,如“我們班總共有33人,二班有37人,三班有50人,四班有20人,咱們四個班一起搭班車去旅游,如果每輛車限乘70人,那么哪幾個班可以合成一輛車呢?”這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因為它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所以,這道題目可以充分考查學生多方面分析問題的能力,涉及了“優化組合”的數學思想,如此既可以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更能便于學生理解,大大提高了小學數學課堂練習效率。
二、利用生活經驗,創設練習場景
生活經驗是人們在生活中不斷積累下來的感知能力,這種感知能力可以幫助人們解決很多習慣性的問題,比如當一個人騎自行車時間較長后,他便擁有騎乘的經驗,可以知曉自行車適合在何種路段行駛以及大約需要多久能夠到達目的地,這便是生活經驗給予人的啟迪。在開展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利用學生在生活中具有的經驗,將數學教材中的知識或者需要培養學生的技能等很好地滲透到生活中,讓小學生能夠從教師創設的教學場景中找到生活的縮影與生活中的共通之處,從而培養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更便于教師教學。
比如,在教學“分數”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切蛋糕的場景來展開教學。雖然小學生的生活經歷較少,但是生日的時候為朋友和家人分蛋糕的情境,對于他們來說不算陌生,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數學教學與生活場景間的這種共同性來開展課堂教學練習。如,教師可以如此啟發學生:“同學們,老師桌前現在有一塊蛋糕,我現在將它等分地切為8份,老師手中拿出其中的1份,那我們怎樣表示這其中的1份呢?”如此,在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后,教師還可以繼續啟發其分數的加減法運算,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結合生活實物,提高教學效率
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知識,教師還可以通過結合生活中的實物來進行。因為抽象化的概念,無法代替實物帶來的視覺性沖擊,毋庸置疑,實物帶來的教學刺激更加直觀和形象。小學生由于年齡小,抽象性思維薄弱,但是對于生活中的一些具象化實物,尤其是具有新鮮感的實物,往往興趣頗深,因此,教師可以緊緊把握小學生學習中的這一生理和心理特點,通過結合生活實物來進行課堂練習,從而大大增強數學教學的趣味性和直觀性,讓數學課堂不再枯燥、乏味,提高教學質量。
比如,教師在教學“克與千克”的知識時,為了檢驗小學生是否真的對這一概念有所理解,可以將生活中我們常用的電子秤或者實驗室用到的天平拿到教室,讓學生通過動手稱量的方式來深入認識重量單位,知曉質量單位的進率和測量方法,從而有效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充分激發學生自主探究數學新知的欲望,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概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小學生在這一黃金年齡段具有很好的可塑性。但是,教師也應當知曉他們對于抽象性強的數學知識難以理解和提起興趣,為了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效率,數學教師可以積極導入各種生活化元素,比如結合教材知識,開展“生活”練習;利用生活經驗,創設練習場景;結合生活實物,提高教學效率等,從而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數學課堂練習效果最優。
參考文獻:
[1]熊覓.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
[2]魏光輝.專注生活化教學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成效[J].才智,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