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衛東+康麗娟
摘 要:小學數學中的計算教學一直是小學數學教育的重點。但是,要知道,不論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計算一直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小學數學計算能力的高低會影響學生整個小學生涯的數學學習甚至其綜合能力的提高也會被影響。但是小學數學計算一直是枯燥、乏味的。因此,著眼于新課改的大背景下,致力于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數學;計算教學
數學是一門基礎課程,學好數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而計算這一部分是小學生數學學習的最主要內容。通過計算能力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反過來,為了使計算教學順利進行,首先,應該尋找學生的興趣點。
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是說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并在求知、探索、實踐中產生愉快的情緒和體驗,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無不重視興趣在智力開發中的作用。小學生在這個時期對于所有的事情都是帶著好奇心的。因此,我們要牢牢抓住這一點,有針對性地對計算教學內容進行準備和整理。
新課改之后,教育觀發生了改變,要求老師的教學內容是為了每一位孩子進行的。堅持“一本”原則。這也就要求老師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興趣,帶動每一位學生融入課堂活動中。因此,在計算教學中,教師如果是借助外物進行計算,那么就應當準備多種多樣的材料,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興趣點,也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的一種表現。
二、理論與實踐的碰撞
新課改以前,計算教學要求以課本為中心。這樣的教學方式當然就束縛了學生的思想。本著“二讓”的數學教學理念。讓生活走進數學,讓數學走進生活。為什么要讓生活與數學相結合呢?首先,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是新課標的新要求。其次,讓數學與生活相聯系是數學這一學科的要求,也是數學計算的功用所在。例如,在進行計算教學時,可以給學生提前布置作業,自己一天一共花了多少錢?給你的零花錢還剩多少?或者是學校里分課間零食,共計學生多少人,有人請假沒來,我們應該去教務處領多少呢?等等諸如此類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當老師提出與自己相關的問題時,學生心中會生出一股表現的欲望。由此,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首先,我們這里的實踐并不單指生活中真實發生的事,還包括老師在計算教學中的情景創設活動。例如,問題情景、故事情景、活動情景、競爭情景。當然,創設這些情景要根據學生這個時期的年齡與心理特點。其次,計算教學的過程應該注意時效性。當然這是在學生的能力范圍內進行的。在進行情景鋪設時要注意不能提到有違正確的三觀的例子。最后,情景的鋪設應當注意與目的的一致性。每一次的教學任務都是有目的的,而情景的創設要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如果是故事情景,不能一味地詢問學生“你干了什么?”而是要緊扣目的,回歸主題。情景只是學習計算、提高能力的載體。
三、角色的轉換
傳統的“一言堂”式教育把學生當做學習被動接受的客體,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而現在,老師應當以發展的眼光進行教學過程。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十分強的學科,計算教學一直被認為是最枯燥、無味的教學內容,其中重要的一個問題是,學生處于被填鴨式的學習,如果可以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索,學生的計算能力和學習能力會得到飛躍的進步。
現代教育心理學者指出,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的過程,更是發現、分析,并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便于學生提出提問,進行知識的構筑,另一方面有利于老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可以進一步安排計算的學習內容。例如,老師可以將下一次要學習的課程以小黑板的形式展示給大家作為作業。這份作業由學生在家中完成,次日上課時分成4人或者5人組討論并且展示。老師在學習過程中充當引導者,學生是主體。這有利于學生提高數學的計算和思維構建能力。
四、采取合理形式,分類教學
巴基斯班曾把教學方式分成了三大類:第一,組織和自我組織教學活動的方法;第二,激發和形成學習習慣的方法;第三,檢查和自我檢查的方法。這是與新課改的理念相符合的。強調因材施教,以學生為本位進行教學活動。不可否認的是每種教學方式都有優點與缺點。可是,在這個過程中應當注意的是教師能力的高標準。因此,教師在進行計算教學時應當注意分類型授課。傳統的講述型授課已經不再滿足新課改下數學計算教學的需求。我們更需要直觀的圖片式與活動式相結合的方式。尤其是在教學過程中會發生意料之外的狀況。教師則需要靈敏地去改變授課方式,調節氣氛。教師要綜合計算教學的具體內容、教學環境、學生狀況等各方面因素有意識的,本著科學的目的,選擇最適合每一次課堂教學的方式,組織教學過程,掌控大局,也就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分類教學。
參考文獻:
[1]弗賴登塔爾.作為數學教學任務的數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03
[2]喻平.數學教育心理學[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