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華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課堂教學是落實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它體現了教材、教師和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教材確立三維目標,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在近幾年的數學課改中,我們要注意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中自主探究,注重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關鍵詞:教學目標;實踐;創造
一、明確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
教師講每節課時都要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做到心中有數。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什么,讓學生通過預習說出來。目標明確后,學生可自行發揮能動性、自學性、獨創性,獨立尋找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及時反饋學習進程。另外,教師在出示教學目標時,一定要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加以概括。
二、親手操作實踐,完成課程要求
愛迪生說:“我從來沒有做過一次偶然發明,我的一切發明都是深思熟慮、嚴格實驗的結果。”在“圓柱的體積”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分組合作,把圓柱拼成近似的長方體,再拋出一個問題:圓柱的側面展開是正方形嗎?讓學生繼續分組合作學習。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猜測“也許是,也許不是”。通過實踐,得出結論:圓柱的側面展開可以是正方形,當底面周長和高相等時,就是正方形了,學生找到答案后,臉上出現了成功的喜悅。
脫離實際絕不會創新,實踐是創新的基礎。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過渡階段。因此,教師可通過學具,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把操作與思維聯系起來,讓操作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主動力,通過操作使學生對新知識有個“再發現”。
三、學生親自講解,引導學生再創造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過:“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創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有意識地為學生創造空間,給學生展示的機會,讓學生把自己的思維過程講給同學們聽,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大家爭著做小老師。
四、讓學生歸納出結論,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結論是從前提推論出來的判斷,是對某事物所下的最后論斷,概念、公式、法則是數學知識的精髓。其實數學概念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是一個環節緊扣另一個環節的。前一概念是基礎,后一概念是延伸和發展。由于一些基礎概念理論性很強,因而學生對這些概念的認識往往很不完善,不了解其本質特征,這就要求學生在探究研討的基礎上養成善于自己歸納的習慣。
五、把課堂板書的機會讓學生嘗試
傳統的教學方式下,板書已成了教師上課的專利,學生說,教師寫,其實如果讓學生板書知識要點,不僅可幫助學生理清知識的來龍去脈,而且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表現自我的機會,同時能培養學生的開放思維能力,特別對膽小的學生、學習困難的學生具有良好作用。如學生總結梯形面積公式時,在前面一邊板書,一邊講思考過程,同樣,做練習時,讓學生到黑板前板演,課堂真正變成了學生施展才華的場所,學生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
六、讓學生尋找合適的方法
小學生共有的心理特點是好奇和好勝,教師要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組織教學活動。課上讓學生進行操作、表演,如看誰算得快、看誰解法多、看誰方法簡便、看誰解法新穎等,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多方面練習。學生提出不同的見解,尋求不同的途徑,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
七、讓學生概括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課堂小結是對學習過程的回顧,是將所學知識納入原有知識系統構成新知識體系的過程,它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和延伸,因此,教師對這一過程既不能全權包辦,更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正地引導學生自己去總結,如果學生總結得不全面,可以讓其他學生來補充。這樣,學生能欣賞到自己的學習成果,體驗到“再創造”的成功喜悅,并找出成功的原因,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發現、創新的動力,從而延伸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八、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題
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數學能力的基本活動形式,也是檢測教師是否熟悉教材的一個方法。教師在設計練習時,要注意練習的內容和形式,力求做到新穎性、開放性、啟發性、趣味性,要精心為學生設計有梯度的練習:基礎練習、變式練習、拓展練習及操作練習,讓學生自主選擇,教師在檢查時要分層評價、分層激勵,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充分有效的發展。
總之,通過我們這幾年來教改的初步嘗試,我覺得只要我們轉變教學觀念,不斷地大膽探索,努力實踐,就一定能走出一條自己的教學創新之路。
參考文獻:
[1]張世瑞.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數學教學之探討[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
[2]陳紅翔.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