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虹
摘要:2017年開年央視《中國詩詞大會》成為社會熱點,點燃了人們內心對詩詞的熱情,也引發人們對中國經典文化的思考。本文通過梳理《中國詩詞大會》的人文之美,闡述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之必要意義。
關鍵詞:《中國詩詞大會》 傳統文化 傳承創新 文化自信
2017年的春天是在一片詩意中開始的,央視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開啟了這個詩情畫意的春天,也開啟了中國人心中的歸鄉之旅。詩詞大會的走紅,參賽選手的被關注,一時間成了熱門話題,無論是在主流媒體上還是民間飯席間都在談論這場詩詞的盛會以及盛會背后的花絮,也讓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在自己的精神血脈里原來有這樣一種曠日持久的熱愛,只是久已忽視。《中國詩詞大會》就這樣成了開年“最美的節目”。
展現經典詩詞魅力,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中國詩詞大會》的節目宗旨是:“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兩季節目下來,讓原本就喜歡詩詞的人欲罷不能,讓久未讀詩的人重新端起了書本。
即使是三歲兒童也會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更別說“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帶來的豪邁,還有那“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壯別之意,詩詞早已浸潤于我們的血液中,是我們的根之所在,是我們的魂之所系。在詩詞大會上,我們感受到了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里“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鏗鏘唐音;溫習了溫庭筠《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游子鄉愁……本屆詩詞大會還新增了《詩經》和毛澤東詩詞的內容。因此,當我們聽到本屆冠軍武藝姝在飛花令中脫口而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時,不由發出由衷的贊嘆;在聽到康震老師吟誦“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時,會為感受到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而陶醉。
這是一個物質越來越豐富的年代,但人們卻常常喟嘆于把靈魂落在身后。其實只要我們能夠沉下心,擯除浮躁,多花一些時間和精力,是能夠在璀璨絢爛的中華文化中感受到經久不息的魅力,并因此滋潤靈魂深處的干涸。
緊密聯系現實,傳播人性之美
一檔詩詞節目,不能僅僅圍繞詩詞做文章。顯然《中國詩詞大會》的主創們視野更開闊,心胸更博大,他們希望通過節目展現文化的力量,展現人性之美,就像董卿在節目中所說:“《中國詩詞大會》一方面是傳播知識,但更重要的是傳承精神”。于是我們看到了為陪伴生病的母親毅然回到家鄉工作的王軼隆,在現場比賽時得知母親要手術,他又毅然放棄剩下的比賽回家陪伴母親,而節目組則永久保留了他的席位。王軼隆的孝心、節目組的貼心,無不透著一種暖意,在這初春時節溫暖了每一個觀眾的心。
我們還看到了來自農村淡定從容的白茹云,生活對她來說并不仁慈,疾病的困苦、家庭的艱難,沒有讓她放棄生活,放棄自己,憑借一本詩詞鑒賞她勇敢地與疾病做著斗爭。而當她站在詩詞大會的舞臺上,用因為化療而損傷的聲帶啞啞地說著“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時,你怎能不動容?怎會不感受到生命的豪情?
還有來自石油家庭的張勤,鄉鎮醫生牛麗珍,快遞大哥曹中希,修自行車的王海軍……他們有著不一樣的人生經歷,卻都在詩詞的熏陶下認真努力地走好人生每一步。季羨林說過“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詩,你的成功與失敗都是那片片詩情,點點詩意。”他們熱愛詩詞,也把自己過成了一首詩,這難道不是中國文化的力量和魅力嗎?
嘉賓風趣幽默,與時俱進的語言之美
說到節目中的嘉賓點評深受觀眾喜愛,這里不得不提到四位才華橫溢的嘉賓: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蒙曼,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立群,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酈波。這四位導師既有淵博的知識,又有較豐富的電視嘉賓經驗。而他們不同的性格特點也使得節目點評趣味盎然,各有千秋。總結起來就是:康震的激情四溢、蒙曼的優雅淡定、王立群的儒雅從容,以及酈波的細膩唯美,無不散發著獨特的個人魅力,讓人記憶深刻。如果說這還只是個人性格使然的話,那么四位嘉賓老師之間還有一個共同點,更為節目增色不少,那就是風趣幽默、與時俱進的語言風貌。
這幾位老師在場上談笑風生,極具幽默,時不時還用上一些網絡詞匯,使得點評內容既立足傳統文化又不失新意。比如在解讀“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時說這就好像現在的“驢友”住的那個“青年旅舍”,條件不是很好;在說到白居易時說三十七歲才結婚,也是“剩男”;在說到“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時說詩人可能心里想的是“寶寶心里冷啊”;在說到曹操“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時,解讀曹操求賢若渴的苦是“寶貝去哪兒了”;在說到辛棄疾的“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時說辛棄疾的心情就好像歌里唱的“我要這鐵棒有何用”,懷才不遇——“天哪,原來老師也聽《悟空》!”①這可能是當時看節目的無數年輕人驚喜的心聲。這偶爾出現的新潮詞匯可能瞬間把詩詞與當下年輕人的距離拉近了,或許能夠讓那些原本沉迷流行文化的年輕人意識到原來詩詞可以這樣理解,可以這樣融合,現代生活一樣可以用經典詩句來描繪形容。這就是傳承創新,這就是推廣普及。
主持人機智博學,盡顯知性之美
很多人說詩詞大會火了詩詞,還火了董卿。的確,董卿在主持詩詞大會時對古典文學的熟稔,與嘉賓的良好溝通,與選手的真誠交流,無不透露出她深厚的底蘊和良好的教養。在每一場節目開始前董卿都會吟誦詩句,我們舉幾個例子:
第一場她說:“‘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看到你們我想到了江山代有才人出,想到了天生我材必有用,想到了長江后浪推前浪……”
第二場她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讓我們從詩歌的源頭出發開啟詩詞之旅……”
每一場的開場都讓人感受到了濃濃的文化氣息。如果說開場可能是有備而來的話,那么董卿現場的承上啟下依然展現了她的文學功底。比如在嘉賓說到“若到江南趕上春”時,她能馬上接“千萬和春住”;在說到“瀚海闌干百丈冰”時她能指出“這里瀚海指的是沙漠”。還不僅于此,董卿的旁征博引也常讓人嘆為觀止,比如在選手張欣未提到自己雙目失明的父親依然熱愛讀書時,她會引用阿根廷著名作家博爾赫斯在失明后寫下的詩句:“上天給了我浩瀚的書海/和一雙看不見的眼睛/即便如此 我依然暗暗設想/天堂就是圖書館的模樣”。
視聽盛宴,360度全方位意境之美
作為一檔文化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就像是一場饕餮盛宴,從視覺到聽覺,從形式到內容,無不體現了創作者的精良用心。
演播室里搭建起來的水舞臺,在燈光映照下波光粼粼,選手答題個個都是“宛在水中央”。百人團答題后按照賽制答錯的選手要被滅燈,這時的舞美借鑒了“草船借箭”典故,呼呼生風的箭聲,加上“熊熊火光”,一時間真是把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心情表現得酣暢淋漓。而在大屏幕上,每當嘉賓講解毛澤東詩詞時,都會播映該首詩詞的毛澤東書法,比如《長征》《沁園春·雪》。大氣磅礴的書法,配以嘉賓充滿激情的解讀,讓人感受到蕩氣回腸的英雄氣概,不得不為舞美動畫帶來的效果點贊。
每一次嘉賓講解詩詞的時候,恰如其分的配樂與嘉賓講解相得益彰,不遺余力地烘托著現場氣氛。比如在說到“總把新桃換舊符”時,嘉賓介紹春聯的由來,現場響起了《春節序曲》;在說到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時,現場響起了“酒喝干,再斟滿,今夜不醉不還……”的歌聲。詩詞大會就是這樣用精良的視聽設計給人們營造了一個“看得見聽得著”的詩詞意境。
一個競賽節目必然帶有娛樂性,如何寓教于樂是個不小的挑戰。既要保持詩詞的典雅之美,又要呈現競賽的激烈氣氛,主創者在比賽的設置上獨具匠心,從個人追逐賽到飛花令再到擂主爭霸賽,一環扣一環,題目難度逐步加大,考驗了選手對詩詞掌握的深度和廣度。而根據賽制,百人團的答錯人數就是場上選手的得分,于是百人團答題的不確定性使得參賽選手的得分變得神秘莫測,甚至有出人意料的戲劇性。比方說看似很容易的題目百人團偏偏答錯的人多,一些看似偏僻的題目反而答對率較高,這都使得選手的分數變化在人們意料之外,增加了節目的可看性。
全民參與集體狂歡,新媒體互動呈現科技之美
網絡時代,媒體融合,電視已經不僅僅是電視,或者說,它已經不是過去的電視。《中國詩詞大會》線上精彩,線下也同樣熱鬧。每天播出時的同步答題運用了手機搖一搖功能,觀眾坐在家中沙發上就可以先于選手幾秒鐘的時間同步答題,并且能看到自己擊敗了全國多少名答題者,那幾萬甚至幾十萬的數字就像是一枚獎章,讓觀眾激動不已。這種參與形式無形中將演播室擴大到了整個中國,既增加了看節目的趣味性,也讓觀眾有“天涯若比鄰”的詩意。可以想象,“上至九十九下到剛會走”,從茫茫雪原到溫潤江南,同一時刻答同一道題,然后緊張地等待答案揭曉,或歡呼得意,或懊惱嘆息,這是怎樣的壯觀,又是何等磅礴的熱情?惟愿這樣的熱情不會隨著詩詞大會的落幕而消淡,讓更多的人被點燃熱情,喚起持之以恒的學習能量。
(作者單位:江西廣播電視臺)
欄目責編:吉 慶
注釋:①《悟空》是戴荃創作并演唱的歌曲,收錄于第二季中國好歌曲導師原創專輯《奇幻游樂園》中。整首作品將戲曲和流行音樂相結合,呈現出一個不同以往的悟空的內心世界,并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歌中有一句“我要這鐵棒有何用,我有這變化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