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素環
摘 要:課堂小結是一種高效率的教學方法,也是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課堂小結,對整節課的教學內容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何讓學生善于總結,發揮課堂小結的重要作用,這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數學教學;課堂小結;有效性;常用方法;畫龍點睛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2-062-01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在記憶三個以上的知識點時,中間的知識點同時受前、后兩個知識點的干擾。這種前后兩頭的知識點因受干擾少而容易掌握的現象,叫“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課堂小結是根據“近因效應”原理,突出一節課的重點、難點,排除知識點之間的相互干擾,有利于學生掌握和鞏固所學內容。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下面談談我在課堂小結的幾個策略。
一、思維導圖式
思維導圖式小結是引導學生加強對知識結構體系的整理與提煉。在復習課上,通過畫思維導圖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如:
讓學生獨自對知識點進行小結,并展示優秀作品。
在畫思維導圖中,學生們更樂意參與到枯燥乏味的課堂復習,運用彩色筆、尺子和圓規等工具,讓只有草稿本練習的沉悶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大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
二、改錯式
學習了新的知識,總會有學生或多或少出現錯誤,用糾正別人的錯誤來發現并改正自己的錯漏,也是課堂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在教學“倒數的認識”時,我讓學生即興寫一篇學習心得,有一個學生是這樣寫的:
今天,我認識了“倒數”這個新朋友:知道了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比如 × =1, 和 互為倒數,也可以說 是倒數, 是倒數。
我還學會了求倒數的方法:求一個數的倒數,只要把這個數的分子、分母調換位置就可以了。任何真分數的倒數都是假分數;任何假分數的倒數都是真分數。
瞧!我學得不錯吧?
這篇心得有多處錯誤,① 是倒數, 是倒數。必須說明 是 的倒數或者 是 的倒數。②求一個數的倒數,要0除外,因為0沒有倒數。③任何假分數的倒數都是真分數, 是假分數,但 的倒數還是假分數,也就是1的倒數是它本身。
通過這樣改錯小結,學生對知識進行針對性的回顧、整理、歸納、深化,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對整節課的教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回歸課本式
我們所教學的關鍵不在改變數學知識本身,而是“授人以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他們養成自覺學習、自覺鉆研的良好學習習慣,使學生終生受益。在教學“圓周率的歷史”這一課時中,我選擇用回歸課本式的小結,讓學生回到課本中繼續閱讀圓周率的發展史,了解人類對圓周率知識不斷探究的過程,感受數學的魅力。又如在教學北師大版第十冊“有趣的測量”時,讓學生閱讀第47頁“你知道嗎”,感受數學知識探究的過程雖艱難,但始終不能放棄對真理的追求。因此,也只有不斷地將學習數學方法容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去,才能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數學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道理。
四、互幫互助式
蘇霍姆林其說過:“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但如果不向這種需求提供養料,即不積極接觸事實和現象,缺乏認識的樂趣,這種需求就會逐漸消失,求知興趣也與之一道熄滅。”為了滿足學生的這種需求,讓他們都有成功的體驗,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所以互幫互助課堂小結也是非常有效的。實施方法:①將學生以一優生搭配一后進生為基礎分組。②設計本節課重難點練習題兩組。③第一組練習全班獨立完成,老師著重檢查優生,指導解題方法。第二組練習由優生“一對一”幫助后進生。同時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教與學,讓他們充分理解和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形成知識網絡,這樣不但提高優生的總結能力,也大大地提高了后進生的學習興趣。
五、交流評價式
數學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有機會去暢談自己對數學的體驗、感受和收獲,有機會表達自己的困惑和喜悅,提出異議和見解。所以交流評價式的小結,也是課堂小結不錯的方法。它是由教師平時做好分配,4人一組,合理分工,科學搭配。分兩個環節:①由后進生先說自己的見解,分享自己的收獲,讓小組其他同學清楚了解他掌握了哪些知識,為下一環節打基礎。②由優秀生分享并發問,如果其他同學回答不正確或者無法回答,小組內的優秀生必須協助其解答,然后再出類型題考查,直到能順利解答為止。比如在教學北師大版第十冊“用方程解決問題--郵票的張數”時,課堂小結我就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收獲、體會,互相評價,互相幫助,最后達成共識,小結如下:1、審清題意,找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2、根據條件找到題中的等量關系;3、根據兩個數量的倍數關系,一般設一倍數的量為X,另一個量就用幾個X表示;4、根據等量關系式列出方程;5、解方程、檢驗、答。
有效的課堂小結是對每一節課知識的再認識、再提升,更能體現以學生為本,關注每一個個體差異的不同需求。今后我們在設計課堂小結的時候,應多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困惑,努力營造良好的數學文化氛圍,使學生在提高數學解題能力的同時,也培養學生成為一個探索者、創造者。